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新闻首页 > 资讯 > 黄庭坚笔下的《松风阁诗帖》,诗兴勃发,遂挥毫疾书

黄庭坚笔下的《松风阁诗帖》,诗兴勃发,遂挥毫疾书

2019-10-23 18:39:22

亭台楼阁置于中国数不胜数,而盛名之载者无不与文字有关,或诗之于武汉黄鹤;或序之于南昌滕王;或文之于洞庭岳阳。这些短短的文字千百年来让其名楼千古,名流千古,也让所在城市一直备受福荫。虽然这些楼的目前呈现,都是经过数次复建,单纯从楼本身的建筑性与古迹性而言,与应县木塔是没有可比性,但是对社会的影响之大,那是天壤之别了,从此我们完全可以知道文字的魅力,文化的底蕴何其大焉!如果从单纯的文字形式而言,同样也有完全是以书法而存的一座楼阁——松风阁,而赋予其生命的就是黄庭坚笔下的《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局部

鄂州西山(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到此处游览,这时的松风阁刚建不久,尚待鲁直而名。一行人在四周皆松的阁中摆席聊天,欢乐至极,忽然间天空电闪雷鸣,转瞬就是一场雨。所谓雨下留人,大家取毡而宿于阁中。夜阑雨尽风不止,大风吹着松树的声音让黄庭坚毫无睡意,一生的经历,所有的往事涌上心头。黄庭坚结束了黔、戎二州“万死投荒,一身吊影”的放逐生活。于崇宁元年六月

《松风阁诗帖》局部

如其亦师亦友的苏轼之《寒食》,《松风阁》也是书名胜诗名(此诗是七言古诗体,但却成奇数句,写时情绪使然应是漏一),所基本的关注都是他的书法艺术。这篇作品中明显的看出黄庭坚书法被受的影响,一是王羲之,一是《瘗鹤铭》。他学大王其实是很深的,而我个人觉得他是历史书家中学王不像王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是八大山人)。王羲之的行书欹侧,在这里被黄庭坚更加夸张化,横画的斜度更大,竖画虬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幅度更大。如此弄险没有深厚的功底与精湛的技法是办不到的,例如其处处飞动,却也笔笔着实,这种落实是需要笔落中锋裹锋而行的恰到好处。与大王的尖锋硬毫相比,黄庭坚健中带柔的无心长锋笔(晚年甚至用张耕老羊毫并夸奖羊毫散卓笔“无心为朴”),入纸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出锋瘦长是特别容易出现虚锋涨墨的毛病。毫瘦、趋软、无心、虚锋的笔,其实练过的都知道,特别难把控。苏轼称这种当时新兴的散卓笔:“若用今时笔,立虚锋涨墨,则人人皆作肥皮馒头矣。”黄庭坚自我解嘲说:“此徐偃笔也。有筋无骨, 真可谓名不虚得。”然而含墨能力强且圆健正是此类笔的一大特点,同时也符合黄庭坚的双钩悬腕而书(笔头自然不能太短,否则不利于左右挥洒。苏轼单钩执笔为“侧卧笔”,类似于握钢笔的姿势)。《松风阁诗》、《经伏波神祠诗》及草书《诸上座草书卷》《廉颇蔺相如传》都是这类笔之所成。所以现在很多人临写《松风阁》,基本一看就不对,其实用笔就已经不对了。

《松风阁诗帖》局部

横画向左,竖画向下,撇捺则左右纵横得开张,与紧束的中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取法是明显的《瘗鹤铭》。然而与改造大王一样,黄庭坚让这种形式更加的夸张,中宫更紧,四周更放。很多人说黄庭坚是属于早期碑帖相融的,其实碑的兴起也不过是清初至此三百年间的事。黄庭坚当时学《瘗鹤铭》其实是以为这是王羲之所书,所以特别的学习。在下曾经在焦山江心岛观其真迹,如果以当时的字形而言,确是“大字之组”。而一直一来我们所说黄庭坚所书的大字,其实并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大,其书写在砑花布纹纸上的“柏梁体”《松风阁》大字也不过二寸左右。结体宽博,形体阿娜,比任何作品都更圆润饱满的《松风阁》,可以看出黄山谷“中年临颜,晚年好李”的书法风格。《松风阁》时的黄庭坚已经58岁了,而苏轼在游西山的时候也是58岁,心情的起伏在字中的表现却没有了往昔疾书大摆的跳跃。平平缓缓,不激不厉,沉稳书风,从容不迫,正如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在《春雨斋续书评》中的述评一句:“清圆妙丽,引绳贯珠。”这也是后人临黄帖,选《松风》的原因。

《松风阁诗帖》局部

长线条的善用是黄庭坚的招牌,他的长横多有诘曲,如“三”和“二”(间出现“乙”字,意思是这两个字写颠倒了,应该调换过来才对)“筑”、“平”、“箕 ”等字。黄庭坚的横笔往往并不是简单一笔带过,而是于挺拔中又有顿挫的节奏,由此其一波三折的明显变化。他的书法中伴有的微小摆动,这是其笔锋柔弱所造成,同样也是他一种独特的线条表现形式。虽笔无心却不副毫分离,足见他深厚的基本功。他的长竖如“年”、“晖”将中宫收的特别紧,突出主笔、中心紧凑,四周开张,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长撇长捺,一波三折,行笔犹如在水中划桨拨水和逆水挺进的节奏,而这正是黄庭坚看行船拉纤悟出的书法之妙。他的几乎每个字里都有较为夸张的一笔,特别是当一个字中有“长横”或者“长捺”的时候,他都书写得较为舒展,长撇长捺都朗超抚媚。冯班在《钝吟杂录》中所言其之行书笔画:“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钝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说到基本功,最体现的就是笔画之基的点了。《松风阁》中其处理点的方式如楷书一般,不作任何挑起,用笔铿锵有力,直抒胸臆。“然”、“鸣”两字, 四点水的排列,写的时候将笔画连续成为一道波浪形。“洗”、“酒”、“潺”、“溪”等字,最下一点,多不作挑起。即使有上挑,也只是为了保持以点为主的走势。再如“须”、“参”, 两个字的点非常沉稳,几点的书写速度变化不一,第一点露锋下笔后,第三笔收笔饱满精致,而且走势各不相同。可见黄善于用点,并且恰到好处,随意自然。从对点的处理我们就可以看出,黄庭坚虽然研学过几位大书家,但是他并不之满足于拘泥,对点的处理都有自我的理解和表现在其中,这种创新精神其实也就是书法精神。说到点,其实我们都会去研一番他诗中所提东坡道人的点趣,然而作为其学生的山谷道人的点法,还是值得去细究一下的。或者我们看看袁文《瓮牖间评》卷四中对其的点评:“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遒丽,信一代奇书也。”

《松风阁诗帖》局部

艺术就是不完美的代名词,我们不去追究其诗帖中的漏句或者倒字。单从书法层面而言,还是有不少值得我们去推敲,商榷甚至是避免的。比如他的笔画重复度太过多了。如“今参”的撇捺;再或者是“东坡道人”的最后出笔;还有“舟载诸”和临近的“旋”横笔,这些都似乎如出一辙,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样的处理太不高明。其实相对于这贴过于正经的《松风阁》,我更喜欢他行气游荡,随意挥洒的作品。例如行书的《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直行的草书《花气熏人帖》,大摆的《诸上座草书卷》,这些作品的黄庭坚比松风阁中的黄庭坚更是黄庭坚。《松风阁》中的黄庭坚似乎并没有那么放的开,那么随意,这有点象米南宫被言代表的《蜀素帖》,也不那么米芾啊。也许此二帖能并入十大行书,是因为它们的“人性化”,让我们好学,让我们看的更明白。而有一些好学的却又不那么精彩,如黄庭坚创造中国书画拍卖纪录4.3亿的行楷《砥柱铭》,在我看来最多属于黄字的三流水平。而那些我们临似不到的,如黄庭坚的草书,其初学周越(宋四家中黄米蔡皆出其门),后得怀素,那份洒脱精彩绝伦,中国十大草书家其必有一席。

《松风阁诗帖》题跋局部

黄庭坚的一生诗文与书法并举,成就双阁:作为江西诗派的掌门人,他的一首七律成就了泰和的快阁。作为书法宋四家之一,他的书帖成就了鄂州松风阁。此时不仅让我想起王勃经典《滕王阁诗》中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中华伟人,千古风流;中华文化,万古流芳。

上一篇:[“四大名旦”的由来]

下一篇:[最帅大爷王德顺]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

一对一金牌服务

一对一专业服务,金牌团队全程跟进

业务过程全透明

全程公开透明,进度实时跟踪

低资费高服务

价格合理,超高性价比

商标注册查询

注册前先查询,有效提高成功率

商标名称*
联系电话*
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