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读史,我们能明白一个事情的兴与亡;通过品读历史中人,我们可以清楚一个人的成与败。历史其实是一部人性的回忆录,让我们通过读史来尽大可能地纠正我们的缺点,充分发挥我们的优点。
相比韩信和彭越,英布就比较独特了。他是三人中最早封王的人,也是在楚汉战争中期才投靠刘邦的诸侯王。他在两个阵营中的表现更是反差极大,在项羽阵营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在刘邦阵营时在没有那种以少胜多的战绩。
英布的早期经历是比较励志的的。在他的少年时,有人告诉他“服刑之后称王”,所以他在服刑之后很乐观,还对别人说算命的事情,引起别人的嘲笑。他到骊山服刑之后,就开始交接数十万刑徒中的豪杰、大佬,之后率领其中的一些人落草为寇。在陈胜、吴广起兵后,他联络上番君,又娶了番君之女,拉起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在清波大败秦军左右校,不久投靠了项梁。
投靠项梁之后,英布因军功时常为军中第一,所以升迁极快,被封为当阳君(当时项梁为武信君)。在项羽杀宋义、夺取楚军军权后,英布隶属项羽的麾下,与蒲将军率二万军队担任先锋,向章邯的秦军发起进攻。英布和蒲将军的先锋军几次作战都取得胜利,项羽于是率楚军全军渡河、破釜一战,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英布更是名声大振。接下来,英布奉项羽的命令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在刘邦堵住函谷关的时候,又奉命击败关下的汉军,攻占函谷关,进入咸阳。在项羽分封诸侯之时,英布因常为前锋被封为九江王,之后又奉项羽之命杀死了义帝。
这段时间里,英布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在项梁叔侄的熟练操持下,留下了勇冠三军的传说。但刀子总有钝的时候,英布也开始不再勇往无前了。也许,英布已经贵为九江王,实现了当时人人梦寐以求的裂土封王,爵位已到了加无可加的地步,就不想再亲率大军、冒死冲锋了,两次称病不去率兵支援项羽,于是项羽和英布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这种情况正好给了刘邦的机会,张良说“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刘邦就派随何去游说英布背叛项羽、投靠刘邦。英布在随何“刘邦对他必然裂土封王及划给他淮南之地”的引诱下,暗中许诺投靠刘邦,但随何根本没给英布后退的机会,当着楚国使者面公开了英布投靠刘邦的事情,迫使英布杀掉楚国使者。然而,英布几个月后就被楚将龙且(被韩信一战杀死的那位)给打败了,不得已选择从小路逃到刘邦那里。
接下来的事情充分展示了英布性格。刘邦在洗脚的时候接见他,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屈辱,有种落魄的王不如鸡及后悔背叛项羽的感觉,差点自杀。他在看到自己的住处与汉王的住处一样后,大喜过望,把刚才的那种屈辱和后悔抛之脑后,于是心内坚定地跟着刘邦了。
不过,英布在这段时间并没有太大的作为。他与刘邦在成皋前线抗击项羽,就派使者到九江收拢几千人到成皋汇合;过了一年,又派人在九江收复了几个县;最大的成就是,和刘贾一起将项羽的大司马周殷给忽悠反了,导致项羽的军事实力继龙且死后再遭重大削弱,并使楚军处于汉军三面合围的态势下。可以说,英布在楚汉战争中作用是,他的反叛让项羽少了一个勇冠三军的前锋,弱化了刘邦在前线受到的军事打击;又用他善于结交人的才能,进一步削弱了项羽的军事实力。换句话说,他在楚汉战争中最大的作用就是从内部破坏项羽的军事实力。因此,他虽然功劳很大,但不像韩信和彭越那样从正面打击项羽的军事实力,也没有了抗秦时期的以少胜多。
英布在安稳当了几年淮南王后,被韩信和彭越接连被杀给吓到了,便私下里准备谋反。一件莫须有的桃色事件导致他谋反的事情泄露。他怀疑自己的宠姬和贲赫私通,要杀掉贲赫,将贲赫吓得跑到长安告发他谋反,汉朝使者一番调查证实了贲赫的告发,于是他起兵造反。或许因为下位者对上位者积威之下的恐惧,也或许因为出于刘邦打败项羽的威名的恐惧,英布居然在造反前当众表明了对刘邦的畏惧。因此造反的结果毫无悬念,英布在喊了一句“欲为帝”的豪言壮语之后遭遇大败,之后又连战连败,最后在投靠老丈人番君的时候,被人设计杀死。
英布在巨鹿之战后,声望达到了顶峰;在项羽分封诸侯之后,地位达到了顶峰。在这些光辉之下,英布本质上是项羽手中的一把利刃。然而,这把利刃换了主人后,就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锋利。刘邦提供了一个独立发挥的机会,但英布再也不是那个以少胜多的英布。在他起兵反叛项羽的时候,不仅一战败于龙且之手,还再也没有任何正面获胜的记录。正如薛公对刘邦所说“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所以英布只会考虑短期利益,才会接连奉命坑杀章邯的二十万降卒和杀死义帝(楚怀王被项羽尊为义帝),杀降与弑君在当时都是让人不齿的事情;不管是出于享乐还是坐观成败的心态,才会接连两次称病拒绝项羽的调令;才会在见刘邦前后,出现自杀与大喜过望这种大起大落的心态变化;不考虑手下人是否想继续这场战争,才会在两军阵前对着刘邦大喊自己要称帝。最终,战略失误导致他身死,给贲赫、薛公等人提供了晋身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