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报》报道:今年4月,有记者接到上海消费者投诉,表示在电商平台“小红书”上购物信息遭泄露,由于连接3通“假客服”电话险些掉进陷阱。近期又有北京媒体曝光,同一作案手法下,又有50名小红书用户调入陷进,被骗金额高达八十多万元。 受骗的消费者都是近期在小红书上购买过商品的用户,几天或几周后会接到自称是“小红书客服”以质量为由打来的退款电话,“客服”会精确报出他们所购物品、签收时间以及签售地点等信息,提出要通过支付宝来完成退款。 为了顺利完成退款,“客服”提出需要提高受害人的芝麻信用分。那么受害人为了提高芝麻信用完成自动退款,就会按照要求前后在多个信贷平台贷出贷款后,又听指示用自己的微信扫了“客服”发来的二维码,将贷款转给“客服”。对方承诺会把贷款连同之前的退款一起返还受害人。但此后再也没有下文了。 那么在整个诈骗过程中,受骗者交易清单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交易清单能清楚地显示受骗者购买的商品和购物的时间,而骗子只要准确地说出了这些内容后,受骗者就很难会去质疑小红书客服的身份真伪。 就是说,就是因为小红书上的用户购物清单被骗子知晓,这才大大提升了“小红书客服”的诈骗成功率。 那么在微博上,#小红书用户被骗#话题的阅读量也已经高达62万了,也有不少用户称接到了诈骗电话,同样也在质疑小红书泄露用户信息。 小马维权小编表提醒,如果是网购平台大批量的出现问题,有可能是他们的系统有漏洞,遭到了黑客的攻击,从而导致用户信息被泄露;但也有可能是内部人员非法兜售用户的个人信息。 如果电商平台已经提供了保护措施,却仍然被黑客入侵,那么平台也是受害方了。但如果是因为平台存在漏洞而导致信息泄露,那么平台就必须要负责。电商平台既然获取了用户的个人信息,就有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义务和责任。 在今年的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也正式实施,其中已经明确表示,网络运营者应该要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收录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丢失和毁损。在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和毁损的情况时,应该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一定及时告知用户并且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然而,“消费者打假维权是一大难点。”原则上是谁泄露信息谁担责,但是如今网购平台如此之多,泄露的源头也很难找到,如果消费者要维权,需要自己举证,但信息从哪里泄露、如何泄露及泄露给谁等问题都给维权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红书用户信息大面积的泄露问题到底是出在哪个环节,还需有关部门调查,但小红书无论如何都要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刑法》对此有明确罪名,如果信息泄露情节严重的,就构成刑事犯罪了,同时根据平台主动或者被动泄露信息的不同情况来定性。但是不管怎样,平台有义务保护用户个人隐私不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