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高企认定网昨日消息,深圳新增165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9689家,仅次于北京。
日前,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公示深圳市2017年第一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的通知》,1652家深圳企业榜上有名。这意味着,深圳距离实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国高”企业数量“破万”目标已近在咫尺。
上千企业齐齐通过国家级“高企”认定,深圳有望提前两年完成“国高”“十三五”目标……这不仅是深圳科技创新力量全新升级的一个缩影,也再次向外界证明了这座年轻城市的发展实力。
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逐背后,是什么支撑着深圳科技创新成绩如此耀眼?记者展开采访。
由珊瑚虫尸骸和贝类碎屑沙砾堆积形成的岛礁滩,可谓“海上戈壁”“生命禁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花草才能存活下来。在我国南沙、西沙、海南岛、广东沿海岛屿、香港和澳门等地,这种岛礁滩并不少见。如何才能帮这些岛礁“穿”上一件立体生态外衣,改善岛上渔民的生活条件?
深圳一家企业通过开展“中国南海岛屿植物多样性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对我国200多个岛屿植物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攻克了岛礁植物的高效栽培、繁育、养护、边坡修复和垂直绿化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在国内带动辐射推广15万亩,应用于多个生态修复项目。该项目也在广东省创新发展大会上斩获一等奖。
这家名叫“铁汉生态”的科技企业是深圳已经认定的“国家高企认定企业”之一,也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样本”。事实上,在今年年初的广东省创新发展大会上,深圳30个获奖项目中,有21个项目由企业主持或参与完成,占70%。
“把最核心的资源投向创新,早已成为深圳企业家们的共识。”深圳市科技创新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华为每年投入500亿元搞研发、比亚迪2015年投入研发资金32亿元、柔宇科技研发经费每年达数亿元且逐年递增、迈瑞已经持续20多年坚持将10%的销售额投入研发。
也正因此,深圳构建起了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6个90%”的创新特点: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近5年来,深圳市在研发上的投入更是不遗余力。数据显示,2016年,深圳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4.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约50%,占全国一半;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约40%。
生态跃升
深圳—香港创新集群激发新动能
除了技术驱动外,在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向小马高企认定平台表示,深圳及其周边正在形成一个世界级的协同创新生态,这也是“高企”井喷的重要支撑。
今年6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联合发布《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深圳—香港地区以“数字通信”为主要创新领域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东京—横滨地区,引发不少关注。
该《报告》首次根据对“知识产权统计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分析,以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专利申请为依据,从而对热点地区“创新集群”进行排名。从图表上看,世界各地的创新集群以黄色点状“散落”各地,大部分地区的创新集群都较为稀疏,唯有美国东部、欧洲以及中国、日本和韩国分布最为集中。中国深圳—香港“创新集群”更是被单独列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认为,和硅谷相比,深港创新集群目前至少在四个方面有显著优势:以深港为核心,背靠珠三角,这里构筑起庞大的产业体系,可以让发明创新迅速实现产业化;这里有庞大的产品交易体系,以深圳华强北为代表,从零部件到整机串起整条产品链;创新的成本相对偏低;深港两地的资本市场发达,为科技链和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让很多产业基金、风投通过资本市场获取收益。
大疆创新便是深圳、香港两地创新深度互动的典型样本。2006年,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的创始人汪滔带着技术和理想来到深圳,在一所居民楼里开启创业之路。如今,作为全球无人机的开创者,大疆创新被业内人士誉为超级独角兽。数据显示,其在2016年无人机销售额约为100亿元,销售收入中有八成来自于海外,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向小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平台记者表示,当下全球金融中心城市正在发生“双转型”趋势,即全球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转型、单一大城市向大都市群转型。香港与深圳背靠各自的金融和科技优势,有更大交流融合的空间。
创业井喷
政策扶持助科技企业提升竞争力
在一系列有力因素下,深圳的创新活力被激发,创业热情澎湃,大量科技型企业崛起。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深圳市累计实有商事主体约267万户,同比增长27%,平均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34户、企业133户,创业密度全国最高。
这其中,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企业数量5年增长457倍。截至今年5月,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注册的港资企业达4564家,注册资本达3898.82亿元,纳税85.35亿元,占比31.7%,已成为内地港资企业最密集、效益最好的地区。
“深圳的创业型企业以科技型为主,目前每年科技型企业数量仍在大幅增加,这就为‘国高’企业的诞生提供了海量基础资源。”深圳市科技创新委高新处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与此同时,政府的“助攻”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全球经济处于低迷之际,深圳出台支持创新、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吸引人才等三大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发展。科技部重大专项“十三五”规划编制专家组组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表示,深圳敢于自我突破,出台三大政策,特别是把企业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作为核心支撑力量加以扶持,政策方向非常对路。“可以说,企业竞争力是深圳的核心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深圳还形成梯次创新企业链条。这个链条上,既有领跑的华为、中兴、腾讯等行业巨头,也有大疆、柔宇、优必选等科技企业新锐,还有大批细分行业“小巨人”,形成了丰富的创新梯级层次,源源不断地为深圳注入创新活水。
目前,深圳市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年增加近8000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