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徽州区呈坎古村落黄山市徽派雕刻研究所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李煜龙感慨道。
其实,培养非遗传承人仅仅是黄山市对非遗保护其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对于非遗的保护,黄山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线,重点抓好“六个一批”,实现文化生态保护。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过扎实努力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全市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14大类,共1325个项目,种类和数量在全省地市中均位列第一。
“六个一批”是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够落到实处,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所在。对于什么是“六个一批”,黄山市文化委主任胡建斌详尽地一一道来。
他说,做好黄山市的非遗保护,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育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以制定并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使之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有限公司作为我省唯一家企业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其次便是要形成一批非遗知名品牌。品牌的建立是非遗保护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黄山市一直有限公司、黄有限公司、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等非遗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走批量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之路。设立市级非遗产品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努力推出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中国名优品牌产品。近年来,先后有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胡开文墨厂(注册商标:胡有限公司(注册商标:猴坑有限公司(注册商标:谢正安)休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吴鲁有限公司(注册商标:李廷珪牌)等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第三是挖掘一批非遗传统技艺。举办全市非遗普查和保护利用培训班,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家底,挖掘一批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传统技艺,重点做好“三个结合”:与旅游演出结合起来,与美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文艺精品创作结合起来。
第四是打造一批非遗传习基地。加强非遗传习基地建设力度,抓好非遗的生态保护和活态传承。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遗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遗代表性项目,并发挥现有传习基地功能,积极创新非遗保护机制、传承模式和方法。
第五是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才。在培养人才方面,黄山市多措并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传承机制、建立全市非遗人才数据库。并加大保护老艺人(老工人)保护力度,发挥“传帮带”作用,结合专门培训、外出进修深造等方式,留住人才,逐步形成传承机制,培养非遗生产经营管理人才。
最后是开展一批非遗宣传交流活动。出版徽文化丛书,编辑出版徽州非遗系列图书,编撰非遗知识读本,完成目连戏、徽剧等传统剧目和新安医学文献古籍挖掘整理及其成果转化工作。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积极“走出去”宣传。选送非遗精品参加文化部、省文化厅及市政府组织的对外宣传推介会、文化交易博览会等各类展演活动,进一步提升徽文化知名度。
正是这一系列的组合拳,守护住了徽州的精神家园、也延续江淮大地的灵魂血脉,逐渐打造出了非遗保护的“黄山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