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是湖北人口第二大城市,仅次于省会武汉,面积也是位于前三位,是湖北名符其实的大市,但黄冈并不是一个强市!
上面是湖北各地市州2017年经济数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黄冈GDP总量位居全省第5位,低于武汉、襄阳、宜昌和荆州。再看看人均GDP,这就有点尴尬了,黄冈人均GDP仅30404元,位列倒数第二,只比恩施高一点而已!
经济总量第五,而人均倒数第二,这就是黄冈目前的尴尬!是什么原因导致发展不起来呢?首先,黄冈是以农业为主的一个市,但因为市域内山区和丘陵较多,耕地面积有限,却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农业生产水平落后,远不如江汉平原的农业发达。其次,黄冈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低,缺乏支柱产业,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再次,虽然黄冈交通设施较好,资源丰富,但是目前旅游服务业方兴未艾,还难以挑起地方经济发展的这一幅大梁来!正是因为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所以黄冈经济发展一直滞后,长期处于湖北省中下游水平!
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一区(黄州区)、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感湖农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98万。 黄冈过去是个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造成地方经济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在湖北省处于偏下水平。
2002年底,黄冈提出 “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县域经济“四抓”方略,并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各级政府机关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重心,为投资者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
顺应和把握国际和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从2002年至2008年,黄冈共引进市外投资超百万元以上的项目3000多个,完成投资450多亿元。以一批重大项目为龙头,形成了蕲春药材、武穴医化、黄梅纺织服装、麻城汽配、浠水农副产品加工、团风钢构、黄州食品饮料、英山茧丝绸等一批颇具规模和影响的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随着新的资金和项目的引进,黄冈的传统农业也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奶牛业为例,黄冈过去没有草场,也没有养奶牛的传统与经验,从2006年开始到2009年6月底,依托伊利黄冈分公司等乳业巨头,黄冈通过引进大老板,搞规模化养殖,共开工建设千头奶牛牧场25个,已建成投产16个,存栏奶牛达到10132头,一跃成为全省最大奶牛养殖基地。
凡此种种,使得黄冈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显现后发优势。在2007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黄冈10个县市区有8家进位,所有县市区都进入Ⅱ类行列。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黄冈工业依然活力十足,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速增长,居全省前列。针对黄冈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在短短几年里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媒体进行了长篇系列报道,誉之为“黄冈现象”。
2007年,黄冈全市实现GDP473.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增速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人均GDP7095元;第一、第二。第三产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1.74:33.22:35.04。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66亿元。全市外贸出口3.62亿美元。全市实现财政收入45.27亿元。
2008年,黄冈全市实现GDP60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人均GDP9001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2.05:33.99:33.96。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3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5.53亿美元,增长34.36%;全市实现财政收入59.6亿元,增长31.7%。
黄冈有3家企业入选2009湖北企业100强,分别是湖有限公司(第有限公司(第79位有限责任公司(第9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