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自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居住。
锦州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证明,自远古以来,锦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并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兴隆洼文化表明,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原始村落。
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称史前文化,距今约5000年前。它地处大兴安岭南缘和燕山北麓地带的西辽河流域,是衔接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汇区域。纵观世界地理,西辽河地区属于亚欧大陆草原通道的东南缘,连接北太平洋西岸。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就确定了自古以来处于辽河西域衔接中国南北和世界东西方的交通要冲,是多种经济文化类型交错、多种民族成份杂居和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中心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锦州凌海松山乡水手营子村农民一猪圈内发现国家一级甲等文物——青铜权杖。杖全长有80公分,在顶部有一个钩,上面有一些特殊的纹路,并且在铜棍底部还镶嵌这一个绿色的宝石。
专家研究发现,这件青铜权杖很可能是黄帝的遗物。根据史料记载,黄帝的孙子颛顼曾在锦州附近建立过辽西第一座城池,其后人南迁进去中原后建立了商朝。在南迁的过程中,一部分族人就留在了水手营子村一带,而墓主人可能就是族中的领导者。
一、锦州正式命名:
《辽史•地理志》:锦州,临海军,中,节度。本汉辽东无虑县。慕容皝置西乐县。太祖以汉俘建州。有大胡僧山、小胡僧山、大查牙山、小查牙出、淘河岛。隶弘义宫。统州一、县二:永乐县、安昌县。
《武经总要》记,“锦州,辽西之地,南至大海,北距柳城,阿保机建为州,今号临海军。东至显州二百里,西南至严州百七十里,南至大海三十里,北至宜州百二十里。”锦州属太祖斡鲁朵弘义宫辖领,因挂太祖画像。
二、锦州古名:屠何
虞舜时期,锦州地域曾居住过一个民族,名为屠何,亦称屠河,其地理范围是以辽西走廊和唐就水(今小凌河)、白狼水(今大凌河)流域为中心,北枕松岭、大青山,东依医巫闾山,南临渤海。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古屠何作为北方部族方国,被列为东北夷,臣服于商、周政权。
春秋时期,东胡族的一个支系山戎部族(也叫北戎)活跃在今天的锦州一带,他们在锦州的西北部建立了一座城堡“屠何”,这个部族后来打败了燕国。
公元前664年冬,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出兵北伐山戎,攻破屠何城,山戎投降,燕国得救,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期中原的第一个霸主。这个“屠何”即是后来的“徒河”,是锦州最早的称谓。
春秋时期锦州一带是燕国辖地,在东胡族被击败后,燕国开始在锦州实行郡县制管理。秦、西汉时期锦州归辽西郡管辖,并设置了徒河县。东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锦州属昌黎郡。
锦州,一般都愿意解释为“锦绣之州”,得名于辽代是共识了。
《辽史·地理志》卷三·中京道里就提到了锦州,“锦州,临海军,中,节度。本汉辽东无虑县。慕容置西乐县。太祖以汉俘建州。有大胡僧山、小胡僧山、大查牙山、小查牙山、淘河岛。”
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就是契丹人南侵,从关内劫掠了不少汉家子弟。然后契丹人就根据每个汉人都会什么,按照行业分工分配到不同的地方。会养蚕织锦的都归拢到一块,新成立了一个州——锦州。
多多法务络,版权归原作者)不过锦州名字的由来,也还有争论。这个争论的焦点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就是先有了锦川才有锦州还是先有锦州再有锦川。锦川就是今日的小凌河。
这两种说法都是有史书为凭借的。
《大明一统志》中说了,“锦川在锦州西,亦曰锦水,州以此得名”。《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权威性肯定是有的。
另一种说法呢,《辽史》虽然没提河的事,但是同时代的宋人书中却写了。曾经负责编修宋太祖、宋太宗国史的路振出使辽国后写了《乘轺录》一书,书中记载了锦州,“沿灵河有灵,锦,显,霸四州,地生桑麻贝锦,州民无田租,但供蚕织,名曰太后织蚕户。”
灵河就是凌河。民国时期《奉天通志》就解释了小凌河的历史,“小凌河古名唐就水,又曰参柳水,辽称小灵河,后易灵为凌,明迄今仍之。”
不过不管怎样,锦州是1000多年前就得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