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的“武当”二字的含义有多种不同解释,影响较大的有两个解释:
一、“非玄武不足以当之”说。其中的“武”为玄武即北方玄武之意。《武当福地总真集》(元·刘道明编撰)上说:武当山“乾兑发源,盘亘万里,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因名之曰武当”。《玄天上帝启示录》(明正统年间刊印)上说:其山名太和,“玄帝升真之后,谓曰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更名曰武当”。这些道教经典中出现“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在元、明之后。这种说法得到道教界的广泛认同。
二、“以武挡敌”说。其中的“武”为武力、军事力量之意,“当”即“挡”,阻挡之意。《武当道教史略》(王光德、杨立志合著,1993年)认为“武当山最初的得名,可能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防范巴、庸等古族及秦国的入侵有关”。春秋时期,防陵(今房县)、均陵(今丹江口市)一线为楚国抗击巴、麇、庸等国的前线;战国时期,武当山北面的汉水、丹水一带是楚国抵抗秦国入侵的前线,楚国在武当山地区驻扎军队,以勇武之士抵挡秦国的军队,“武当”一词的来历或许与武关、武胜关一样含有“以武挡敌”的含义。《十堰历史建置考·武当建置地名考》(2011年)认为,公元前340年,秦国侵占了楚国丹江上游的商地,由于商鞅变法有功,秦孝公便封给商鞅(商鞅卫国人,姓公孙,原名“卫鞅”或“公孙鞅”,由于封地在商,史称“商鞅”)。并且在商地东南70里(今陕西丹凤县境内)设置“武关”,意为驻兵以武力阻挡楚国夺回商地。楚国也针对秦国在太和山下的汉江边设置了武当县,古代“当”“挡”同义,即意为驻兵以武力阻挡秦国从商地南侵。从此山以地名,太和山更名为“武当山”。这种说法为历史学界所推崇。
另外,武当作为县名,记载也较早。《汉书·地理志》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中的一部分,该书记载:”武当,班固无注。则是秦亦以武当为县名,汉因之而不改也。”《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年间)记载:“取武当山以为县名。”《旧唐书·地理志》(后晋刘昫等撰)记载:“武当旧治延岑城”,杜佑谓:“武当郡城,东汉延岑所筑,亦谓之延岑城”。
综合以上信息,个人认同历史考证结果,即“武当”作为地名,取“以武挡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