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新闻首页 > 资讯 > 漫谈惩罚性赔偿中“恶意”要件的认定

漫谈惩罚性赔偿中“恶意”要件的认定

2019-10-22 17:40:40

       自2013年修改的商标法新增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来,我国部分法院作出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判决,对于打击商标恶意侵权行为无疑产生了较大的震慑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类案件还是较为少见,以至于每当此类案件出现时,相关法院及媒体都会当作典型案例来进行宣传,公众对“惩罚性赔偿”的新闻也依然表现出较高关注。
  笔者认为,惩罚性赔偿之所以在司法实务中比较少见,主要难点有二:一是作为加倍计算的基数“权利人损失”“侵权人获利”等确定难;二是侵权人主观“恶意”和侵权情节客观“严重”确定难。对照商标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赔偿的“基数”指的是通过“权利人损失”“侵权获利”或“许可费的倍数”方式确定的赔偿数额;“系数”则是指一倍以上、三倍以下,具体则需要考虑侵权行为人的“主观恶意”和“侵权情节”,这也是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另一要件。在此,笔者想结合近日上海首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案件中“恶意”的认定,谈两点个人理解。
  首先,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如何考量“恶意”?除明确要求“恶意”要件外,惩罚性赔偿在适用“权利人损失”“侵权获利”“许可费的倍数”或“法定赔偿”等计算方式时,是否也需要考虑侵权行为人的“恶意”,或者说此时侵权行为人“恶意”的认定对于赔偿额确定能起到多大作用?对此,商标法第六十三条明确规定,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或注册商标许可使用费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300万元以下的赔偿。此处“侵权行为的情节”当然包括侵权行为人的“主观恶意”状态。例如,在“大润发”商标侵权案中,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综合考虑“大润发”商标的知名度、“大润发”商标对于权利人销售及获利的贡献情况、侵权人具有明显攀附“大润发”商标商誉的主观恶意、侵权行为包括开设大型实体门店和在互联网上宣传等侵权情节以及其他因素,酌情确定此案的赔偿金额为300万元。可见,至少在适用法定赔偿的计算方式时,侵权行为人的主观“恶意”会作为侵权情节予以考虑。
蒋朔)

上一篇:[一周概览]

下一篇:[“上海时装周”正式成为国家注册商标,为时尚界维护知识产权增强信心]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

一对一金牌服务

一对一专业服务,金牌团队全程跟进

业务过程全透明

全程公开透明,进度实时跟踪

低资费高服务

价格合理,超高性价比

商标注册查询

注册前先查询,有效提高成功率

商标名称*
联系电话*
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