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新闻首页 > 资讯 > 老街 · 老院 · 老情怀(九十六)四流中路(上)

老街 · 老院 · 老情怀(九十六)四流中路(上)

2019-10-22 17:41:15

对于多多法务这一个生长生活在市南数十年的人来说,沧口是个陌生的地方,甚至比其它的城市更陌生。
交通的发展,拉近了沧口与我们的距离。
2017年的冬天,跟着老沧口人贾真耀先生,转遍了沧口,才开始真正接触到沧口。
一年半的时间里,走遍了沧口的大街小巷。
期间又得到李明老师著的《历史深处的沧口和李村》和辛刚兄借阅的《印象沧口》,按图索骥,细细探寻沧口的历史印记。
沧口的历史与人文,如一坛醇香浓厚的老酒,深深吸引着我。
虽然城市的发展使沧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多法务还是一如既往用镜头来记录下它的模样,本篇就从四流中路开始掀开沧口的面纱。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四流中路南起胜利桥北,北至兴城路路口与四流北路相连,全长近4.8公里。
四流路在德占时期筑成,该路自四方北岭以北至沧口的路段,都称作“大马路”。
1923年起至1956年之前,纵贯沧口南北的大马路,南端起自四方北岭,北端大致到华新纱厂(后来的国棉九厂)南大门口路段改称为四沧路。
原华新纱厂以北至现在的四流中路板桥坊河以南的那一段路,改称为沧口大马路。
1956年后,将整条路划分为四流南路、四流中路、四流北路三段。
这条被称为“沧口大马路”的老街,曾是沧口区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
20世纪初至30年代,在这条大马路上相继建成了华新、钟渊、富士等纱厂和四机分厂、橡胶厂等大企业,沧口逐渐发展成为以纺织业为主的青岛市工业区。
胜利桥下的李村河是市北与沧口的交界线。
过了桥,路东侧一大片开阔地是沧口飞机场,是青岛最早通航的空港。
1933年1月,沧口飞机场建成投入运营,每周有沪、平两航线班机起落三次,并开通了邮政航班。
早期青岛飞往上海需要4小时20分钟。
1938年,沧口飞机场被日军占用。
日军为加强其空军力量,连续三次对机场进行大规模扩建,附近的达翁村、东南山村、大兴村逐步拆迁,拆除了明真观及古刹长寿庵。
1945年,抗战结束后,进驻的美军又对机场跑道进行了改建延伸,可供大型飞机起降。
1949年,解放军接管了沧口飞机场。
1958年8月,青岛民航站正式启用。
1961年停航,1982年7月复航,改用流亭飞机场临时开航。
1985年,流亭机场扩建,1986年竣工。
青岛民航站全部使用流亭飞机场。
沧口飞机场便成了航空教练场地,其民航功用宣告结束。
沧口飞机场外的大村河,干流发源于卧龙山东麓,流经王埠村、大村庄、晓翁村、环沧口飞机场汇入李村河,干流长约7.4 公里,为季节性河流。
过去,大村河是著名的臭水河,李沧区于2005年和2016年进行两次大规模的治理,曾经的臭水河如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胜利桥西北侧有一条小路是四流中支路。
位于四流中支路2号的青食公司,其前身是青岛食品厂,创建于1950年1月,当时已沧口升平路45号为址,成立里青岛市联社沧口食品部。
2006年,青岛西部城区进行大规模改造建设,青食公司总部整体搬迁到四流中支路。
位于四流中支路8号的青联股份,前身是拥有百年历史的青岛肉类联合加工厂(肉联厂),最早的前身就是德国人创办的胶澳总督府屠宰场,位于观城路65号。
历经了50多年,与1957年改称为青岛肉类加工厂,1971年更名为青岛肉类联合加工厂。
文革前,肉联厂在现在的厂址新建了一座可储藏6000吨肉类的冷藏库,并配备了铁路专用线。
随后工厂大部迁移到新建厂房。
如今的青联股份已不再生产肉制品,然而在过去的岁月中,作为地方知名老品牌,“青联”牌肉食及其制品对岛城百姓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流中支路路口向北,过了胜利花园,便能看到一座为宏伟的校门,这里就是海军航空大学青岛分院,其前身为“海军航空技术学院”,曾经的老沧口人称其为“二航校”。
1999年5月,海军航空技术学院并入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改建为青岛分院。
2017年,军队院校调整改革,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由海军航空兵学院和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重组而成,学院本部在烟台。
过了太原路路口,四流中路分叉沿西侧向北继续延伸,而东侧则是永平路。
在岔口处,有一大片老厂房,是青岛第九棉纺织厂,其前身为青岛最大的民族工商业——华新纱厂。
该厂前身是1902年投产的德华缫丝厂。
1913年8月,周学熙出资购买德华缫丝厂,并改建为棉纺织厂,定名“青岛华新纱厂”。
1919年底部分投产,1920年5月全面投产。
1934年增设布场,次年建成染场,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两国因劳动力匮乏,向中国求援。
经北洋政府同意于1916年开始在中国招募华工赴欧。
招募所初设在威海,后移至青岛。
1916年至1918年间,英商瑞记洋行占据青岛德华缫丝厂,设立华工招募所。
英法两国共在华招募劳工14万人,其中从青岛出入境者就有十万余人,占总数的75%左右,合同三年。
 战后12万人返回祖国;
一万多人死于战争、劳役和疾病;
三千余人移居法国。
华新纱厂生逢其时,一战期间中国的工商业迎来一个强劲发展的黄金期,五四运动抵制日货,使用国货,是爱国之举。周志俊的
华新纱厂有一些爱国的工人骨干,卧底到日商的纺纱厂,偷学技术。
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青岛华新纱厂迅速崛起,成就了民族工业的辉煌。
在抗战前夕,华新形成纺纱、织布、印染一条龙的产业。
“七·七”事变以后,周志俊把青岛华新纱厂的机械设备移到上海。
1937年12月国民党军政当局撤离前,将日商的九大纱厂厂房全部炸毁,华新纱
厂将厂房寄于美国商人保护下免遭破坏。
1938年被日商国光纺织株式会社强行收买,后改归仓敷纺织株式会社(也称宝来纱厂)。
1946年由中纺青岛分公司接收,改称中纺青岛第七纺织厂。
同年11月恢复华新纱厂原名。
1953年10月该厂公私合营,1966年9月改为国营。
1978年6月,该厂印染车间划出称青岛第二印染厂,棉纺织部分为青岛第九棉纺织厂。
该厂产品注册商标为“双樱”牌,是山东省著名商标。
如今的国棉九厂已成历史,路口的部分厂区成了青啤的仓库,还有一部分厂区已建成永平花园。
2010年,青岛启动了青岛火车北站的建设。
北站选址在国棉六厂的附近,原来是太原路的一个垃圾填埋场,周围遍地垃圾,是青岛比较荒凉和废弃的地方。
启动火车站建设的同时启动了片区的拆迁工作,所有的居民、工厂都纳入了搬迁、拆迁的计划。
因而从太原路路口向北一直到国棉六厂门口,路西侧空空荡荡,只剩一两栋楼。
早先的国棉九厂职工宿舍和四方机厂铸造厂已经搬迁拆除。
铸造厂的前身是东亚重工株式会社,是1939年日本大和工业株式会社强行侵夺民营胶东铁工厂成立的。
1945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东亚重工业株式会社”,分归四方机厂管理,即四方机厂沧口分厂,生产铸钢件。
青岛第六棉纺织厂是一个大型棉纺织企业,也是青岛市规模最大的棉纺织厂。
其前身为日商钟渊纺织株式会社在青岛开设的“钟渊纱厂”,始建于1921年。
1931年改称“钟纺公大第五厂”。
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后,改称“中纺六厂”。
后定名为国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
国棉六厂曾创造出闻名全国的细纱“郝建秀工作法”。
曾四次荣获国家级和部级奖励的细纱车间“郝建秀小组”,一直是全国纺织行业的标杆班组。
到上世纪末,国棉六厂是青岛最大的纺织企业,工人最多的时候达到六七千人,是规模最大的万锭纱厂。
到了1998年开始,国家整个经济结构进入了一个大的调整期,传统产业面临着衰退。
青岛整体纺织业进入了衰退期。
1998年的限产压锭,所有的纺织业都纷纷往外迁。
2011年,国棉六厂迁往棘洪滩的新厂址。
原厂区里大量的厂房被保留了下来,如今这片厂区已被打造成M6产业园,定位于一个多功能综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并逐步被打造成青岛跨境电商产业基地。
四流中路第一小学,始建于1946年,1986年进行重建原先位于国棉六厂和纺织配件二厂之间。2011年3月拆除。
国棉六厂大门以北的火车道,是70多年前修建的飞机场铁路专用线,由沧口火车站辟出,经沧海路沿保和路西向东南转折,穿越四流中路和永平路,途径国棉六厂、四机分厂、国棉九厂、第二印染厂和现青岛啤酒四厂到达飞机场。
因交通运输现代化和沿线部分企业或搬迁或破产等因素,繁忙半个多世纪、市场阻挡交通的这条专用线,如今已风光不再,只有铺设的铁轨沉睡在那里。
过了火车道向北三四百米的一段街道,曾经商户如云,鳞次栉比,分布着众多老字号和大小不等的杂货店、成衣铺、照相馆、钟表店、饭铺、客栈、货栈等店铺,形成沧口地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从南到北遍路西侧有化工品商店、四流中路百货店、万香斋饭店(沧口锅贴)、精华表店、沧口交电商店、同义堂药店、书林刻字店、奶站、精一医院、烟糖合作店、成文堂文具店、红星照相馆、祥云寿绸布店、洗染店、亨得利钟表眼镜连锁店、、靴鞋厂门市部、三盛楼饭店等。
路东侧有沧口医疗器械店、联众理发店、沧口五金土产店、大西洋钟表店、拍卖行、三八食品店、陆安茶庄、华一茶行第一门市部(南华一)、崂山号食品店、满口福饭店
、同盛和帽店、新民理发店、红
仑(长虹)照相馆、华一茶行第二门市部(北华一)、第一楼浴池、邮电局等。
根据老沧口人的叙述和查阅的资料,绘制了早先沧口街店铺的分布图,由于没有在此生活过,也没有见过那时候繁荣的景象,因而店铺的名称、位置一定会有偏差,敬请读者补充指正。
沧口大马路上的
“成文堂”是青岛第一家书店。
史料记载,在清朝光绪年间,山东招远人刘寿楠,挑着一担图书在胶县走街串巷或路旁摆摊,出售经籍,颇有些赢利,于是在胶县西门外太平街北盖了四间平房,开了一家书店,叫“成文堂”。
这是青岛最早的书店和出版社的雏形。
1956年公私合营后,该店进入发展鼎盛时期;
1966年文革时,改名为文革文具店;
文革后又改为四流中路文化体育用品商店。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旧城改造中,青岛地毯厂在此建职工宿舍,将该店拆除。
成文堂几经搬迁,逐渐衰落消失。
地处沧口大马路繁华地段的三盛楼饭店,与春和楼、聚福楼齐名,是青岛饮食业著名“三大楼”之一,该店以经营传统鲁菜为主,其中清炸大肠、清蒸鲳鱼、炝芹菜、灌汤羊肉蒸饺等闻名岛城。
1901年4月,德国人在沧口设立邮政代办处;
1914年日占青岛,设立沧口分局;
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北洋政府接受了日本的邮局房,设立“胶澳商埠邮务总局”,在沧口、四方设二等邮局。
1949年之后,沧口邮局与沧口电报、电信机构合并,成立了沧口邮电局。
如今邮局已在建设金水路打通环湾路立交桥工程施工中被拆除。
1917年,胶州人汪菊樊、汪赞臣、法子玉三人在下街开设了经营中药材的同义堂药店,20年代末迁至沧口大马路5号。
“同义堂”开设之后,由于业主精通中药,并请明义做堂,以“京方”配制的小儿回春丹、清温解毒丸、六味地黄丸、牛黄上清丸、清宁丸、天王补心丹等近20种中成药名扬岛城。
老字号“万香斋”于1926年在青岛开业时,只是一家小饭店,经营的品种有酱货和油条蒸包、稀饭甜沫以及从宫廷传入民间的锅贴。
当时的锅贴只有一个品种,就是用猪肉、韭菜和小海米调馅制作的三鲜锅贴。
随后几十年,万香斋并没有什么发展,几经易主。
到1956年公私合营,万香斋并入三盛楼,锅贴也增加了新品种牛肉锅贴。
1963年,万香斋饭店改为“沧口锅贴铺”,其专营的锅贴也被人们顺口称为“沧口锅贴”。
如今的青岛锅贴已经开发出50多个品种,先后被评为岛上名吃、青岛十大名吃、中华名小吃等。
如今这家老字号已经搬至路对面,店面采用的是仿古的亭阁式建筑,而且各连锁店也采用统一的装修装饰风格。
沧口锅贴皮酥脆馅多汁,外焦里嫩、鲜香可口,绝对是沧口人的心头爱。
曾经繁华了一个世纪的沧口大马路,到了2011年四流中路西侧实施拆迁之后,人流由络绎不绝到大幅骤减,尚存的一些店铺生意清淡。但是,这条曾被称为“第二条中山路”的商业街上,各类商家为民众生活方便、安居乐业所作出的贡献,却牢牢地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参考资料:
《历史深处的沧口和李村》 —— 李明 著
《印象沧口》—— 青岛市李沧区政协编
《走过五十年前的沧口街》—— 仇方晓
《曾经繁华的沧口大马路,拆迁改造前的最后掠影》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青岛市志-一轻工业志-建材工业志》
《老沧口》—— 新浪博客:
沧海一粟817
— 待续 —

上一篇:[五险+双休+4000元/月以上【普洱最新招聘】]

下一篇:[【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重温嘱托看变化——骆驼湾:昔日太行穷山沟 今朝旅游新地标]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

一对一金牌服务

一对一专业服务,金牌团队全程跟进

业务过程全透明

全程公开透明,进度实时跟踪

低资费高服务

价格合理,超高性价比

商标注册查询

注册前先查询,有效提高成功率

商标名称*
联系电话*
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