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狮城巨变放光彩
新时代昂首阔步再出发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沧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艰苦求索 明志笃行
一、经济规模逐步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提升
“五年计划”引领发展。
“土地改革”改变生活。
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镇人口较快增长
“现代化”城市走来。
“非农业”人口增加。
三、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村经济长足进步
农村集体经济规模壮大。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改善。
四、工业体系逐步建立,石油化工产业崛起
工业经济“初具规模”。
石化产业“应运而生”。
五、内贸市场规模扩大,外贸出口实现突破
国营商业流通体系建立。
沧州特产实现出口创汇。
六、教育事业普及提高,文化体育事业繁荣
普及国民基础教育。
武术杂技名扬海外。
七、医疗保障逐步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城乡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全民卫生保障体系全面建立。
乘风破浪 改革奋进
一、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经济规模赶超进位。
经济增长步入快车道。
人均GDP数倍增长。
11.4%。1978-2002年25年间,全市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2003年全市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达到1147美元,2012年达到6179美元,居全省第4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
经济结构调整卓有成效。
二、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农业生产水平“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尊重农民利益,充分发挥农户积极性,大力提高农村生产力为出发点,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06年以来,沧州认真贯彻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取消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农业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12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共521.81亿元,比1978年增加512.56亿元。其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完成产值278.44亿元、3.33亿元、145.27亿元、26.20亿元和68.57亿元。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413.86万吨,比1978年增加259.92万吨,年均增加7.43万吨,亩产从1978年的96公斤增加到2012年的307.5公斤,实现了从中低产田向中高产田的跨越,棉花、蔬菜、水果、肉类等农副产品同步实现大幅增长。
农业生产条件“机械化”。
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
三、工业生产迅猛增长,工业门类齐全特色突出
工业体系门类齐全。
工业规模持续扩张。
工业经济类型多元。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呈现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1978年,全市工业只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即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小型企业积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破产、租赁、承包等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产权单一的国有企业比重下降,产权多元化的国有控股企业比重上升,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个体、私营等其他经济成份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28家、集体工业企业4家、股份合作工业企业3家、有限责任公司企业297家、私营企业1122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8家、外商投资企业79家。
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加强
项目建设聚集带动。
产业投资竞相发力。
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
五、消费品市场发展壮大,零售业态逐步新兴多元
消费品市场繁荣发展。
零售业态百花齐放。
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沧州商业零售形式多样化发展,多种业态层出不穷。食杂店、水果摊等商业网点遍布大街小巷,为居民的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消费和服务。购物中心、超市、专卖店等零售业态蓬勃发展,不断丰富经营模式,为传统业态增添新活力。作为现代流通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采用的重要经营模式,连锁商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2012年,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连锁总店和连锁门店的商品销售额为6.6亿元。传统实体零售业态的日益完善,为居民提供全面的消费商品和干净整洁的购物环境,极大提高消费需求,进一步助力了消费品市场发展。
六、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实际利用外资屡创新高。
对外贸易伙伴遍布全球。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以大开放促进大调整,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沧州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150多种工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到2012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3.3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49.6倍,年均增长11.8%。其中,出口2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43.6倍,年均增长11.8%。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出口商品结构也从过去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逐步向工业制成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七、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中心城区快速发展。
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实现全面覆盖
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就业和社保水平明显提高。
砥砺前行 全面发展
一、新思想指导新作为,新常态赋予新动能
经济发展质量取得新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呈现新景象。
“六大新动能”“五大新引擎”产业迈出新步伐。
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新成效。
十八大以来,全市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研发投入快速增加,科技创新正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2018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5.9亿元,比2012年增长3.64倍;企业办科技机构数162家,是2012年的2.35倍,拥有科技人员10911人,是2012年2.42倍。全市受理专利申请数由2012年的1611件增加到2018年的6953件,年均增加890件,全市专利授权数由2012年的1049件增加到2018年的4898件,年均增加641件,其中,2018年授权发明专利216件,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大幅增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14%提高到2018年的15.4%;全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由2012年的1.3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63亿元,年均增长27.3%。
二、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力。
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作用凸显。
三、坚决落实中央部署,“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新胜利。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四、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能力增强
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文化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医疗保健网络覆盖城乡。
十八大以来,全市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健事业快速发展,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8年末,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268个。其中,市直医疗卫生机构8家,县级公立综合医院17家,县级公立中医院14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91家,乡镇卫生院17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6个,村卫生室、诊所等其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8871个。全市编制床位33545张,实际开放床位41019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492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90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1647人(在编)。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70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3张。全市妇幼保健院(站、所)20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30个。
六、全面小康稳步推进,改革开放落实落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
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
沿海开发开放活力迸发。
接续奋斗 再铸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一是在沿海经济开放建设上。
加快港口建设,
聚集临港产业,
加强港城建设,
扩大对外开放,
二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
着力抓一批产业对接项目,
着力抓一批对接合作平台,
着力抓一批重大交通设施,
三是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上。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推动新的产业塑造,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四是在改善人居环境上。
中心城市建设,
县城和小城镇建设,
五是在推动乡村振兴上。
坚持走质量兴农之路,
完善配套措施,
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大力推进“三区同建”,
六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上。
紧跟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步伐,
突出抓好本地特色改革,
七是在民生事业保障上。
继续强化生态环境治理,
继续办实办好民生实事,
继续强化社会治理,
及时发布统计数据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