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休闲食品产业园
高速、高铁、国道互连互通
霸州市下坊村兴农种植合作社给村民分红
下坊村地处东淀溢流洼,旱涝无常,村里一半以上农户不以种地为生,不少土地闲置撂荒。2015年,村两委成立村集体所属合作社,形成统一耕种、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的一体化产业模式。目前全村800多户村民已全部入社,4300亩土地资源得以盘活。“去年下半年我家领到了4800元分红。”64岁的村民魏洪水说,比起过去自己耕种,他们土地“入股”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多。
目前,以北京稻香村为代表的多家食品加工企业把霸州作为优先转移疏解的目的地,与霸州优先发展食品加工企业的产业定位一拍即合。全市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发展到300多家,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条龙型经济链。建成煎茶铺天宝农耕园、老堤百枣园、岔河集金龙腾等集休闲采摘、旅游度假为一体的观光园3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76个,带动发展起南孟西红柿、黄瓜和韭菜,堂二里胡萝卜,扬芬港韭菜和豆角,东杨庄大白菜,康仙庄食用菌等5个万亩特色蔬菜生产基地,成为稳定供应京津市场的菜篮子。
河北达利集团包装车间
加快园区建设
做强品牌优势
食品产业发展离不开集群的壮大,产业集群更离不开园区的支撑。2015年,霸州市委、市政府在霸州经济开发区创新合作园区建设机制,依托华夏幸福基业,重点打造五个“区中园”,其中之一就是规划建设了以休闲食品为主、占地6200亩的休闲食品产业园,旨在发挥食品产业园聚集效应,优化政务服务,完善园区功能,努力打造食品加工业集聚发展示范园区。
建设中的北京稻香村(霸州)食品生产基地项目
“目前,以北京稻香村为代表的多家食品加工企业把霸州作为优先转移疏解的目的地,这与霸州优先发展食品加工企业的产业定位一拍即合。”霸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招商局招商科科长孟文志介绍说,吸引这些“京”牌企业落户不光要靠区位优势、产业政策,还要依托园区搭建服务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自身实力,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近年来,霸州市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0亿元,启动实施40余项重点工程,全力完善交通、电力、给排水、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在全区范围内实现了“九通一平”,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正在布局建设若干个以知名品牌餐饮企业为核心的精品专题园,成为食品产业园的示范窗口,带动物流、办公、电商、产业旅游、教育培训、研发设计等产业领域的跨越发展。今年4月,在“北京民营企业廊坊行投资合作对接会”上,北京市饮料食品行业商会与霸州食品产业园签署了《友好合作协书》。
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全面扶持
“公司的发展除了自身努力,更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帮助扶持。”董事长滑振富的话语朴实。他说,近年来由于企业建设厂房和购置设备占用了大部分资金,导致资金链紧张,正常生产受到影响。在发展最艰难的阶段,廊坊和霸州两级农业开发办主动伸出援手,连续三年进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扶持,帮助公司顺利渡过难关。在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公司软实力也在迅速提高,效益居河北省调味品行业前列,并成为全省首家登陆石家庄股权交易所的调味品企业。
如同争荣公司一般,霸州食品产业正经历着令人瞩目的换挡提速。而其迅速崛起、初具规模的背后,是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强力推动。
——创新机制重扶持。在着力培育高知名度、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开展民企帮扶,推动企业上市,强化金融支撑等方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霸州市强化金融支撑服务企业发展实施方案》。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及包装等新兴产业发展,以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为龙头,鼓励发展一批配套企业,补充完善产业链条,力促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出台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方案》。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出台了《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方案》,为企业实行全程代办服务,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实施标准化管理。食品标准化,是保证食品安全、保障消费权益的根本要求。霸州全面贯彻《食品安全法》,深入开展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QS食品安全质量安全认证,统筹研究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措施,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和信用体系,加强食品原料基地、产品开发、冷链物流、安全检测等关键环节建设,提升产业整体素质,通过建立一系列管理体制,加快提高食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
——提供保姆式服务。紧扣“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采取提前介入、帮助解难、全程指导等措施,着力提升服务效能,促进企业发展。开展提前介入服务,对达利食品项目从立项开始,对企业的生产必备条件、检验检测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原材料把关及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前介入指导,为企业早日投产达效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展现场指导服务。针对食品企业建设项目在投产初期存在的疑点、难点等问题,多次邀请食品专家进行“会诊”,对生产布局等关键环节提出指导性意见。为食品产业园区重点建设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全程帮办,特事特办。开展后续跟踪服务。建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机制,深入企业开展后续跟踪服务,形成企业与监管部门双向互动的长效机制。
——强化全方位监管。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及《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建立全程可追溯制度,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大力推广“药安食美”智慧监管系统,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市、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倒逼食品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运营。一系列政策机制、服务举措的推出,为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讯员:徐巍 谭继涛)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