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关于开展河间市食品药品安全方面损害
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告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纪委、省纪委关于开展民生领域专项整治工作的部署要求,切实解决食品药品安全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经中共河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研究决定,从即日起至11月30日,在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方面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任何企业严禁对生产的食品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信息。
二、任何企业严禁仿冒其他品牌食品的包装标识和文字图案,误导消费者。
三、任何企业生产的食品严禁存在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生产许可证编号等现象。
四、任何企业或个人严禁违反商标法禁用条款使用商标、未注册商标冒充注册商标行为。
五、任何企业或个人严禁销售劣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六、任何企业或个人严禁对生产或销售的食品虚假宣传。
七、任何企业或个人严禁以任何形式销售假劣保健食品或虚假宣传保健食品。
八、任何药店和医疗机构严禁非法渠道购销、超范围经营药品、违规储存药品。
九、任何药品经营企业务必做到计算机管理数据真实有效。
十、市场监督管理局将联合公安等部门依法严厉打击上述违法行为,对构成犯罪的,严厉追究其刑事责任。凡是本次专项整治中查处的问题,一律依法依规从严顶格处罚。
十一、欢迎社会各界监督举报食品药品安全方面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违法犯罪行为。
食品安全知识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会把致病菌从人体带到食物上去。比如说,手上沾有致病菌,再去拿食物,污染了的食物就会进入消化道,就会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从而引起腹泻。
2、选择新鲜和安全的食品。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其感官性状,是否有腐败变质。尤其是对小食品,不要只看其花花绿绿的外表诱人,要查看其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有厂名、厂址、生产许可证号(QS号)等标识。不能买过期食品和没有厂名厂址的产品。否则,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法追究。
3、食品在食用前要彻底清洁。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需加热的食物要加热彻底。如菜豆和豆浆含有皂甙等毒素,不彻底加热会引起中毒。
4、尽量不吃剩饭菜。如需食用,应彻底加热。剩饭菜,剩的甜点心、牛奶等都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不彻底加热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5、不吃霉变的粮食、甘蔗、花生米(粒上有霉点),其中的霉菌毒素会引起中毒。
6、警惕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中毒。装有消毒剂、杀虫剂或鼠药的容器用后一定要妥善处理,防止用来喝水或误用而引起中毒。
7、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购买食物。
8、饮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不喝生水或不洁净的水。最好是喝白开水。
9、提倡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的侵袭。
只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认真学习食品卫生知识,掌握一些预防方法,提高自我卫生意识,就能最大限度减少食物中毒的风险度,从而预防食物中毒,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食品安全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购买校园周边、街头巷尾的“三无”食品;不要购买街头无照(证)商贩出售的盒饭、麻辣烫等快餐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颜色鲜艳的熟食和冷饮等可疑食品;不盲目随从广告。
2、购买食品时要仔细查看商品标签。食品标签中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不买标签不规范的产品。
3、"小零食"尽量少吃。不少小零食在生产过程中都使用了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对儿童的肝、肾功能影响较大。过量食用加入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的食品,还会对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伤害。而且小食品的营养素不全面,孩子零食吃多了,就不会好好吃饭,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所谓的“小食品”并不是儿童食品,尤其是校园周边、街头巷尾的小食品,不可以让孩子任意吃。
4、饮料尽量不要多喝。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条件的提高,有些家长购买饮料让孩子当水喝,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有些饮料含有激素,长期饮用会过早长出胡须或导致肥胖,内分泌失调,性早熟,都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最适合孩子的饮料就是白开水和自制新鲜果汁。在此提醒家长和同学出门最好自带白开水。水是最好的饮料,能补充体能,排除毒素,是任何饮品不能代替对人体的价值。如果需要食用饮品,要在可靠的正规商场购买包装上注明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有配料说明和合格证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切勿购买校园周边、街头巷尾的“三无”汽水。
5、要避免饮食中的化学物质污染。 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污染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激素、食品添加剂、重金属等。农残、兽残和激素对儿童的危害是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失调、腹泻、过敏、性早熟等。因此,蔬菜、水果的合理清洗、削皮,选择正规厂家的动物性食品原料,不吃过大、催熟的水果等就显得十分重要。
6、食品添加剂的泛滥是儿童食品中化学污染的主要问题。街头巷尾的小摊小贩,幼儿园周围的食品摊点,出售的五颜六色的、香味浓郁的小食品。近年来医学界发现的中学生肾功能衰竭、血液病病例,已证实了儿童时期食用过多的劣质小食品的危害。儿童的铅污染问题值得关注。与铅有关的食品是松花蛋、爆米花;有关的餐具是:陶瓷类制品、彩釉陶瓷用具及水晶器皿;含铅喷漆或油彩制成的儿童玩具、劣质油画棒、图片是铅暴露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儿童经常洗手十分必要。另外避免食用内含卡片、玩具的食品。
十大“垃圾”食品及其危害
(一)油炸类食品,主要危害是:1.油炸淀粉导致心血管疾病;2.含致癌物质;3.破坏维生素,使蛋白质变性。
(二)腌制类食品,主要危害是:1.导致高血压,肾负担过重,导致鼻咽癌;2.影响粘膜系统(对肠胃有害);3.易得溃疡和发炎。
(三)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等),主要危害是:1.含三大致癌物质之一:亚硝酸盐(防腐和显色作用);2.含大量防腐剂,加重肝脏负担。
(四)饼干类食品(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主要危害是:1.食用香精和色素过多对肝脏功能造成负担;2.严重破坏维生素;3.热量过多、营养成分低。
(五)汽水、可乐类食品,主要危害是:1.含磷酸、碳酸,会带走体内大量的钙;2.含糖量过高,喝后有饱胀感,影响正餐。
(六)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主要危害是:1.盐分过高,含防腐剂、香精,损肝;2.只有热量,没有营养。
(七)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主要危害是:1.破坏维生素,使蛋白质变性;2.热量过多,营养成分低。
(八)话梅蜜饯类食品(果脯),主要危害是:1.含三大致癌物质之一:亚硝酸盐;2.盐分过高,含防腐剂、香精,损肝。
(九)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和各种雪糕),主要危害是:1.含奶油极易引起肥胖;2.含糖量过高影响正餐。
(十)烧烤类食品,主要危害是:1.含大量“三苯四丙吡”(三大致癌物质之首);2.1只烤鸡腿=60支烟的毒性;3.导致蛋白质炭化变性,加重肾脏、肝脏负担。
浸泡越久越能去农残吗?
农药残留是果蔬界的一大难题,长期摄入过量农药会对人体的多个系统造成危害。
许多人都习惯在洗菜后将其浸泡一段时间以去除残留农药,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有些人会将浸泡时间延长至3-4个小时甚至一夜。但是你知道吗,这一看似健康的行为,不仅会降低蔬菜的营养成分含量,甚至有可能会让菜越泡越“脏”。
浸泡时间越久越好吗?
按照溶解性能来分,农药可以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水溶性农药主要有敌百虫、乙烯利、杀虫双等;脂溶性农药大多为有机磷类农药,如乐果、氧化乐果等。
目前用于果蔬的农药大多以脂溶性农药为主,这是因为脂溶性农药的渗透性远远大于水溶性农药,其防治效果会比水溶性的农药好很多。但与此同时,这一现象也造成脂溶性农药在果蔬表面的残留量远远高于水溶性农药。
传统用水浸泡的方法,只能去除果蔬表面的水溶性农药,却不能除去其主要残留物质—脂溶性农药。且在浸泡过程中,水溶性农药会溶解在水中并形成具有一定浓度的水溶液,若浸泡时间过久,则很有可能导致水中的农药被果蔬重新吸附。
此外,若是浸泡时间过久,还会造成蔬菜中的许多水溶性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B以及钙、镁、铁、锌等溶解在水中从而造成其营养成分损失。曾经有人做过相关研究发现,当蔬菜的浸泡时间超过15分钟后,其维生素C含量损失率达90%以上。
因此,用清水长时间浸泡果蔬的这一方法并不科学,不仅不能提高农残的去除率,甚至可能会造成果蔬重新吸附农残及营养成分流失。
如何正确地去除农残?
那么,传统的浸泡法不可行,我们又该如何才能正确地去除农残呢?
1.焯水:将蔬菜洗干净后焯水1-1.5分钟可以去除其大部分的果蔬残留,而且不会对蔬菜的营养成分造成过多损失。
2.去皮:对于一些不能焯水的水果以及表皮较厚的蔬菜(如黄瓜、萝卜等)而言,可以通过去皮的方式来去除农残。一般的农药仅残留在水果表面,去皮方式的农药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
3.弱碱性水漂洗:厨房中常见的弱碱性水主要有淘米水、面粉水以及小苏打水。绝大多数的农药在碱性条件下都容易分解,因此使用这类弱碱性水漂洗果蔬,其农残清除率要比普通的清水稍高一些。
4.活水冲洗:用活水冲洗果蔬替代长时间浸泡果蔬,不仅可以提高农残的去除率,且不会造成营养成分的大量损失。
5.巧用洗洁精清洗:清水洗涤可以去除绝大部分的水溶性农药残留,但对于脂溶性的农药残留,我们则需要借助洗洁精的作用。
■校对:刘兰英
■编审:刘建华 田秀娟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