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新闻首页 > 资讯 > 广平县简介

广平县简介

2019-10-22 17:44:52

提示
广平趣事儿
我的简介
成长经历
隋代,北部属武安郡的清漳县,西南部属魏郡的成安县,中部、东南部属武阳郡的魏县。
唐代,北部属洺州清漳县,东南部属魏州的魏县,西南部属相州的成安县。五代时属洺州。
北宋时期,中部、东部、南部属河北东路大名府魏县,北部属河北西路洺州肥乡县。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1128年)四月,金兵破宋洺州,十二月金兵攻占宋大名府,今广平县境始为金地。
金大定七年(1167年),金析魏县地置广平县,属洺州。金兴定四年、蒙古太祖十五年(1220年),广平县为蒙古汗国所辖。金正大八年、蒙古太宗三年(1231年)蒙古始立中书省,统山东、山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广平县属之。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属中书省邢洺路。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改邢洺路为洺磁路,广平县属之。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路名为广平路,广平县仍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广平路为广平府,广平县属之。十月属河南分省,二年三月改属北平等处行中书省。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广平县属京师广平府。清代、广平县属直隶省广平府。
中华民国初年沿清制。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广平县属直隶省冀南道,三年冀南道改名大名道,广平县仍隶焉,十七年(1928年)废道,广平县始直属河北省,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遂于次年建立广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区。1941年8月,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十二专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平县属冀南区三专区。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广平县遂属华北行政区冀南区三专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广平县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平县仍属河北省邯郸专区。1958年12月20日,撤销广平县,并入大名、曲周2县。1961年7月9日,析曲周县复置肥乡县时,遂将原广平县地划归肥乡县。1962年3月27日,析肥乡县恢复广平县建制,仍属邯郸专区。1970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仍辖广平县。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邯郸地区,实行地市合并。
我家后花园
千佛凌空
东湖水上公园
家庭情况
父母
兄弟姐妹
我的家庭成员
2003年底,广平县辖3个镇(广平、平固店、胜营)、4个乡(十里铺、南韩村、南阳堡、东张孟),169个村。
我的家庭人口
我家住房面积
我家的名人:
王世扬
郑金
吴元珪
马子聪

(1457—1504年),字舜达,号漳南,广平县大马庄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初任南京礼科给事中,后任北京户科给事中、工科都给事中。历任谏官17年,敢于直言进谏,弹劾权势。


(图为马子聪)


马麟
(1418-1507年),字宗鲁,广平县大马庄人.由岁贡授陕西周至县知县,为官廉洁,一如贫士。常考察农事,开仓救济贫民。
文化特长
广平县的卢氏太极拳
第一代祖师是一名云游道长,名顾奠一,约生活于明末清初。顾晚年收河南小户屯村富户独子刘老秉为徒弟。四年后,顾道长辞别时才告诉刘老秉,自己所授功夫乃遵循远古,“天、地、人”三才中,取“人和”之意所创的太极拳,共分“上、中、下”三路,此拳系中路。
此后,刘老秉刻苦练习,融会贯通,也成大家,刘便是卢氏太极拳的第二代宗师。刘后来传艺给其表侄杨老凤。杨晚年经广平县外家拳名家陈湖介绍收其晚辈陈华为徒弟。陈华便是卢氏第四代宗师。陈华晚年传徒卢鸣金。卢鸣金将此派太极拳发扬广大,成为享誉晋冀鲁豫的一大太极流派。
踩跷闹元宵
木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旋流传于广平县十里铺乡南小留村。属民间手工技艺类项目。据传南小留木旋自明代始流传至今。木旋制作的主要工具是旋床,附属工具是车弓子和旋刀。木旋制品包括生活用品如捣蒜锤、擀面杖等;
小年烤火背“银子”
在广平县称正月十五为“小年夜”,有烤火驱病的习俗。大都在正月十六凌晨在大街的中央,或者十字路口点起了柴火烤起火来,有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人很多啊,一边烤火,同时口中念叨吉利话语,比如“正月十六烤百病,正月十六百草灵”;烤烤耳,耳不聋;烤烤眼,眼不花等等。据说正月十六早起这把火跟平时的火不一样,这火可以治百病的,一烤啊,全年就不会生病了,特别是常年吃药的(药匣子)就要烤十二把火呢?就是在太阳还没出来时烤完自己的火,再去别人那儿烤去,凑够十二把火,一年内就不会生病。在火势合适时,还有人从火上蹦过的,老人则是迈过而已,寓旧年已过,新年吉祥吧。
烤完火以后还要“背银子”呢?所谓被银子就是把自己家的锅底灰,用篓子背到地里去,回来时背回一篓子土坷垃,这土坷垃就是“银子”,背到家以后倒在炕前边,就会有一年花不完的钱了。“银子”背回来了,开始吃早饭,早饭是水饺加少量的面条,这样的饭称作杂饭,吃了五谷杂粮会有杂病的,据说吃杂饭来破一破就没事了。
冬至吃饺子
在广平县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拉洋片:绽放在广平民间的一朵艺术奇葩
拉洋片,又名西洋镜、西洋景、西湖景,形成于清末。其表演形式为:用一木制箱,分上下两层,每层高约零点八米、长约一米。下层的正前面有四至十四个圆孔,孔中嵌放大镜。箱内装有八张以“西湖十景”或历史、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画面,演员用绳索上下拉动替换。木箱旁装有用绳牵动的锣、鼓、钹三件打击乐器,演员每唱完一段唱词后,以打击乐器伴奏。清光绪年间,广平县北寺郎固村青年郭仁堂在山西逃荒时拜四川籍老艺人杨清山为师学得拉洋片,引入广平,并传授给5个儿子。建国后,郭家五兄弟北下北京、沈阳,南到武汉、南京、上海,常年在外表演,把郭家的拉洋片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当时表演的曲目主要有《三八线》、《刘公案》、《一百单八州》等,共50多个。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广平拉洋片步入发展的低谷。改革开放后,拉洋片又开始活跃在民间,但受影视的冲击,已大不如前。现在能表演的有郭东印及其堂弟。2008年7月份,广平县拉洋片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家美食
广平范家米面饸饹
据有关史料记载:饸饹始于隋而盛于唐,因其将和好的湿面块直接漏入沸腾的水中,故又叫河漏。
广平西北堤范家饸饹,以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营养合理、制作精细,享誉城乡上下。自清代光绪年间第一代传人范宗礼至今已传至五代,一百三十余年。五代传人范改香在总结先人制作经验的同时,在遵循传统面食制作的基础上大胆改进,集口感、色味营养为一体,深受广大顾客青睐。
范家饸饹制作精细,配料考究,制作过程特别强调鲜、咸为主,物尽天然,反璞归真,崇尚清淡,充分显示了食品原料的天然性。其原料以荞麦面为主,小米面、高粱面次之,榆皮面为辅料。先将面料按比例搀和好,加水,使其拌成块状,然后用双手在盆中搅和,直到把面揉成光皮,醒5分钟后即可放入木制饸饹床中,待铁锅中水沸时,即压入,盖上锅盖闷上三五分钟就可以出锅盛碗了。经过这道道工序,使成品饸饹软而不粘,脆中有韧,刚中带柔,嚼着有劲,回味悠长。盛碗前又有一层绿豆芽垫衬碗底,盛碗后再浇入精制的卤汤,调和的蒜泥,撒上些香菜沫,瞬间,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传统饸饹面就做好了。
广平桂月牌缯肘
桂月牌缯肘是广平县独特产品,历史悠久,它与外地缯肘类制作工艺、风味迥然不同,切之盛盘,如花朵图案,选料考究,肉质瘦嫩,营养丰富,色、味、型均有独特之处。本品熟烂味美,食之瘦而不塞牙,软而利口,配以纯猪瘦肉、八角、砂仁、山棵等多种名贵佐料加工而成。并有咸、辣、甜、香等多味系列产品,利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经高温杀菌,真空保鲜,在常温条件下保持6个月,色味如初,清香不腻,是佐餐下酒、外出旅游、居家欢宴、馈赠亲友之高级礼品,老少皆宜,实为美味佳肴。
广平杨家大饼
关于杨家大饼:杨家大饼始创于1880年,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杨家大饼以热水烫面为主要特点,以上好小麦面粉菜籽油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该饼外焦里嫩,香而不腻,酥脆爽口,令人赞不绝口。
2007年曾在“冀菜饮食文化展演大赛”获得河北名吃名点奖。
广平八蒸
古赵之地,文明开化久远,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仅流传下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还有很多美食流传千古,享誉全国。广平八蒸便是其中之一。关于广平八蒸的起源在民间有一些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唐天宝年间,青莲居士李白探望时任清漳县(广平县的前身)令的族侄李聿来到广平。看漳水悠悠,帆船点点;望桑枝连天,屋舍俨然;观美貌赵女,漫行田间。大悦。家叔诗仙来访,聿不胜欢喜,命杀猪、宰鸡为宴,然一锅一灶,一时难做多味美食,遂命下厨将鲜嫩之肉、时令菜蔬,和以茴香、花椒、盐等佐料,码入八碗中,上笼屉而蒸。未几,一灶而八味熟。酒过三巡,上四荤四素八碗菜。白举箸而食。顿觉荤者滑而不腻、素者微咸带香,只吃的大汗淋漓、齿颊流芳。问:此等为何物。聿曰:八蒸。白赞曰:八蒸味美不须扬,宴朋待客胜御汤。昼赏清漳胜景,夜品美味八蒸,遂诗兴大发,作《赠清漳明府侄聿》一诗述其盛况。后八蒸遂为土著宴亲待朋之佳肴,留香至今。
传清康熙游江南归,察漳河水患,驻跸广平。品广平八蒸后赞曰:天下美景数苏杭、人间美味唯八蒸。帝令引入宫中,列为御膳。广平八蒸名噪天下。
今天广平八蒸有荤、素之分,荤有酥肉、鸡块、丸子等,素有皮扎(粉条压制而成)、海带、土豆、红薯、胡萝卜等,虽名为八蒸,却已能做出30多类肉蔬。改革开放后,原来只有在农村的红白喜事时才能品尝到的广平八蒸,如今已堂而皇之走入宾馆饭店。为照顾不同口味的人需要,广平人还开发出南方人喜欢的甜、北方人喜欢的咸、四川人喜欢的辣等不同口味的八蒸系列。今天如果你来广平县做客,广平八蒸会让你食一次而终生难忘。
广平凉面
广平县文明开化久远,物阜民丰,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很多具有独特口味的地方美食,广平凉面便是其中之一。
传唐天宝十一载(752年)年春天,诗仙李白探望在清漳县(广平县的前身)当县令侄子李聿,游历一天回到县衙,又热又困。下厨忙端上热气腾腾的面条。白皱眉苦脸到:天热嗓干难下咽。厨子一看,灵机一动,遂将面条浸入凉水中少顷取出,放上可生食的鲜嫩菜叶,辅以油、盐、糖、酱、醋、辣椒等,又送上桌。李白一看,面白如玉,菜色碧绿,扑面的凉气中还有各种香味,不禁胃口大开,连吃三碗,不断称妙。此后,凉面便成了当地人待客的必备主食。诗圣杜甫对凉面也情有独钟,曾作诗《槐叶冷淘》赞到: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比珠。
今天的广平凉面制作更为精良,面粉选上等的富强粉,和面时再加入鸡蛋。面经手工揉至不软不硬,再切成长条,放入沸水中煮至九成熟捞出。浸入凉水中3—5分钟后取出放入碗中,再加上备好的鲜嫩菜叶、火腿片、辣椒、香油、醋、酱油、白糖、蒜泥、盐等辅料,一碗色香味俱佳的广平凉面便做成了。如今,为了照顾不同口味的人们,广平凉面还准备了各种荤素热卤。
关于广平凉面在民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民国时期,广平县某村一中年男子续弦一外地女子,新婚后虽然夫妻恩爱无比,但口音一时还难听清。一日女子问夫爱吃何物,夫曰:过凉面。正午夫归,其妻忙端上“过梁面”,只见面上布满灰尘和泥土,汤也浑浊不堪,夫不禁大怒。妻曰:君爱吃“过梁面”,我虽手巧,但力量小,咱家屋梁又高,擀好面条后,从大梁上只过了三次,面就成了这样。下次做面,还请夫君在家,我擀面来,你过梁。
广平特产手工空心面:刘家祖传,始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该面经手工和面,盘条上杆,发面、再手工拉长,成丝、等几十道手工精制而成,该面奇在面如丝,丝中有洞,素因回锅如新,食之柔滑、清爽利口,营养丰富,方便快捷,而享誉中原大地。此手艺经刘家几辈传至今天。老人、幼儿、产妇、病人食用甚佳,长期食用具有健胃强身之功效。目前,在京、津、冀等地商超销售,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潜在市场十分巨大。调理方法:将本品按水10:1比例投入沸水中,用筷子稍拌,用强火煮1分钟 左右,煮好按自己口味加以调料。
富硒枣
广平县富硒果品科普示范基地现有1000亩无公害富硒冬枣生产园区。基地先后选育出鲜枣新品种22个,开发有富硒冬枣、富硒鲜枣、富硒苹果、富硒葡萄等,含有人体生理必需的硒元素。硒元素具有防病治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清除体内有毒物质。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作用。主要销往国内外多个城市。产品获得发明专利一项,外观设计专利两项,注册商标三个。2005年富硒冬枣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被确定为中国优质冬枣基地
广平大葱
广平大葱是河北地方名产,宋代就有大量种植。明万历年本《广平县志•物产篇》把葱列为“蔬之类”之首,为“蒜头葱”,当时全县种植千亩之上,亩产250千克,主产地为宋固乡冯营一带。解放以后,鸡腿葱有了较快发展,常年种植在4000亩上下,产量2500千克左右。广平大葱底端葱胡凹陷在假茎内,上部叶呈管状,中空、深绿,尖端有一鹰嘴小弯。最大单株重量可超过0.5千克。其叶嫩时脆辣香甜。其葱白质硬细密,脆嫩洁白,刀切崩散成丝,掉地崩裂成层,味道辛辣芳香,含有大量糖类、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葱油等。该葱是汤菜调味佳品,明代曾供应宫廷御膳房。近年产品除当地食用外,大部分运销山东、山西及天津、北京等地。
怎么来我家
(←长按复制)
定期推送广平
同城活动
吃喝玩乐
商家优惠
最接地气
重服务

上一篇:[燕王朱棣与涿鹿]

下一篇:[4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发布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 在我市冀州区成功举办]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

一对一金牌服务

一对一专业服务,金牌团队全程跟进

业务过程全透明

全程公开透明,进度实时跟踪

低资费高服务

价格合理,超高性价比

商标注册查询

注册前先查询,有效提高成功率

商标名称*
联系电话*
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