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们的民族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
“是什么导致彝族服饰文化受重视程度不够?”
“怎样才能留下那些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习俗文化?”
诸如此类的疑问,既是民族文化追梦人面对社会变迁发自肺腑的追问,也是他们深入基层、身体力行的动力。本期杨经华、陇忠丽、蒯海锋三位追梦人,正是带着这样的审视和反思,多年如一日地在追梦路上寻找答案。凑巧的是,三位追梦人都是文学爱好者,他们以真挚的民族情感、独特的文学视角,将最诗意的作品写在了追梦路上。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乡村之学?
杨经华(侗族)
文学出身的我,怎么做起民族学研究来?这不惟令我始料未及,也令从前的师友眼镜大跌。
2008年6月,我从四川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归黔,到贵州财经学院(现贵州财经大学)工作。当时雄心勃勃,拟对黔地文学进行深入整理研究。然而在同年底,因学校承接一项关于侗族思想文化变迁研究的课题,由于我是侗族,于是自然成为课题负责人。2009年春,因课题之故,到黔东南三穗、从江、榕江等地调研。正是这次调研,使我心灵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侗族分为北部方言区和南部方言区。我的家乡三穗正处于北部方言区、千里苗疆东大门,是汉侗文化碰撞、交融最为激烈的区域之一。当我第一次进入南部方言区的村落,我忽然发现自己虽然身为侗族一员,但面对自己民族同胞,不仅语言无法交流,甚至饮食起居、价值理念都呈现出强烈的差异性。瞬间的文化震荡使我深深反思: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南北方言区的经济文化之差异?在现代生态日益破坏,森林不断锐减的今天,是什么力量使侗族地区的环境依然千年依旧?带着这些疑问我分别申报了当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也许当时是书生意气,第一次申报课题,从未考虑回报。
后来,朋友意外地告诉我中了课题。原来,《差异与成因
2016年4月,我被派任台江县交密村第一书记。在两年的扶贫生涯中,为盘活交密长期闲置的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好民族文化与生态两个宝贝,将云水迷离的交密品牌推出大山,我先后推出系列举措。组织由省作家协会、媒体人士、文化学者组成的“2016美丽传统村落行·台江南宫旅游扶贫采风活动”,邀请著名作家阿城到交密拍摄苗族传统开秧门拍摄仪式,推动云水交密的地理商标的成功注册以及“小碾新米”农产品进入高校校园等等。通过聚焦旅游扶贫,多渠道、多层面传播苗寨村落文明,凝聚人心,推动地域形象宣传与文化、经济品牌构建,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发展。
2018年5月,交密村整村脱贫了,我受到了各级表彰,同时也与苗族村民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深厚情谊。两年驻村结束了,但民族文化研究之路远未结束。两年的扶贫实践,使我深深理解当下的乡村需要什么样的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及经济行为研究从来都是城市的视角,是基于现代理性人的文化判断。各种项目、投资、规划、管理等等,很少考虑乡村的本土文化逻辑与其固有的传统习俗。这也是我目睹了很多乡村建设项目难以产生预期效果乃至失败的重要原因。正因如此,研究民族地区乡村之学,必须动态研究村落文化遗传与文化记忆,必须深入探究现代乡村主体的消费行为乃至整个经济行为背后的文化动因。
我们的民族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中迎来凤凰涅槃?我们如何摆脱城市逻辑推动乡村的观念革命与产业革命?我们应该如何重建民族地区的
律学院副院长)
让彝族服饰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陇忠丽(彝族)
彝族文化渊源深厚。
黔西北作为贵州彝族文化最为丰富的地方,无论祭祀活动中还是诗歌舞蹈都蕴藏着浓厚的彝族文化氛围。
这里有被誉为
“戏剧活化石”的古戏“撮泰吉”,彝语称之为“恳合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铃铛舞”,彝族民歌“阿西里西”等。
在我所居住的赫章县,丰富的彝族文化不仅展现了彝族人的热情似火,更展现了彝族人的古老历史渊源。
自
那么,是什么导致彝族服饰文化受重视程度不够?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保护力度不大,同时传统彝族服饰不适合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并且还存在做工时间长、花费大、劳动时不方便等问题。目前,除了四川凉山一带的彝族服饰尚保护良好外,多数地区的彝族服饰都遗失了最古老的元素,有的已接近于绝迹状态,现在流行的基本都是革新后的产物。
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除了加强彝族服饰的发掘,更主要的是要转变大众的思想意识,加大创新力度,把彝族服饰中具有彝族韵味的东西发扬光大,把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眼光的部分舍弃。为此,我一方面对赫章珠市、雉街、结构、可乐等地的彝族老人进行了走访,搜集民间彝族服饰,从中了解赫章县彝族服饰的发展和变化。此外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彝族专家学者座谈,带彝族绣娘外出参加各种彝族服饰刺绣大赛,撰写各类有关彝族服饰文化的文章等,把彝族服饰、彝族文化更好地宣扬出去。
赫章,是一块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化沃土,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如何以民族文化开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之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民族特色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引导彝族绣娘绣出更具有民族文化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彝族服饰,是每一个彝族人都应该思索的方向和责无旁贷的任务。
我的愿景是,有一天我们的彝族服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彝族文化意识与文化效应,做到既不失去彝族的民族元素,又能刺绣出适应现代人们所追求的时髦彝族服饰品牌,让其能成为五十六个民族服饰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记录民俗,把
蒯海锋(布依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这造就了我国文化形式的丰富多彩。
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民族节日习俗便是其中的一种,独具特色,让人喜欢和不能忘怀。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粮食,不可遗忘,更应当传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习俗已经渐行渐远。我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布依族人,从小就接触和参与一些布依族节日习俗的活动,如正月初一要柴、正月十五喂树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一些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愿望的习俗,已经渐渐失传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现代的年轻人很多都不记得,甚至不知道自己民族还曾有过这样的习俗。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布依族人,从
对于民俗文化而言,我的做法或许只能留住一些
2019年,我该怎么干?
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追梦人,我认为,首先,要把民族习俗记录的范围扩大,不局限于本寨本村本民族,要把此项工作扩大到本县和其他民族。其次,要扩大记录内容的范围,比如民族语言、民族歌曲、民族山歌等等,让内容更丰富。第三,组建一支民族文化传承、宣传队伍,大力开展宣传活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梦民族文化,摆在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做的事很多。
制 作:白 笔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