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法务
定州上空最美的声音
说定州人文故事
讲定州大事小情
一条路的变迁,一座城的传奇,
几代人的故事,梦开始的地方。
全国70家电台
腾讯新闻、芒果动听APP制作的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报道
《我家住在解放路》
全国正在热播!
今天是兰州解放纪念日,我们一起走进兰州的“解放门”,听听兰州人与牛肉面的故事。
老马一家三代的牛肉面情怀
对于居住在兰州市东岗东路的老李夫妇来说,每周能去解放门的磨沟沿老字号牛肉面馆吃一碗牛肉面,那是再舒服不过的事儿。哪怕坐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
对他们来说,吃了四五十年,已经习惯了磨沟沿的味道。
兰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
每个清晨,天还没有完全亮
遍布金城大街小巷的牛肉面馆就都开始忙碌起来
烧好牛骨汤
揉好面
备了香菜、蒜苗、萝卜片
调一大海碗红艳艳的油辣子
迎接早起的每一位食客
这家牛肉面叫磨沟沿老字号牛肉面
出面口等着端面的人已经排起了十几米的长队
从店里一直蜿蜒到了店外
来吃面的大多是住在解放门一带的居民,或者曾经住在解放门,习惯了“磨沟沿”味道的老顾客。
解放门位于兰州市中心,解放前叫西稍门。
1949年8月解放兰州时,因解放军首由西稍门突破进城,所以兰州解放后称西稍门为解放门,称该路为解放路。解放门是兰州城关区和七里河区的分界点,四通八达之地
东去是西关,广武门;西去是文化宫,西站;南去是白银路,北去是黄河。因为地处城市中心,几十年来解放门一直是各类商业门店集聚之地。
磨沟沿老字号牛肉面位于解放门西侧,被当地人评为
兰州最好吃的牛肉面之一
,也是为数不多的传统流派的牛肉面馆之一,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店老板叫马秀珍,今年57岁,她生在解放门,长在解放门。
店主马秀珍
从她妈妈海兰英开始,到现在侄子马鑫接手经营
年轻的马鑫为这个“老字号”注入了新力量
磨沟沿牛肉面从一个小棚子发展到五家连锁店,三代人倾注的不仅仅是心血,还有一份坚守与情怀。
生意红火,马鑫的婶婶马玉兰每天依旧去店里帮忙
马秀珍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普遍很穷,母亲海兰英在兰州市饮食公司清真餐厅上班,负责拉面。四个孩子经常吃不饱饭,马秀珍是老大,她清晰地记得自己小时候在餐厅门口看着妈妈一边拉面一边流着口水。
70年代兰州中山铁桥
那个年代,很多人饿着肚子,能吃一碗牛肉面是件奢侈的事情,这种情况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有所改善。
当时国家允许个人承包经营,海兰英就在解放门一带承包了一个小餐厅开起了牛肉面馆,叫“文化宫”牛肉面。解放门人口密集,很多人都喜欢她家的牛肉面。来吃面的人店里坐不下,就蹲在门口吃。后来面馆从文化宫搬到磨沟沿,面馆的名字随之改为“磨沟沿牛肉面”。
在马秀珍的记忆里,母亲海兰英特别能吃苦,每天清晨3点钟准时到店里开始张罗。母亲也善良,总是给伙计交代,要把面量给足。
如今牛肉面馆就餐环境早已不是过去那般
也正是秉持这个理念,几十年来,磨沟沿牛肉面的味道一直没变,来吃面的人每天都排着长队。
八十年代初,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好转,但是很多人家依然吃不起牛肉面,解放门一带的老顾客们经常是端着饭盒买一碗面,让多舀些汤,回到家泡上馍馍全家人一起吃。
90年代一家街边的兰州牛肉面馆,店小桌子少,很多人蹲在门口吃面
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牛肉面的价格也从几毛钱涨到了一块,一块五,两块。马秀珍和两个弟弟相继遇上了下岗潮,都转到了牛肉面馆来工作,母亲给他们发工资。
1995年,海兰英已经50多岁,她把生意全部交给子女打理,但是每天依然早早来到牛肉面馆,看着师傅和面、下料。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整体经济飞速发展,磨沟沿牛肉面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每天吃面的人依然是排着长长的队。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1000多碗,牛肉销量在五百斤以上;店面也越来越大,从最初的二三十平米扩展到现在的二百平米
2007年,磨沟沿牛肉面注册了商标“兰州磨沟沿老字号牛肉面”
看到黄河边上,水车园,马拉松公园绿树成荫,看到整个兰州市城市建设、市容环境越来越好,马秀珍从心眼里高兴。
这几年,他们兄妹四人每家都换上了带电梯的大房子,孩子们也都相继成家,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但是有时候想想,似乎还有一些不甘心:这几年类似“舌尖尖”“东方宫”的牛肉面迅速发展壮大,她觉得后生可畏,自己欠缺的是年轻人的胆量和魄力。要想把磨沟沿牛肉面这个品牌做大做强,可能需要靠下一代人的努力。
好在,马家的第三代已经正式加入了牛肉面馆的经营。马秀珍的侄子马鑫去年在雁滩新开了一家店,发展势头良好。
未来,他还准备把磨沟沿牛肉面开到省外,甚至是国外。他要把祖辈留下来的磨沟沿牛肉面招牌,以及祖辈们勤劳、善良的精神一起传承和发扬。
因为对他们家族来说,磨沟沿牛肉面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情怀,面馆里倾注了一家三代人的青春与心血;而对很多兰州人来说,吃一碗磨沟沿牛肉面不仅仅是果腹,也是一种对过去的记忆,是一种情怀。
“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
歌里面唱的黄河距离磨沟沿牛肉面馆仅百步之遥。在六十多年哗啦啦的黄河流水声中,磨沟沿牛肉面馆从一个路边摊变成了连锁店,解放门老马家三代人的努力和坚守,传承的是一种地道的味道和传统文化。
六十多年来,解放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就像巍巍白塔山、滚滚黄河水一样,有一样东西一直不变,那就是三代人的坚守不变,熟悉的味道依然不变。
兰州解放门的“前世今生”:
兰州解放门位于兰州市中心,西关十字一带。最早是一个城门,明代时叫绣川门,老百姓称之为西梢门。1949年8月解放兰州时,因解放军首由西稍门突破进城,所以兰州解放后称西稍门为解放门,称西关路为解放路。
1958年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张仲良要求把兰州的地名全部要改成甘肃省的县或者市的地名,因此解放路改名为“临夏路”,但解放门的称呼一直没变。
五十年代兰州解放门(图片由兰州市史志办提供)
解放门是城关区和七里河区的分界点,四通八达之地,兴建于2001年的解放门立交桥是兰州市城区第一座立交桥,是缓解区域交通压力的重要通道,也是兰州这座城市的新地标。
兰州解放史料链接
1949年8月,解放战争进入后期,国民党最后的主力部队往西北西南方向逃却。兰州作为西北的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办公地。兰州是进入青海新疆等地的咽喉,地理位置及其重要。为了尽快消灭西北国民党残存实力,中央军委决定彭德怀指挥第一野战军进行兰州战役。
解放军的对手是西北胡宗南部队以及地方势力马家军。
由于曾经在抗战前期共产党西路军两万余人被马家军所全歼,因此这次战役人民解放军也丝毫不懈怠,投入五个军作为战役力量。
用两个军攻打青马最强大的100师,可见马家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觑。
1949年8月20日,解放军开始试攻,动用了两个军的力量,伤亡2500人,却无法攻破马家军防线,只能停止进攻。彭德怀总结了失败的教训,调整了战役部署于8月25日,下达了总攻命令。战斗异常的激烈,虽然马家军战斗力强,但是经不住人民解放军强大的火炮和冲锋,而国民党胡宗南部为了保存实力,见死不救,马家军重大伤亡撤出兰州向西宁方向逃窜,因黄河铁桥被解放军控制,除了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等人率一部逃走外,其他残部人员也在逃亡路上被解放军俘虏。
到了26日,兰州城彻底解放。
兰州战役是西北战场上规模最大,伤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坚战,人民解放军以近万人的代价,消灭了2.7万人,彻底消灭了马步芳的主力,为人民解放军进攻青海,解放新疆打开了道路。
湖南广播电视台旗下唯一音频平台芒果动听APP,将作为《我家住在解放路》系列音频内容独家回听平台,专题播出“解放路”全集内容,并为用户提供新闻、剧集、有声书、综艺等精品内容。
《我家住在解放路》同名主题歌
王鸣铎 演唱:
黑龙江音乐广播 朵朵
明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报道
《我家住在解放路》将刊播
长春解放大路上的“老解放”
《我家住在解放路》全国百家联播电台名单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福建交通广播、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广播、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抚顺经济交通广播电台、石家庄音乐广播、绵阳交通广播、上海第一财经广播、宜昌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交通之声、山东经济广播财富radio、温州交通广播、海南音乐广播、荆州之声、广东文体广播、杭州电台新闻综合频率(杭州之声)、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综合广播、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三亚广播电视台天涯之
声、延边交通广播、
永
采、编:温暖 审核:宝哥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