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市北部、乌江下游。北部、东部分别与重庆市彭水、酉阳县接壤,西北部与遵义务川县毗邻。沿河区位优势明显,是黔、渝、湘、鄂边区物资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
沿河是全国四个单一的土家族自治县(湖北省
湖北
省
省
贵州省唯一的土家族自治县
1987年11月23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正式成立
和平街道、团结街道、沙子街道
17个镇(中界镇、谯家镇、夹石镇、甘溪镇、淇滩镇、黑水镇、板场镇、官舟镇、土地坳镇、泉坝镇、中寨镇、思渠镇、黄土镇、新景镇、客田镇、洪渡镇、塘坝镇)、2个乡(晓景乡、后坪乡)。
沿河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悠久,土家文化、红色文化、乌江文化交相辉映。乌江流经沿河境内132千米,集雄、奇、险、秀为一体,形成山水自然风光,被称为“乌江百里画廊”,是国家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
麻阳河黑叶猴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的栖息地和多种珍稀动植物宝库,是世界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是国家自然保护区;以沿河为中心的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是云贵高原上第一个红色政权,其旧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河自治县民族文化陈列馆
沿河自治县民族文化陈列馆建于2008年,是收藏民族文化物品和宣传、展示、推介我县民族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陈列馆分为乌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和房屋起居及树皮堆画和传承元素三个部分。充分展示了我县独有的乌江文化底蕴和土家儿女历来生产生活方式,土家族风俗、习惯、信仰及书法艺术和渊源久远神秘无穷的傩文化;从而推介以画廊乌江山歌沿河为主体的旅游文化资源。
展馆内有乌江歪屁股船、石磨、蓑衣、斗笠、土家吊脚楼、花轿、织布机等历史文献与实物模具。有土家刺绣服饰、青藤箱子、青藤椅、玉石屏风、八仙桌等完美的土家起居文化。有红色实物藏品与战斗墙画面、树皮堆画等。
沿河
县
沿河
沿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较为齐全,涵盖了音乐、舞蹈、戏曲、民间美术、人生礼俗、民族工艺、民族习俗、民间杂技、岁时节令等方方面面,这些土家族民间艺术深深扎根于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为土家人民所喜闻乐见。
沿河县
沙子镇的“阳戏”,南部乡镇的傩堂戏、傩戏面具雕刻技艺、金钱杆、花灯戏、狮子灯等传统剧目也颇为丰富,同时也面临着青黄不接,传承人断代的尴尬境况。
沿河县
客田、塘坝、洪渡、新景、黄土、思渠等乡镇的土家族刺绣、服饰、银饰等制作工艺,其工艺细腻、精湛、图案设计精美,取材与选题多表现土家族传统图腾与民族宗教崇拜和民间习俗,多次参加县、市、省的民间工艺品展出,2008年曾庆芳的《土家服饰》、《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杜胜芬的《土家刺绣》等作品参加“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旅游商品大赛,取得了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的佳绩,充分展示了沿河土家族民间工艺的魅力。
“打镏子”
“打镏子”俗称“打行李”、“打闹台”。打击乐器主要由钹、锣、马锣和鼓组成,演奏形式有四人镏子和六人吹打镏子,它的旋律疾如风雷之势,缓如龙行虎步之雅,细至鸟语虫呜之声,粗达气吞山河之猛,绘声绘神表达喜恕哀乐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可称为沿河民间艺术瑰宝。
2016年9月19日,沿河自治县白石领打溜子队,在参加湖南省永顺县举办的武陵山区土家族溜子大赛中荣获金奖。
沿河县
沿河县
傩堂戏在沿河
流传于沿河县
沿河县
公布的28项非遗项目:打溜子、肉莲花、摆手舞、土家打闹歌、哭嫁歌、金钱杆、乌江船工号子、爆龙灯、高台狮子灯、傩堂戏、划旱船、烟火架、龙凤花烛、土家族纸坊阳戏、土家山歌、土家族婚俗、土家族文字、土家族银饰、土家族陶艺、土家族过赶年、土家族建房习俗、土家族服饰、土家族医药、土家族跳丧舞、土家族茅古斯舞、土家族祖先崇拜、土家族藤器、土家族自然崇拜等。
沿河县
土家族山歌
沿河县
“土家族高台狮子灯”
“花灯戏”
“赛龙舟”
“肉莲花”
“阳戏”
“摆手舞”
“土家族高腔山歌”
“打镏子”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舞蹈《沿河摆摆摆》
民族打击乐《喜鹊闹梅》
沿河傩戏
沿河唢呐长号制作技艺
沿河傩面具雕刻工艺
土家族山歌
沿河土家族高腔山歌的唱词一般为“七言四句与七言八句”,上下句结构。其调式多为徵调式和羽调式,结构为单乐段曲式。歌唱中运用“滑”、“倚”、“颤”、“喊”、“假声”等手法,配以拖腔与衬词、方言的结合,如大山一般绵延高亢,具有鲜明的山地特色与土家族地域特征。 省级土家高腔山歌传承人王波。
高腔山歌内容涉及广泛,几乎涵盖生产、生活的全部,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都可入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调剂型。调剂型高腔山歌是土家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唱,目的是调剂劳逸、振作精神,调动和激发劳动积极性,最典型的有《栽秧歌》、《薅草歌》、《打闹歌》、《犁田歌》等,其歌词简洁朴实,颇具幽默诙谐意味。
二是自娱型:自娱型山歌类似自言自语,不一定要有听众,目的是消遣娱乐,最突出的有《扯谎歌》、《望牛歌》、《打渔歌》等。
三是调侃型:调侃型山歌大多是对异性的挑逗、调情,有较浓的生活气息。一般是男子占主动,最典型的有《这山没得那山高》、《有位大姐来赶场》、《娇不抬头看风流》等。其语言朴实大方,饶有风趣,唱腔高亢,独具抒情韵味。
四是对唱型:对唱型山歌又叫问答歌、盘歌,以“对”为主,一问一答,讲究“说得赢问得输”,这类山歌的突出特征是融谜语入歌中,故土家人有“盘根生”之说,即刨根问底的意思,最突出的是《盘歌》、《交情》等。
五是情歌型:情歌是土家族青年谈情说爱时唱的山歌,歌词委婉抒情,曲词优美流畅,最著名的有《太阳出来照白岩》、《大雨落来细雨飘》、《十朵梅花开》等。这类情歌一般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感而发的山歌类型,即上山砍柴相遇,隔山劳动相逢而抒发的爱慕之情。
沿河土家高腔山歌浩如烟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突出,地域特征明显,民族特色浓郁,是沿河土家族具有典型代表的文化形式之一。在板场乡、沙子镇成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山歌培训基地”,常年开展土家山歌培训。
2008年以来,《姐妹哭嫁歌》、《太阳出来照北岩》、《这山没得那山高》、《飚酒歌》、《看妹抬头不抬头》、《栽秧歌》、《大雨落来细雨飘》等土家山歌先后参加“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国西部花儿(民歌)歌手邀请赛、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央视少数民族冠军歌手争霸赛;以黄旭为代表的歌手们曾参加贵州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上海世博会贵州活动周、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等比赛、演唱、录制,土家山歌《太阳出来照白岩》顺利入选央视“民歌博物馆”,有效提升了沿河民族文化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土家族高台狮子灯”
高台舞狮系传统体育项目,因借助普通农家饭桌搭建高台,并于其上舞“狮”而得名,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高台舞狮主要分布在沿河自治县晓景、夹石等乡镇,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台狮子系用当地产硬度高、柔韧性好的荆竹扎成。狮身长近3米,用12层皮纸裱糊,然后蒙上淡黄色布,再缀以金黄色线条,狮头施以彩绘;笑和尚与孙猴子的面具均用12层皮纸在泥作的模子上裱糊而成。
高台是以7至10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15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孙猴子和笑脸和尚挥舞手帕逗引大狮子逐层攀上高台,直至顶端。
上攀的动作十分惊险,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与“和尚”“小狮”与“小狮”一正一倒向上;大狮子有直上、穿上、穿绕桌子螺旋上,到最高处还要四脚踩桌腿表演,不带任何保险绳索。伴奏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为主,调子有“过街调”“龙灯头”“半桩头”“一棒起花”等。
所表演的技巧有“燕子翻身”“蛤蟆抱崽”“雏鹰展翅”“鲤鱼晒肚”“仙猴摘桃”“滚龙抱柱”“冲天倒立”“叠罗汉”等,一个舞狮班有时可连续表演四五个小时。有些动作使人屏息敛气,怦然心动,有些动作又滑稽可笑使观众忍俊不禁。
传统的高台舞狮表演多在春节期间举行,舞狮队一般在正月初一出门,走村串户,到正月十四返回家中,正月十五火化狮头后结束。
肉莲花
又叫莲花十八响,起源于清朝,是一种自娱性的舞蹈。表演时,无论春夏秋冬,表演者都会脱去上衣,亮着臂膀,叉开五指,用力拍打身上的每块肌肉和关节,表现体格健壮,同时抒发心中欢乐奔放的感情。
阳戏
阳戏班子每年春节前“开坛”表演,元宵节结束。“阳戏”是一种濒临失传的土家族原生态戏剧,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沿河自治县沙子镇纸坊村的“阳戏”班正式开坛表演。
据传,阳戏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1505—1521年),是一种娱乐性、庆祝性表演活动:因讨冉姓土司之乱,武将宋朝美由江西受命入川,后迁入沿河,保留并延续了鼓舞士卒、庆祝胜利的这一舞蹈形式。
“阳戏”是伴唱、伴奏、加表演形式的组合,乐器由大锣、马锣、钹、点锣等组成,表演内容有《满门贤》《西京记》《三孝记》《摇钱记》《徐达下逍漄讨账》《蟒蛇记》《西盆接掌》等;表演角色分生、旦、净、丑等,都要戴脸壳,穿服装。
“花灯戏”
“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在沿河城乡比较普及。沿河花灯表演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花灯的传统表演,场地不限,院坝、堂屋、街头巷尾,只要有一个10多平方米的平地即可。
沿河花灯起源于唐宋,兴盛于清代,是一种集歌、舞、戏剧于一体,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花灯的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设灯堂、启灯(请灯)、跳灯、辞灯。
跳灯,是沿河花灯的主要演出活动。花灯班在接灯人家的堂屋、院坝跳。先唱《观灯调》《祝贺调》,临走时唱《谢主调》。到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花灯班子通常在河边坝子举行“辞灯”仪式,祭拜神灵,演唱《送灯调》,由掌调灯师傅领唱一遍春节期间所有演唱的花灯曲调(称收调)。然后焚烧花灯及神位,并将跳灯人的衣服从火上抛过,祈求跳灯人一年平安。
除花灯戏外,表演只有一旦一丑两个角色,旦角叫“幺妹子”,丑角叫“赖花子”。跳时,“幺妹子”头梳长辨,身穿大襟罗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拿花彩巾,伸直腰,踏着丁丁步,载歌载舞,表演天真活泼、诙谐、泼辣的角色。“赖花子”则搭头巾,身穿对襟衣,腰系红绸带,手拿大蒲扇,踩着矮桩步,用“风摆柳”的动作围着幺妹子转,表演滑稽、诙谐的角色,唱词句型灵活,可长可短。
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文化,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摆手舞用土家语称为“金巴”,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年,祈丰收的集体活动。
沿河自治县土家摆手舞源于土家先民的巴渝舞,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2007年5月被成功收录到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赛龙舟”
龙舟赛每年都选在名叫“中对号”的乌江两岸进行,这个位置在沿河县城乌江段没有通大桥前和只有一座大桥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人们渡江的集中点,算是沿河的一个著名地段。1934年,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也是在此横渡乌江,解放沿河,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
沿河的赛龙舟与其他很多地方不同,是逆江博激,这对划船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丝毫没有减轻土家儿女的激情。
沿河县
民族节日
第六届传统龙舟文化节
2019年
6月17日(农历五月十五),沿河县将举办以“多彩贵州·山歌沿河”为主题第六届传统龙舟文化节,在注重回归传统文化的同时推陈出新,使整个活动精彩纷呈。
“乌江欢腾歌盛世,龙舟竞渡展雄风。”沿河端午赛龙舟的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龙舟文化,已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活跃城乡人民节日文化生活,展示全县人民勤奋务实、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该县每年都举办赛龙舟活动,旨在以龙舟竞渡、跃浪争先、勇立潮头的竞争精神,把沿河打造成乌江之滨最美的“江城”、最亮的明珠。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经过各队在江面上激烈的角逐,最后供销股金社温家坝队获得一等奖,坝坨龙舟三队和中界人民名义队分别获得二等奖,晓景龙舟队、复兴村黄金队、崔家村龙舟队分别获三等奖。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2017年2月6日下午,沿河自治县在县民族文化广场举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纷繁多彩的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新春佳节与市民见面,包括土家摆手舞、土家大镏子、土家花灯戏、土家山歌、傩戏开红山、土家阳戏、土家高台狮子灯7个展演项目,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纷纷到现场表演,市民们纷纷参与,驻足观看,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新年的吉祥喜庆。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8个;并连续两届获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沿河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最美乡村·相约有李
沿河
沙子空心李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是沿河
2016年沿河自治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空心李之乡” ,沿河
第十届
李花节
2019年
3月23日,“最美乡村·相约有李”贵州沿河第十届李花节在沿河自治县沙子街道南庄村开幕。
第三届“李子王”评比大赛
2019年
7月15日,沿河自治县在沙子街道南庄游客接待中心举办了第三届“李子王”评比大赛,来自该县中界、晓景、和平、团结等乡镇(街道)的35家空心李种植企业、合作社、农户参与角逐。
第八届李花节
2017年3月18日,主题为“最美乡村.相约有李”的中国沿河第八届李花节在沙子街道南庄景区接待中心隆重开幕。去平坝,看樱花,去沿河,看李花。
沿河成为了来贵州旅游的游客初春必去游玩地之一,而中国沿河李花节到今年,已是第八届了。万亩桃李花竞相开放,形成一片“雪海”,当天,吸引了来自各地游客近5万多名,在乌江之滨赏万亩李花。行走在李树下,洁白素雅的李花结在枝头,花团锦簇,一朵挨着一朵,轻盈剔透。
南庄盛产“空心李子”,这种当地特有的李子果实脆而舒,最为奇特的是果肉与果核完全分离,吃起来口感极佳,空心李子因此得名。
沿河沙子空心李栽种历史悠久,从1858年起在沙子镇沙坝村一带开始栽种。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批准对沙子空心李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沙子空心李”是贵州省第五个获准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已发展6万多亩。
第八届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文化旅游节
2017年11月6日至11月8日,铜仁市第六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暨第八届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文化旅游节在贵州沿河举行。
2017年
开幕式结束后,《古风新韵沿河情》大型文艺演出正式开始,文艺演出在开场歌舞《乌江放歌迎客来》中拉开帷幕。
此次晚会分为上篇《古风神韵》、中篇《乌江诗画》、下篇《沿河情怀》三个篇章由当地土家族老人肖启洪通过不同角度和角色的讲述巧妙串联,通过土家山歌情景演唱、摆手舞、诗朗诵、原创歌舞等多种形式,勾勒出一幅动人的乌江画卷,展现了铜仁、沿河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以及现代发展的迷人风采。
沿河
庆
2017年
庆祝大会结束后,大型土家族音舞诗“乌江魂·土家情” 文艺演出隆重上演。
沿河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是贵州省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是千里乌江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
沿河县
沿河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发展生态茶叶、生态畜牧(白山羊
空心李
县
后坪、塘坝、客田、洪渡等乡镇都保存有面积较广、密度较大、原始植被较完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全县建起了近20万亩绿色生态茶园,被命名为“中国古茶树之乡”,沿河千年古茶相继荣获国际金奖、“茶王”等荣誉,古茶品牌逐渐叫响。
空心李
沙子空心李因果肉与核分离而得名,产于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沿河沙子空心李,果肉脆嫩、汁多爽口、营养丰富,素有“李中茅台、贡中珍品”的美誉,拥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沿河大力发展的主要特色经济产业,已发展基地8万多亩。
2006年沙子空心李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2年获“贵州省地方标准立项”,2014年,又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纳入第八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2015年初,“沿河沙子空心李”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这是沿河既“沿河山羊”之后又一个获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八月瓜······野香蕉
八月瓜为白木通和三叶木通的果实,原为中国古代皇室贡品,野生珍稀树种,多年生藤蔓植物。分布于喜马拉雅至中国西南部,如湖南、四川、湖北、贵州,重庆等多地均有分布。其果肉,味甘甜,多汁,口感与香蕉相似。没错,这个长得有点像土豆的野果叫八月瓜,一到八月,就立马炸开了,简直就像一个预知季节的先知一样。
果子大多呈肾形或长椭圆形,稍有弯曲,有点像香蕉又像土豆,表面是黄棕色或黑褐色的,有不规则的深皱纹。作为古代皇室的贡品,八月瓜的口感肯定不会差,果肉味道甘甜多汁,和香蕉很相似,因此有的地方也叫它野香蕉。
八月瓜营养丰富,乳白果实,清甜多汁,口感远胜蜂蜜。因为它的果实含有多种可溶性果糖、淀粉、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沿河的特色美食有乌江水煮乌江鱼,浑浆豆花,糯米包子,豆花荞面,红苕粉,灰豆腐,土家腊肉,包海椒,斑鸠窝豆腐,土家酥食、刮刮粉等,
沙子空心李、官舟牛肉干、沿河山羊肉、姚溪贡茶……
沿河美食全汤山羊、糯米包子、海椒粑、千古绝汤4道菜
大美黔菜
全汤山羊,特点:营养丰富,不膻不腥,味道鲜美。
沿河山羊是全国闻名的地方优良品种,皮肉兼优。其肉质鲜嫩,膻味轻,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极高,富含赖氨酸,谷氨酸,尤以谷氨酸含量高,有“味精羊肉”之称;板皮张幅适中,质地致密,厚薄均匀,柔润而富有弹性,曾为出口免检商品。民谚中有: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住的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糯米包子,特点:香软可口,油而不腻,味道鲜美。
土家人认为糯米可以固地、保宅、避瘟邪。每逢元宵节,家家要吃,否则视为家庭贫穷或妇女无操持。这一传统食品至今经久不衰,代代相传。沿河糯米包子有顺气补身之功,老幼喜爱。
淇滩古
“古”为定位,融土家文化、码头文化、乌江文化、温泉文化及佛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体验、休闲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占地面积156公顷,包括建设滨河游客观光带、居民生活服务带;古商业中心、回龙寺及游客接待中心、温泉接待中心,以及人文风情体验区、码头文化体验区和生态休闲养生区等。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民族特色村寨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沙子镇南庄村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夹石镇山羊村
泉坝镇三坝村
夹石镇闵子溪村
官舟镇木子岭村
板场镇
洋溪村
后坪乡下坝村
思渠镇荷叶村
团结街道(黑獭乡)
大溪村
新景乡白果村
后坪乡茶园村
沿河县入选2017贵州十佳美丽乡村
新景乡
南庄村
位于沙子街道办事处集镇所在地,毗邻新沙、永红、岩门、偏岩仟、十二盘等村。沿德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沙子互通位于村内。全村辖小山、鱼前、河西、河东、罗家等五个村民小组。
主要产业为空心李种植,围绕空心李发展旅游业、农家乐,以养殖业、粮食、蔬菜种植为补充。南庄村计划继续加大投入,增加空心李种植面积。规范空心李交易市场,把南庄建设成为全办事处乃至全县的空心李交易中心。延长空心李产业链,加大对空心李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增加产业附加值。
全村共发展空心李4000余亩,年产鲜李280吨。2017年,沙子空心李荣获全国果菜产业百强地标品牌奖,成为贵州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标品牌。
沿河
南庄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休闲地,先后获得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最美乡村百佳范例等称号。
新仲村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新景乡新仲村,位于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乌江山峡百里画廊西侧,距乌江主航道6km。该村一面靠山,三面环水,东有新景河曲折环绕,西有锦溪蜿蜒流过,北面洪渡河咆哮而来又欢快而去。
全村辖龚溪口、雷子堡、新景坝、野茶坨、青杠垭、水尒龙、潘家寨、龙家寨、大坨、谭家场、学堂头、幸福湾等自然村寨。为新景乡人民政府驻地,村境内有国营边山农场、谭家场中学、新景乡中心完小、新景乡中心卫生院、乌江彭水库区集中移民安置点。
新仲村
新仲村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北部新景乡新景河下游,是黔东北有名的生态观光农业村,新景乡新仲村
入选2017贵州十佳美丽乡村。
木梓岭村
木梓岭村
村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100多棵千年古树高大挺拔,环绕村庄,在离村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洞穴叫金昌窝洞,洞内怪石嶙峋;木屋上 和堂屋里镶嵌着古老的花窗和香盒,有龙、凤、人、鸟等图案,雕刻十分精细,有的房顶上至今还保留着装饰十分精巧的烟囱和顶梁。村寨里,上百斤形状各异的石块镶在一起,形成的石阶沿、石梯和石院坝随处可见。
该村民风淳朴,每逢春节,村民们白天打篮球、走棋凝聚人心;晚上串户跳花灯,花灯每走一户,便有鞭炮相迎,共同祝福来年五谷丰登、幸福安康。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木梓岭村曾是铜仁市最大村之一,号称“千户土寨”。
后坪乡茶园村
茶园村保留着大量传统的土家吊脚楼,有内古井,古树,古巷道,同时保存和发展完美的土家文化和土家人的生活习性。
团结街道(黑獭乡)
大溪村
初步形成于明末年间,为自然聚居形成的村落,寨子共分为5个小组。早在明朝末年,大溪村就已形成。
板场镇
初步形成于明朝年间,是为躲避战乱聚居形成的村落。村庄主要的格局是三面环山,山脚为村庄居住建筑,中间低洼地带为基本农田,农田之间的沟渠呈“田”字形布局。
洋溪村土家族民间民俗文化丰富,有宋元时期的摆手舞、元代时期的傩戏,数百年历史的八仙唢呐,有保持着独特的土家山歌、哭嫁歌、哭丧歌、婚恋歌等。
黑水镇新群村
黑水镇新群村地处黔东北,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张国英带领村民在石山上栽种的果树郁郁葱葱,硕果累累。
孙家村
依托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按照“公司+村级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实施“民心党建”,积极招商引资,发动群众组织资金入股、集中流转土地、统一转移劳动力,发展以铁皮石斛、乌江白芨、青钱柳等地道中药材为主,配套种植沙子空心李,实现了“树上长金条、地下生元宝、空中挂仙果”的立体产业发展格局,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优、环境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路子。
孙家村流转林地和土地1500余亩,建成青钱柳种植基地500亩、仿野生铁皮石斛基地500亩、白芨基地300亩,配套发展空心李500多亩。
走进孙家村,一片片铁皮石斛大棚布满了田间地头,一幢幢小洋房像山花绽放在田坝间,一条条连户路如玉带连接着各家各户,一片片果园青翠欲滴,在明媚的阳光下交织成一幅如诗的画卷……
甘溪镇沙坝村
站在村口,放眼望去,整齐的楼房、宽敞的凉亭、整洁的马路、旋转的风车,向阳的黄蜀葵花,金灿灿的稻谷、绿色蔬果等特色产业充满“绿色希望”……
沙坝村
依托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以果蔬种植为主、加工业为辅的新型产业。2016年,通过土地流转,建成200多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甘溪
沙坝村
明星村
位于白泥河畔,距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
走进明星村说起鸾塘书院当地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叙说它的历史与曾经的辉煌,鸾塘书院就在明星村的鸾塘组,它也是明星村的第21组。
鸾塘书院是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据《思南府志》记载:“沿河建书院始于宋代,主授《四书》、《五经》,习‘八股文’。主持人称山长,就读者分内外生童,一般每月集中两次上课,其余由生童个人攻读,经费由田租收入和捐款支付。
宋绍兴年间(1130—1162年),在城东25公里建鸾塘胜院,清康熙癸酉(公元1639年)举人朱可熹、朱可颐兄弟就读于此。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55年)废” 。
传说早在宋朝年间,黎姓祖先就已居住于沿河县管辖下的鸾塘寨,当时寨规模宏伟,四周建有围墙,只留一石朝门供人出入,寨内楼台轩榭,雕栏花窗,修建鸾塘书院后,远近才子纷纷云集于此,数条村巷如街道闹市般繁荣。
远看鸾塘村落所倚的五龙山脉伏岸而行,白泥河倚着五龙山脉蜿蜒而至,白泥河将鸾塘围成了一个半圆后,再由北向南穿越青龙峡谷直奔乌江而去。从高处看,五龙山好似五条蟠龙伏在那里,而鸾塘所在地则像其中的一条龙将头伸到在这里来饮水,这就是人们传说的“渴龙饮水”。仿佛这一切的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好风水成就了鸾塘书院传奇。
整个村寨位于白泥河西岸,来到鸾塘渡口乘渡船过白泥河,只见河水清澈碧净。
中界镇心齐村新寨
在距沿河县城约20公里的中界镇心齐村新寨,这里聚居着近100户土家族村民。这个寨子里几乎找不到一家没贴对联的农户。每栋民房上,凡是有门的地方都贴有春联。春联所用红纸,都是那种质量好、不退色的红纸,贴在门上,全年完整如新,象征着土家人的生活会“一年红到头”。
这些农户家的对联都不是街上卖的那种彩印对联,而是请村里人自己写的,有的家庭则由读书的孩子自己写。所贴对联不但书法味浓,而且内容与时代发展同步,与家庭事业相关,与社会风气接轨,真正体现了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百花齐放
剪时代装,新裁别出;
缝文明服,花样翻新。
生意兴隆
店雅人和,春风拂面宾朋满;
服新式美,精品着装日月新。
看内容,估计住户主人应该是做裁缝的。一问果然没错。家庭主妇是远近闻名的裁缝师傅,尤其在土家服装的挑花刺绣方面是行家里手。正是:迎祥祈福春联红,土家山村乐融融。改革开放宏图绘,小康路上劲不松。
据村里老人介绍,他们村里有个退休的教师,对联作得好,字也写得好,又非常热心,每到春节前,村民们就把红纸、笔墨买到他家里请他写春联,他写的春联有内涵、有品位,大家都喜欢。空闲之时,这位老师还要把村里爱好对联的孩子召集在一起,教他们作对联、写毛笔字,现在不少家庭读初中的孩子都能自己写、贴对联了。
沿河
县旅游
沿河
沿河已打造了中界农旅一体化园区、南庄3A级旅游景区升级版、多兰特玫瑰产业园、和平山地旅游区、淇滩山地旅游区、官舟农旅一体化园区、新景茶旅一体化园区、塘坝古茶公园、下坝葫芦湾民居村寨等,形成了县域乡村旅游产业群。
中国古茶树之乡
沿河,古称思州,乌江沿岸种茶历史悠久,伴随乌江航运的繁荣,一壶好酒、一盏好茶,成为古代中原和巴蜀客商进出黔中大地的绝美画卷,由此衍生了盐油茶古道,形成了古代贵州黄金通道。
贵州是中国野生乔木大茶树和灌木古茶树保存最多的省份之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茶叶栽培历史悠久。自2015年起,经多方审查论证,沿河县野生古茶树目前已发现100年以上树龄大树茶40000余株,其中树基干100公分以上大树茶100余株,形成大面积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贵州发现的最为集中的古茶树园,在国内都属极为罕见的珍稀茶树库源。
2015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开始实施野生古茶树保护、利用与适度开发项目,用过培肥、修建、绿色防控等保护措施,每株古茶树鲜叶产量至少提高10公斤,4万余株古刹增收鲜叶25吨;通过适制性研究、设备改造、新技术应用等促使,促进产品加工增值,新增干茶6.25吨。
2015年,沿河千年古茶获得了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的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贵州2015年春茶斗茶赛古茶类“茶王”称号等数十个荣誉。在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沿河自治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荣誉称号,
对于保护野生古茶树资源,保存世界茶叶的优良基因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保护古茶树的同时,适当地加以开发利用,对于加快茶产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楹联文化县
2016年7月,该县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县”称号,同时授予沿河第四中学、沿河民族小学“中国楹联教育基地”称号。成为贵州省继桐梓县后第二个被授予的“中国楹联文化县”称号。
沿河
沿河
风景旅游景点
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霸王谷自然风景区;县城猫山、珠瑙岩、黑水石林等山石名景;有朱家洞、三星洞、玉荷洞、猴窝子洞、钟南溶洞群等溶洞景观;有官舟水库、包家园水库、峡门口水库,有高穴温塘、王坨温泉、大河坝温泉等水景;有沙子南庄、十二盘,思渠候渡坪,中界罗家寨,黑水建权村等新农村乡村旅游示范村。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黔东特区第一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苏联红军金角罗夫墓、红军渡广场、红军王子龙、陈启明、张洪贵、戴副官、李芝兰等烈士墓、龚渭清、杨殿元、王国明、蓝辅廷、侯再芳等烈士墓、红军副官汤永寿纪念碑、后坪解放军烈士纪念碑、黄土解放军烈士纪念碑等。
土家族风情文化旅游资源
有过赶年、牛王节、六月六等传统节庆;有服饰、房屋、饮食、婚嫁、丧葬、礼仪等习俗;有崇拜祖先、祭祀土王、信奉土老师、赶白虎、崇敬白虎青龙朱雀玄武等信仰;有土家摆手舞、傩堂戏、哭嫁歌、打闹歌、肉莲花等土家歌舞;有土家族织锦、木石雕刻、藤竹草编、纸扎剪纸、树皮堆画、香烛制作等民族工艺;有鲤鱼池土家族吊脚楼、淇滩镇、和平镇的封火统子等民族民居。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有古墓葬、古镇村落、古陶窑、古纤道、摩崖石刻、古城古迹遗址、宫观寺庙及近现代重要史迹等。主要景点有观音岩乌江洪峰石刻标记(清朝)、洪渡西汉陶窑、洪渡东汉墓群、南北朝龙泉窑、文昌阁、岵瞻亭、席正铭纪念碑等;有唐城子头、洪杜县、荷叶坪、隋石马古城遗址、后坪老县衙等;有淇滩古镇、官舟老寨、思渠鲤鱼池、中寨骡子岩特色民居等;有蛮王洞及其“惊涛拍岸”摩崖石刻、乌江古纤道、“龙头岩”摩崖石刻、“观音岩”摩崖石刻等;有中界罗家村天缘寺、官舟新寨飞龙寺,和平镇开发区清风寺、红军渡观音寺、洞灵山洞灵寺、谯家镇黑神庙、淇滩镇兴儒庙、钟岭山龙兴寺等。
乌江
乌江在沿河境内绵延132千米,从南至北形成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5个峡段,每个峡段风景各异,互相映衬,统称为“乌江山峡”。峡内奇峰对峙,岩壑幽深,纤道绝壁,怪石嵯峨,飞瀑银泉,古树多姿,惊涛拍岸,滩险浪急,山重水复,犹如画屏展开,得名“乌江百里画廊”。
乌江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南角夹石镇入境,是梵净山脚下最大的河流,也是唯一的航道,同时是贵州的母亲河。
乌江
沿河县
霸王谷
霸王谷位于乌江西岸,与黎芝峡紧紧相邻。谷内山形极为奇异,酷似楚汉相争时期的历史人物,布局场景几乎包揽了楚汉相争时期发生的所有大事,巧合之极。西楚霸王、虞姬、范增、虞子期、桓楚、八千子弟、刘邦、张良、韩信、萧何、周勃、樊哙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演绎楚汉相争时期追韩信、刘邦拜将、明修栈道、暗渡陈昌、楚汉河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悲壮历史场景。
站在谷顶、放眼看去,整个峡谷至南而北,谷底狭长曲折,谷面峰绝壁悬,气势磅礴,一江划出楚河汉界清晰可见。在仰天长泣的虞美人的脚下,倾听着这远古佳人泣诉那段动人心弦的千古传奇,东眺轮廓分明,霸气十足的霸王戴着头盔巍然屹立,再看那煜煜生辉、锋芒毕露的霸王剑高指云天和点兵台下待令蓄发的众将士栩栩如生,让人感叹大自然造物之鬼斧神工。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部,麻阳河、洪渡河流域,与黎芝峡西岸毗邻,距沿河县城34公里,总面积31113公顷。
主要景点有黑叶猴王国、河谷景观、老鹰岩、石牌、国画石、月亮石、朱家洞、大河坝温泉等等,犹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让你真切地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魅力。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白石溪土地湾,距县城约40公里。1934年5月,由贺龙率领的红三军,领导广大劳苦大众,在云贵高原上,建立的第—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是红三军走出逆境、转危为安的历史记载,是策应红军实现战略转移的历史见证,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发展红色旅游的胜地。
我们有责任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
传统
文化,
把它客观地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尊重它。
少数民族自治县(126-107)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