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监利县网市镇让贫困户在产业中找到持久财源挖掉穷根美化振兴了乡村
发布时间:2019-09-18 13:21
谁是贫困户?
谁说了算?
谁在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与资金?
贫困户的“穷根”谁来铲除?
监利县网市镇用“准、酷、业、效”较好地回答了这些带有普遍性的老大难的问题。
精准扶贫工作为什么这么难?因为这项工作要求干部捧出他们的爱心,切实体现出他们的“公仆”精神,并且想办法、上措施、筹资金,把扶贫工作做到实处。
网市镇委镇政府真正用好“扶贫工作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不力的干部,敢于查处,敢于制裁,敢于追究责任,敢于念紧箍咒。荆州市委、监利县政协两级领导在该镇驻村指导扶贫工作,更是对该镇的扶贫工作起到了坚强堡垒的作用。
镇委书记肖业绩说,“打铁首先要墩子硬!
干部队伍建设是首要的!
是必须的!
他说,对庸官的姑息,就是对百姓的伤害!肖书记说,我们更注重提升干部的认识,培植他们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潜能,做出更好的成绩。受处分的几个干部中,一位村支书后来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受到不同级别的表彰。另外几个干部也都提振了精神,最后比较出色地完成了预期的工作目标。
准——精准识别、精准问诊、精准开方
各村上报的贫困户,是否精准?贫困村如何摘帽?贫困户如何致富?这需要准确地问诊,准确地开药方。
精准识别。网市镇的贫困户数字,分别历经了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四个轮回的“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最终锁定贫困户为1327户、4073人。
锁定两个贫困村为预市村、刘王村。
为了这些“精准识别”,市直、县直、镇直工作队共有12个,工作队员40人,在各村委会的配合下,对全镇23个村、2个居委会进行登门入户,实地调查,并重点听取村民们的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重点剔除“优亲厚友”类型的户子,并把真正贫困的户子纳入进来。如果真的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则精准扶贫的“精准”二字,就失去了公信力。
精准问诊。贫困户如何铲除“穷根”?贫困村如何甩掉落后的帽子?各户的情况不同,各村的条件各异,如何把脉问诊,找准病症,是脱困的前提。贫困户脱贫的标准最终是“一有两不愁三保障”。但是这个标准说来容易做来难,网市镇对所有贫困户建立“贫情”档案,对所有贫困户的“贫情”进行详细分析,对所有贫困村的“贫情”进行详细会诊。信息采集准确,资料建设齐全。
精准开方。预市村、刘王村为省级贫困村,省里扶贫资金如何使用?如何用到刀刃上?各个村的贫困户如何找准致富门路?各扶贫工作队深入各户、各村,在准确问诊的基础上,开出准确的脱贫药方。驻刘王村的市直工作队,为了给刘王村找到一条准确的致富产业,特地请来荆州市农科所的工作人员,来村里进行土壤、水质的取样化验,农科所李平所长也亲自来村里进行调研,再结合村里的地势地貌,经过有广泛代表参与的多次论证会,最后形成了发展稻虾共生与西瓜种植两大产业的共识,市农科所在两大产业创建的各个环节,全程进行指导。
预市村在县政协工作队的具体指导下,就如何用好扶贫资金、发展产业,组织村里开了多个层次的论证会,真正做到集思广益,体现民主。比如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贫困户全体分别开会,村民们七嘴八舌,提出哪条路需要修、哪条渠需要疏挖、哪个涵闸泵站需要修复,大家畅所欲言,形成集体意见,再经过几个回合的论证,尤其是贫困户的意见,得到充分的反应,最后形成改造的方案,再报请领导进一步论证,最后进行实施。驻村干部方前典说,“施工老板的选择,施工质量的监督,都有贫困户代表参与,我们要充分体现扶贫的主题,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到贫困户的心坎里!”
酷——较真精神很酷、驻村作风很酷、克难精神很酷
网市镇共有12支扶贫工作队,自2014年以来,展现出了很酷的工作精神、工作方法、工作风采。
很酷的较真。县政协驻预市村工作队队长方前典同志,是个典型的对于扶贫工作十分较真的人。谁是贫困户?他不完全相信村里提供的花名册,硬是要自个儿深入群众,各家各户走访,他说,“我进入各组各户走访,决不要村干部陪同。而且,我一周有五天,吃住都在工作队的驻扎地,有的是时间去调查走访。”甚至在他的较真精神之下,村支部领导刘某受到了全县的通报批评。比如贫困户中,有一户李齐新的情况不能服众,“精准识别不精准”(该镇通报原文),方前典在对群众的走访中,了解到群众的呼声,经过相关的程序,把这户调整为“动态管理”。另外还有10户也纳入“分类管理”。
同时,他也发现两户真正贫困的户子,没有纳入贫困户的范畴。一户是李家红,因为疾病,部分肠道器官都时不时冒出体外,其女儿也患有精神分裂抑郁症,儿子也没有劳动技能,方前典发现这一情况,及时按照相关程序,把他纳入贫困户的范畴,从而得到5万元的金融扶持,帮他办起了农资超市,并联系相关老板,把他的儿子送到昆明某玻铝企业做帮工。另外一户,户主冯敏,得过脑溢血的疾病,配偶与他离异多年,家庭贫穷到连像样的住户都没有,有个儿子在当兵,了解到这一情况,方前典按相关程序,把他纳入贫困户的范畴,从而享受到“住房扶贫”的资助,即国家按其家庭人口每人25平米的标准,给他建一栋小型平房,他与儿子共两人,得到50平米的无偿的住房建设扶持。真正贫困的没有享受到国家的资助,而干部的亲友得到政策的春风,这是老百姓最深恶痛绝的现象,所以扶贫工作队必须有一种较真的作风。方前典敢于甩开村干部的陪同,敢于独自进入群众中进行调研,这种较真精神确保了“精准扶贫”的精准。像这样的较真的例子,在许多村的工作队都存在,所以网市镇的“精准”度,是相当的高的。
很酷的驻村。刘王村的市直工作队,来自荆州市市场管理监督局,该局副局长王忠鹏每周一进村,一住就是五天,只有双休的时候才回单位与家中,每周如此,这一坚持就是几年。在预市村,我们看到县政协扶贫工作队的驻扎地,一栋平房中,几个小房间,每个房中摆放两张单人床,工作队干部一周五天都在这里吃住,每天的扶贫工作日志都有好几百字的详细记载,厚厚的几本驻村日志,是他们长年累月驻村工作的缩影。那么,如果有些驻村干部当“走读”生,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驻村工作如链条,有一层层责任人在督办。白天有督查组进村看工作队的办公情况,晚上有督查组进村看工作队的住宿情况,这既是关心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也是巡视大家的纪律观念与执行情况。这种真扶贫、真驻村、真督促的工作作风,给老百姓留下了非常“酷”的良好印象!有这种沉入村中的工作精神,何愁扶贫工作没有成效?
很酷的克难奋进。扶贫工作是有难度的,一些贫困户如何找准产业增收?比如明剅村的贫困户李先尧,耳朵有疾病,配偶也是残疾人,家庭一直贫困着,村干部考虑到他曾养过鱼,便决定给他弄一方虾池,让他养虾创收。几经周折,把他的水源条件不好的鱼池,换到四小组的一块水源条件较好的虾池中,这样他可以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创造更多的收益。该村52岁的魏泽彪,腿脚不便,长年拄个拐棍,年轻时也有过养鱼的经历,村委会于是联系邻近的庙头村,硬是从别的村中,租下60亩虾池,给他进行虾稻经营,从而让他于2018年实现了脱贫。铁嘴村为了发动贫困户走集约经营之路,动员他们把水田集并,实现高价发包,增加收入,也是克服了许多的困难。尤其一些非贫困的户子,经营的虾池与贫困户的交叉分布,其中有一些经营得还不错,因此村干部反复组织他们开会,给他们算明白帐,并联系承包商与他们见面商谈,表示一方面可以高价承包他们的低洼田,另外可以聘请他们务工,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话说透了,没有不懂的,最后大家都愉快地签订了合作协议。村支书易永生指着一件摔破了的裤子说,“这是那天我骑摩托车入户做工作,碰上雨摔坏了的,总之这个达成共识的过程确实相当的不容易的。”所以扶贫工作是个相当有难度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中央在反复督战,通过层层传递压力,夯实责任,形成动力,从而实现克难攻坚,帮助贫因户脱贫根,贫困村大变样!
业——栽摇钱树、造聚宝盆、扶智扶产业
授鱼,更授渔。扶困,更扶产业。网市镇深刻地认识到,给人财物是短暂的帮困,给人产业才是持久的幸福。该镇要求各村必须找产业、上项目,集中贫困户找增收门路。办法总比困难多,网市镇各村涌现出了一大批贫困户产业增收的成功例子。
贫困村的“聚宝盆”
。在“重点贫困村”预市村,我们看到了极具规模的虾稻共生基地,该村由于土壤含沙较多,加上水源条件不好,而且村里的基础设施十分滞后,路是泥巴的,沟渠是淤塞的,土地是零散的,导致村里整体经济发展靠后,属于“省级重点贫困村”。村里在扶贫工作队的主持下,谨慎用好扶贫资金,打造了村民土地集约经营的虾稻共生基地,土地集并之后,再完善供水、供电的设施,完善四通八达的道路,这样呈现崭新的生产基地,经济价值陡然上升很多倍,以很高的价格发包给合作社。各户的土地尽量集并于其中,这样得到很高的发包收入,每亩的发包收入可达到800元,村民早早得到这笔收入,之后再在合作社务工,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有了这样的成块成型的虾稻共生基地,如同有了摇钱树、聚宝盆,整个村民的基本收入就有了保障。
贫困户的“商标瓜”。在刘王村,有72户贫困户参与集并了230亩的庞大农田,试种一种叫做荆杂20的早熟西瓜,并且注册为“爽瓜瓜”商标,被干部群众戏称为“贫困户种上了商标瓜”。而且为了确保种植的效益,村委会主持这些户主,高价进行发包,农户每亩可得到1200元的发包收入,再在地里出劳力,并以贫困户优先出工为主,解决贫困户的增收问题。村支书岳海燕说,“我们村里也出了5万元入股,这样让群众更有了信心,我们村委会也方便参与其中,引导大家经营与管理。”目前这些西瓜已陆续上市,预计收入在15万元以上,贫困户们要笑得合不拢嘴了!而且,他们土地发包的收入22万元,以及务工的收入目前为6万元,现在已经揣到了腰包里。可是这一项目的上马,有谁知道耗费了扶贫工作队与村委会多少的心血呀?市直扶贫工作队在此,发动群众开了多少次会?请求市农科所无偿提供西瓜种子,无偿地住在村里进行指导生产,帮助引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进行土地承包经营,帮助注册西瓜商品,但是当这一切梦想成真的时候,扶贫工作队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每周驻村五天的荆州市市场管理监督局副局长王忠鹏说,“当贫困户有了稳定的增收门路,我们离开这个村子,才能心安啦!有了产业作保障,这些贫困户才不会复贫、返贫!”近日笔者去村里调研,看到工作队正从市里联系来两辆大卡车,帮村民运转西瓜,并送到客户网点之中。
方兴未艾的“双水”文章。网市镇响应荆州市委、监利县委的口号,大打“绿色水稻”、“绿色水产”的文章,具体地说就是让各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率,通过集约经营,技术经营,实现品牌效应、规模效益。据镇长陈智钢介绍,该镇目前做得较好的有明剅村、铁嘴村、小潭村、扒头村、新杉村、高庙村、刘王村、建新村、横堤村等。
在刘王村,竟然有440村民,集中了1114亩低洼地,建成了焕然一新的浩大如湖泊的稻虾共生基地,配套修建的道路四通八达,供电设施到达每个角落,各类供水与出水管网,一应俱全,从此再不是原来的各家各户的散乱经营,而是现在的“一村一品”的大军团作战,以省时省工与增效,来立足于市场。
在铁嘴村,规模更大,集约改造的土地达到4500多亩,推成了105口整齐的稻虾池,以前一个农民只能经营20亩的虾稻池,现在4500多亩的面积,只需要2多个劳动力就可以胜任。因为道路、电力、水系,全部是配套的,机械化得到空前的提升,劳动的效率无数倍地提高。在网市镇的统计数据中,全镇23个村都有积极的行动,集约改造的农田达到4万亩以上,受惠的农户达到5218户,集约后的土地成块连片,发包价陡升,达到800元/亩,村民早早把这笔收入揣入口袋,然后再在其中打工,工价比自己经营的收益合算得多。
在明剅村,乡村振兴计划卓有成效,道路加宽了,路灯架起来了,影响村里发展规划的一些房屋,也成功地拆下来了,沟渠疏洗了,该村现在正集中力量,一是建成“弯子林湿地公园”,二是打造3000亩的稻虾共生、莲鱼共生基地。村支部书记是个当了12年兵,并有几年经商经历的80后,对村里的振兴计划充满热情。他说,“县委黄书记、镇委肖书记,已经很多次来村里调研,指导我村的乡村振兴建设与推动!”
据担任“双水双绿”副指挥长的王新扬介绍,推动这项工作的时候,群众由怀疑,到抵触,到相信,到积极参与,有个很长的磨合的过程。但是老百姓都是会算帐的,明白晚了的,错过了土地集并与统一整改的时机,反倒急得不行。所以作为干部,能讲究方式方法,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赢得群众的认可,是很有成就感的。
效——脱贫了、摘帽了、风景多、故事多
几年的精准扶贫工作,让网市镇的贫困户、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同时,各村兴建的产业,成为新农村中亮丽的风景,各个扶贫工作队留下的动人故事,将永远流传。
脱贫。
网市镇的贫困户,由2014年的1327户,经过几年的帮扶和动态调整,减为目前的376户。这376户贫困户,是接下来扶贫的重点,随着各村产业的上马,随着预期收益的出现,这些贫困户将在2019年底,全部可以实现脱贫。
摘帽。预市村、刘王村,是网市镇的两个重点贫困村,但是现在走进这两个村,道路都硬化了,车辆可以开到每个小组,每块农田。而且,水系都疏洗了,进水与出水,都相当的方便。而且,旧桥得到翻新,配套的涵洞都建成了。更难得的,村里还架起了路灯,每到晚上,路灯齐明,照亮了村民的幸福生活。尤其难得的,这些村都集并了土地,成立了合作社,引进了外资,土地得到了改造,产业得到了扶持,收入有了保障。这还哪里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完全是新农村的标准典范了。
风景很美好。走进铁嘴村的稻虾共生基地,4500多亩的面积,一望无际,直铺天边。按照市场需求,或种水稻,或种莲藕,或投喂鱼苗,或投喂虾苗,随行选择,灵活经营。这里不仅是村民的“聚宝盆”,也是村民观光休闲的好去处。走进刘王村、小潭村、明剅村,处处都是这样的景象。扶贫工作,扶出了一道道新农村的亮丽的风景线。
贫困户脸上久违的笑容很动人!铁庙村的贫困户安传兵,两女都已出嫁,他与配偶都是村里有名的病号,劳动能力差,收入微薄,村委会积极扶助他与河南某公司联系,试种中药材白芨,每亩收入可达3000多元,而他种了5亩地,可以过一个安稳的生活了。由于他属于村里率先与该公司签约的,所以成为优先收购药材的户子。该村四组的喻良军,由于智障,一直未成家,与八旬的老母相依为命,低保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村委会花了13000多元,给他维修了住房,更换了门窗,粉刷了墙壁,并联系工程队,优先安排他去做涂料工,保障他一个月有二千多元的收入。
扶贫故事广为流传。铁庙村支书彭本义说,“我真心的佩服方前典同志!晴天骑个自行车,雨天则一身雨衣,家家户户都跑到,他对于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包括小孩子的生日,都记得清清楚楚,张口即来。”
网市镇以压力换动力,以较真换精准,以产业为依托,以践行换效果,让扶贫户在产业中找到了持久的财源,挖掉了穷根,并美化了乡村,振兴了乡村。
(安频)
《垄上行》网市镇抱团种瓜,这几位村民上镜了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