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龙虾,世界共享!
今年以来,江汉平原这座明珠城市,正以全新的品牌形象,香名远扬海内外。“潜江龙虾号”高铁动车组在上海鸣笛起航,潜江小龙虾陆续走进香港、走进军运会、走进联合国总部,真正成为了一道“世界美食”,在全球掀起了一阵“红色旋风”。
潜江堪称中国现代农业的典范
全市久久为功,倾力打造“
千亿板块”
潜江正在成为一座“红色之城”:
党建红、龙虾红、人民红!
潜江龙虾,为什么会这样红呢?
潜江市委如何认识、重视
和推动小龙虾产业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
明确将虾稻特色产业打造成为“
四大千亿板块
”之一,成立市级领导小组,组建专班集中办公,组建潜江龙虾投资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出台《打造“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行动方案》。
强化政策扶持
出台支持虾稻产业发展“20条”,设立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推广“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对新发展“虾稻共作”的养殖户和千亩连片基地每亩给予40元补贴,对连片发展2000亩以上的板块基地给予1万元奖励;
强化合力攻坚
将小龙虾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十三五”规划体系和全市各级各单位年度目标考核,真正把小龙虾产业发展作为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压紧压实。
如何聚焦党建重心,以党建工作
更好地推动小龙虾产业发展壮大?
我们全力推动党建与整个产业链条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党建+小龙虾”工程。
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我们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在
农村种养合作社、行业协会、加工企业、电商销售平台
等产业链各个节点上组建党组织。
村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民
村社一体
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
在产业发展之初,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农民参与虾稻种养的积极性。我们按照“
支部推动、党员带动、群众参与
”的思路,采取“
党员干部+农户
”模式,由党员干部带头开展虾稻种养,等到技术成熟、效益稳定后,再逐步引导帮助农户发展虾稻种养。
发挥普通党员的先锋作用
涌现了一大批以陶忠虎、王淑娟为代表的技术先锋,农闲做培训、推技术,农忙解难题、验样品,全天24小时服务;
小龙虾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有哪些促进作用?
释放了经济效益
目前,潜江小龙虾产业已经建成了完备的产业链条。小龙虾从繁育、养殖到加工、餐饮、贸易等各个环节,层层盈利、环环增效,催生了一大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加工企业、过千万元的餐饮和电商企业、过百万元的养殖大户。
现代农业的“革命性创举”
释放了社会效益
坚持将小龙虾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贫困村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创新打造“
自主创业、企业带动、土地流转、反租倒包、集体承包
”等五种带贫减贫模式,
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采取
送虾苗、送技术、包回收、保底价
的方式,对贫困户养虾实行重点扶持,精准帮扶,很多贫困户实现了当年养殖当年赚钱当年脱贫。
释放了生态效益
坚持“
养虾先养水、好水养好虾
”,大力开展畜禽养殖、黑臭水体、沿河垃圾等专项治理行动,实施全域水体连通工程,引入汉江清水灌溉虾田,全市虾-稻种养基地全部实现“清水灌田”。
推行“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
释放了品牌效益
加强品牌认证。
成功注册“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潜江龙虾”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加强品牌宣传。
在全世界掀起一阵“红色旋风”
加强品牌共享。
在发展小龙虾产业的进程中,
潜江收获了哪些经验或启示?
坚持党建引领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坚持三产融合
首先是做大“一产”,整合项目资金18亿元,建成高标准“虾稻共作”基地75万亩;
坚持技术创新
建立8个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平台,制定发布全产业链技术标准18项。
坚持品牌驱动
把“潜江龙虾”国家级品牌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据专业机构评估,潜江龙虾品牌价值超过203亿元,位列中国龙虾区域品牌首位。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