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新闻首页 > 资讯 > 打工不如养虾!40多亩纯收入超25万元,小龙虾蹦出“致富路”!

打工不如养虾!40多亩纯收入超25万元,小龙虾蹦出“致富路”!

2019-10-22 17:46:57

9月“虾稻共作”种养模式下的“二季虾”上市,让潜江农民迎来二次丰收。
虽然今年的小龙虾已经退市,水稻上个月也已收割完毕,但国庆长假期间,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八组郑祖俭与家人都没有休息,从9月底开始,他们忙着为小龙虾过冬繁育作准备:往养殖沟里上水、清除水草、添加菌种肥水、泼洒微生物制剂消毒,等待时机补进种虾。
郑祖俭从2003年开始在稻田养殖小龙虾,现在除了自家的责任田外,他还流转了其他村民的田。
“效益可观!捕虾季节天天有几百元进账。”说起稻田养虾,郑祖俭满脸放光。
40多亩田采取“虾稻共作”,每亩田收获小龙虾500斤左右,水稻1500斤以上,除去各项成本,纯收入超过了25万元,而这在村里还不算是最好的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郑祖俭定期请市农业局与水产局的技术人员到村里给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并组织村两委成员四处为村民小龙虾销售找市场。
昔日无人问津的低湖田成了香饽饽
稻田养虾是潜江农民的一大创造,始于宝湾村。郑祖俭介绍,宝湾村人多地少,人平不到2亩,而冷浸田、低湖田又占多数,过去没有人愿意种田,青壮年长年外出打工。
2000年春,时任宝湾村党支部书记的刘主权为避免农田抛荒,带头承包了村民弃耕的60亩低湖田,他在秋天试着购买了150公斤野虾仔放进稻田。次年春,收获的1500公斤小龙虾卖了5000元钱,紧接着又种水稻……
见此,当地农民纷纷效仿,潜江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由此起步。几年后,种一季中稻,养两季小龙虾,每亩多产虾50公斤,增收两三千元的“虾稻共作”又被摸索出来。
养虾种稻正在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一动一静,是“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
“虾稻共作”被农业农村部誉为现代农业的“革命性”创举,被评价为“四小”(小银行、小粮仓、小水库、小肥料厂)典范。
“潜江龙虾”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并被列为中欧互认免检的3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之一。今年8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批复认定“潜江龙虾”及其图片为驰名商标。
如今,潜江虾稻产业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繁育、苗种繁殖、生态种养、加工出口、冷链物流、交易仓储、餐饮服务、节庆文化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
2017年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达112.97万吨,为全球最大出产国。其中,湖北小龙虾年产量就达6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5%。湖北小龙虾综合产值850亿元,其中潜江贡献了230亿元
目前,潜江市“虾稻共作”面积达65万亩,带动就业超过15万人,龙虾养殖户户均增收1.6万元,亩均收益达6000多元,帮助2万人脱贫致富,小龙虾加工出口连续14年领跑全国。
前年,潜江市渔洋镇跃进村村民李德涛还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当年,
在相关部门的帮扶下,他种了30多亩的虾稻共作田,收入近20万元,不但脱了贫,还致了富,买了车
。国庆节前夕,作为虾稻能人,李德涛爱邀参加湖北“品虾论稻话丰收”访谈活动介绍经验。
“打工不如回家、回家最好养虾”成为当地流行的顺口溜。对此,在潜江市政府负责人看来,潜江的虾稻产业已经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养虾种稻正在成为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

上一篇:[一家披着电器企业外壳的戒烟机构,希望在全国推广 | 小报]

下一篇:[入选湖北省二十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房县这个产业集群和特产又要火......]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

一对一金牌服务

一对一专业服务,金牌团队全程跟进

业务过程全透明

全程公开透明,进度实时跟踪

低资费高服务

价格合理,超高性价比

商标注册查询

注册前先查询,有效提高成功率

商标名称*
联系电话*
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