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对农村水浇地统一规划,硬化道路,整改沟渠,平整土地,配套设施,动员和组织广大乡贤大力发展稻虾、稻蟹、稻鱼共作产业,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培植“梧桐树”。薛集镇马岗村对西排子河水库沿岸水淹地平整开发,引进江苏乡贤杜亚发展稻蟹种养基地3760亩,既为集体经济每年增加收入3万元以上,又增加有效水田面积2500多亩。虾兵蟹将节开幕式上,鸿源生态农业和壮大致远渔业合作社又与市政府签订投资协议,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培植了坚实后劲。目前全市引进外来乡贤、召回外出乡贤、激活本地乡贤1.3万人以上,其中渔业乡贤1600多人,有30多人与村集体合作共建稻虾(蟹)种养企业和渔业专业合作社。这些“金凤凰”源源不断的飞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稻虾(蟹)共作产业的快速兴起,不仅推进了土地“三权分置”,提高了投入和产出比例,拓宽了集体经济发展途径,而且为农民增收送来“聚宝盆”,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据测算,稻蟹共作每亩产蟹80公斤,产稻500公斤,收入可达11400元,扣除成本每亩纯收入8400元,比种植传统水稻增收8000元。农民除了流转土地收取租金外,还可通过参与稻蟹种养每天挣到务工收入120元。乡贤王书槐注册水云天农业科技公司,流转薛集镇四个村土地660亩精养澳洲淡水龙虾,年产虾苗5000万尾,年产商品澳虾6.2万公斤,稻谷26.4万公斤,销售收入8300万元。农忙时王书槐优先安排贫困户进田务工,每年支付工资10万元以上。
设立举国同庆的农民丰收节,传承了各地的农耕文化,催生了乡村全域旅游,凝聚了亿万农民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老河口虾兵蟹将节开幕式上,虾蟹情韵、虾舞稻香丰收忙等农民自编自演的特色节目,不仅让观众和游客拍手叫好,而且为繁荣乡村文化旅游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在游客捕捞体验现场,人声鼎沸,欢呼雀跃,各地游客纷纷卷起裤腿下水捕鱼,当日吸引各地游客2万人以上。乡贤刘秀鹏抓住乡村旅游大好时机,注册渔家傲农业开发公司,借助西排子河优质水源,在竹林桥镇小陈营村兴建稻虾种养基地2000亩,扩建有机大闸蟹、小龙虾直营店和生态休闲农庄,形成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科技示范区。
为发挥“三乡工程”在乡村振兴和“一城两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老河口在李家染坊村建立“三乡工程”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以乡音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市民下乡。李楼镇乡贤丁建军引进监利县渔业乡贤高国勇在火星庙等五个村发展稻虾种养,将真真生物每年废弃的2000吨豆渣用于喂虾肥田,建立稻虾共作基地3500亩。乡贤马爱军投资1.2亿元,在仙人渡规划建设万亩稻虾共作基地,目前已建成虾池2900亩,产出优质龙虾50万公斤,销售额2000万元。同时将680亩虾池返包给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将小龙虾做成大产业。
稻虾(蟹)共作,不仅颠覆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而且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办了大讲堂。主要表现:一是高等院校下乡。广大渔业乡贤为实现稻虾(蟹)共作高质量发展,积极与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和院士专家研发机构,这次虾兵蟹将节开幕式上又有武汉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分别与苏亚水产和渔家傲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当天下午举行稻虾(蟹)种养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渔业乡贤200多人。二是生态农业崛起。稻虾(蟹)共作可谓一举多得,虾蟹吃害虫吃杂草,粪便肥田改良土壤,绿油油的秧苗又为虾蟹提供栖息空间,二者相互依托,生态循环。三是品牌特色明显。广大乡贤不仅在生态渔业、绿色渔业上动脑筋,而且在精致渔业、特色渔业、品牌渔业上下功夫,注重提高虾蟹产品的档次和品位。苏亚水产被“中国有机谷”确定为有机谷水产板块,大闸蟹获得有机认证,这次又全力资助虾兵蟹将节文艺晚会,为全市稻虾产业发展宣传造势,“丹水湖”水产商标当晚独领风骚。这些既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进步,又是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重要标志。
为引导渔业乡贤抱团发展、集约经营,老河口市开展“统战下乡村,致富增信心”活动,将统战工作有机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在薛集镇成立渔业商会、洪山嘴组建乡贤联谊会、李家染坊挂牌说事室。这些由优秀乡贤带领的社会团体大大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老百姓远离黄赌毒、远离黑恶势力、远离不稳定因素,为推进扫黑除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筑了“防控网”。马岗村八十年代末期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少数农民在不法分子的煽动下寻衅滋事,公安机关动用多名警力维护社会秩序。近几年,在薛集镇渔业商会的引领下,稻虾(蟹)共作产业蓬勃发展,使农民在家门口就可打工挣钱,大伙一门心思务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稳定。还有不少农民把家里存款拿出来参与稻虾(蟹)种养,通过股份合作赚得可观利润,从而规避了高息借贷带来的金融风险。去年以来马岗村被授予湖北省宜居村庄、襄阳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合作推广:湖北汉联创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