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调查发现,恶意抢注商标的灰色产业链不断翻新套路,目前已经形成了皮包公司和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相互配合、花式敛财的格局,侵害相关自媒体内容创
今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环境不断提升,最新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有效商标注册量已经超过2200万件,平均每5.2个市场主体拥有一件有效商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恶意抢注商标的灰色产业链为何如此猖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推出专题报道《起底恶意抢注灰产链》。
用了22年的名字突然被别人注册成商标
“我被告知我不能用我的名字了。我先介绍一下,我的真名叫敬汉卿,这个名字跟了我22年了……我的名字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商品?这种事情发生在谁的身上,谁都会觉得非常生气……”
在圈内小有名气的自媒体内容创
敬汉卿告诉经济之声,一家名为“镜湖区知桥电子产品销售部”的公司在8月初向自己发来一封邮件。“他们在邮件里说,我们在多个内容平台上使用‘敬汉卿’这个名字,已经侵犯到他们所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希望我们及时整改,否则他们会委托律师发函各大平台,查封敬汉卿相关账号。”
邮件中的商标注册证的确显示,这家公司已经在今年2月底成功注册“敬汉卿”这个商标,商标可用于第41类,也就是在提供视频点播服务、娱乐信息等范围内使用。
商标申请记录与主营业务不符
不过,当敬汉卿准备与这家公司取得联系时,却发现了异样。
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中上查询到的信息显示,这家名叫“镜湖区知桥电子产品销售部”的公司,成立于2017年、位于安徽,主营业务明明是电子产品批发和零售,但为何申请了100多件商标并且横跨10多个类别?申请的商标基本上都是自媒体的名字,其中还包括“农人丫头”“农村四哥”等三农类知名博主的名字。
在农村手艺人“手工耿”的案例中,
界定恶意抢注:“注而不用”或“侵犯他人在先权利”
以上的这些行为是否已经构成恶意抢注?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知识产权律师徐静在接受经济之声采访时表示,恶意抢注大致有两类。
她说:“我做什么我就去申请什么样的商标,然后在这个商标上面建立商誉,这是保护商标最本源的一个想法。当我们去判断是否为恶意抢注行为的时候,其实就需要判断其注册目的。第一种情况是,你去注册大量的标识,这个标识实际上是你生产经营活动中根本不用的;第二种情况是,你没有合法的在先权利,你却把别人的标识给注册了,阻止别人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这两种情形都可以被认为是恶意抢注。”
幕后知产代理机构远程“操控”皮包公司
那么,从事恶意抢注的这些公司到底是什么来头?
经过多番尝试,
不愿意透露真名的资深反诈骗人士大漠告诉经济之声,至此,商标抢注这一灰色产业链的分工格局已经基本浮出水面。
他说:“这个灰色产业链的前端就是一个皮包公司,这种公司的注册资金很少,直接注销或申请破产都无所谓,不会有损任何经济利益;而它们的幕后是相对比较大的知识产权公司,在远程操控这些小的皮包公司。”
商标资源待价而沽,勒索还有“套中套”
在这种模式下,有限的商标资源被皮包公司和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囤起来待价而沽,等着自媒体创
如果勒索商标转让费不成,他们还设计了继续“吸血”的“套中套”——用免费转让被抢注商标作为诱饵,事实上是要求对方签署一份“流氓协议”。“流氓协议”往往会让自媒体创
主要针对腰部创
为了更快地获得这些非法利益,在这条灰色产业链中,大漠观察,不法分子选择“猎物”都有自己的“标准”。
他说:“每一个自媒体平台都会有榜单,榜单前10名或者榜单前50名一般都是平台或公司签约的,往往很注意商标保护,比如像是大的意见领袖和明星他们就很难下手。所以,他们一般会选择榜单50名到200名的腰部创
为什么要瞄准这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