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新闻首页 > 资讯 > 大栅栏:北京的老字号,在那里都可以找到

大栅栏:北京的老字号,在那里都可以找到

2019-10-23 18:32:22

大栅栏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氛围,其经营方式、商铺格局都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并涌现出了一批老字号。

民国初年,老百姓有一句俗语描述了这些老字号的受欢迎程度: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陞,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如今,这些老字号依然以独特精湛的技艺为新时代提供服务,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八大祥”之首瑞蚨祥

清末,北京绸布业有八家最为有名的绸布店,因每家字号上都有“祥”字而被称为“八大祥”。

它们是谦祥益、瑞林祥、瑞生祥、瑞增祥、瑞蚨祥、益和祥、东升祥与丽丰祥。前六家均在前门大栅栏。

瑞蚨祥绸布店位于大栅栏5号,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山东章丘孟雒川出资开设,牌匾是清末翰林李林庠所书。

不免有人要问,名号中的“蚨”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一个典故。晋代《搜神记》载,南方有一种虫名青蚨。形似蝉而稍大,母子永不分离。因而古人把铜钱称为青蚨,意指只聚不散,财源滚滚。

瑞蚨祥开业后经营有方,买卖十分兴旺。但好景不长,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使大栅栏成为一片火海,瑞蚨祥也几成废墟。面对严重的损失,孟觐侯不气馁,他奔波磋商,筹备资金,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重开瑞蚨祥。

新开业的瑞蚨祥南立面临街,是一堵高二层的大墙,中间开门,两边呈弧状“八“字形,分为两层。瑞蚨祥店堂至今保存完好,是大栅栏地区唯一保持老字号原貌的店堂,已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03年至1918年,瑞蚨祥又在大栅栏开设了“鸿记洋布店”“ 鸿记皮货店”“东鸿记茶叶店”等多家商店,几乎占了大栅栏半条街,成为“八大祥”之首。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洋行大量走私进口纺织品,瑞蚨祥经营困难,1948年歇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庆大典上徐徐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瑞蚨祥提供的布料制作的。1954年底,瑞蚨祥率先实现了公私合营。近年,瑞蚨祥以神话中形似蝉的一对母子蚨为图案注册了商标,打出了品牌,与时俱进。

当年,大栅栏东口路北第一家是紧邻瑞蚨祥的祥义号。祥义号的东家是清末最后一位太监大总管小德张。后来几经变迁,如今原店恢复为“祥义号绸缎店”。

马聚源帽店

老北京夸人富有、穿戴讲究,常爱说“头戴马聚源、脚蹬内联陞……”表示从头到脚都是最好的正宗名牌。马聚源帽店和内联陞鞋店都在大栅栏内。

帽店的创始人马聚源是直隶马桥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他在鲜鱼口中段路南开办了帽店,取名“马聚源帽店”,专做宫廷用的缨帽和富人戴的高级帽子,成了只为贵族官僚服务的“官帽店”。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马聚源又在鲜鱼口西口路北开了天成斋鞋店。清咸丰八年(1858年),马聚源重病身亡。马聚源的徒弟当掌柜后,依然挂着“马聚源帽店”的牌匾。从此帽店更加兴隆,被誉为京城帽业之首。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马聚源帽店生意长期不景气。1958年帽店参加了公私合营,从鲜鱼口搬至大栅栏。1990点布局时,马聚源帽店从大栅栏路北迁入路南的另一家老字号、开业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的步瀛斋鞋店内,在店内设专柜销售。

内联陞鞋店

内联陞开业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创办人是河北武清人赵廷。鞋店取名内联陞,“内”指大内,即朝廷,“联陞”取自“连升三级”之意。

为做好朝靴,赵廷还挖空心思专门收集王公贵族、达官显贵的靴鞋尺寸,样式及特殊喜好,将其汇编成册,取名《履中备载》。内联陞声名日盛,据说皇帝登基也要穿内联陞的靴子。

内联陞店址最初在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焚。赵廷筹集资金在灯市口重新开业。1912年袁世凯发动北京兵变,鞋店遭抢劫,后又移至廊坊头条,最后落户大栅栏。

1949年后,内联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今,在挖掘、继承和发扬传统布鞋基础上,又相继开发出皮鞋、休闲鞋、保暖鞋等几大系列产品,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同仁堂

大栅栏街中段路南有一幢三层的中式大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这就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瑰宝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著名企业同仁堂。

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自幼聪明异常,刻苦学习中医药典籍,很快就小有名气。后经人推荐入宫,当上了太医院的吏目。康熙八年秋(1669年)乐显扬自己开了药室,取名同仁堂,为“天下大同”和“仁者爱人”之意。

乐显扬去世后,他的三子乐凤鸣继承了他的事业。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他将同仁堂药室迁至前门外大栅栏路南。从此同仁堂乐家老铺在繁华的大栅栏扎下了根,至今经历了三百年而不衰。

1970年,在故宫封存近百年的同仁堂制紫金锭打开包装后,依然药香浓郁,色泽滋润,如刚产出不久,被人们称为制药奇迹。

张一元茶庄

过去的人讲,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七个字,柴、米、油、盐、酱、醋、茶。老北京人一提起茶,嘴边上常挂的就有"张一元"。

"张一元"是京城的老字号茶庄,位居前门大栅栏商业街路南22号。自创建以来,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成为京城著名的老字号茶庄。

张一元茶庄是安徽人张文卿(张昌翼)创建于清末时期。张文卿十多岁便到花市荣泰茶行学徒,1896年,自己摆起了茶叶摊。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位于茶叶摊附近的一家烟酒铺倒闭了,张文卿将烟铺盘了过来,开了一家茶叶店,起名“张玉元”。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文卿在前门外观音寺(今大栅栏西街)开了第二家茶叶店,正式命名“张一元”。

"张一元"的"一元"有不少讲头,有的人说它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意思,还有的人说它是"一块钱一包茶"的意思。

20世纪30年代初,京城大多数茶馆、旅馆都用张一元的茶,许多杂货摊铺都代销它的茶。抗战期间,张一元的生意日益萧条,1947年冬的一场大火使其元气大伤。

1949年后,张一元茶庄获得新生。1992年张一元茶业公司成立,后又成立茶艺表演团,将中国的民族瑰宝——茶文化尽情展现。2012年,张一元茶庄在观音寺街老张一元起源店的旧址上重新开张。

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娱乐的发展,清末民初最让人痴迷的娱乐就是听戏。在短短的大栅栏内集中了三庆、广德楼、庆乐、同乐轩等多家戏园子。

三庆戏园

三庆戏园原址位于大栅栏中段路南,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北京最古老的戏园。梅兰芳的新戏《狮吼记》和尚小云的新戏《玉堂春》均在此首演。之后尚小云的荣春社长期在此演出。

广德楼戏园

广德楼位于大栅栏街39号,大约兴建于1796年清·嘉庆元年,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戏园之一。它几乎和法国巴黎歌剧院、意大利斯卡拉剧院、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同时期建成的场馆。

广德楼声明显赫更在于它是当时名人们迅速走红的宝地。程长庚、余紫云、梅巧玲、余三胜、汪桂芬等京剧祖师爷以及后来的“喜连成”“双庆社”“斌庆社”等曾先后在此长期献艺,是当时京城人气最旺的娱乐场馆。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德楼”由戏园子改成了专演曲艺的“北京曲艺厅”。

庆乐戏园

庆乐戏园原位于大栅栏东口路北,乾隆年间修建。清末毁于火灾,重建后方形舞台改为圆形,观众座椅也由条椅改为单人座椅。京剧大师杨小楼多次在此演出,河北梆子老艺人杨韵谱和弟子李桂云等曾在此演出《茶花女》等新戏,名噪一时。

1939年,李万春组织的鸣春社在这里演出机关布景戏《新天河配》《济公传》等使观众耳目一新,大受欢迎。1949年后,吴素秋、姜铁麟等组建的新兴京剧团长期在此演出。1970年成为北京杂技团排演场。

中和戏院

在大栅栏西口路南粮食店内还有一家中和戏院,也创建于清末,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长期在这里演戏。1938年尚小云创建荣春社后,也长期在这里演出。

1931年9月18日晚,梅兰芳在这里演出《宇宙锋》,张学良出席观看,演到半截,副官来到张学良将军身边耳语,张学良匆匆退席。第二天看报才知道是夜里发生了“九·一八”事变。

中和戏院至今还是经常演出京剧的戏院。

大观楼电影院

大栅栏一带还建有早期的电影院,位于西口路南的大观楼电影院,是北京开办最早的电影院。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905年,原“大亨轩茶楼”改名为“大观楼影戏园”,是南城最早的固定放映电影场所之一。

大观楼电影院,放映了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记录谭鑫培经典剧目的《定军山》。大观楼不仅成立最早,而且百年来,几经沧桑变化,至今仍在放映电影,堪称北京放映电影最悠久的影院。

上一篇:[法网恢恢 侵犯小罐茶权益,改头换面仍被监管机关查处]

下一篇:[《英雄联盟》将于10.16公布新logo,百因必有果或是新手游来了?]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

一对一金牌服务

一对一专业服务,金牌团队全程跟进

业务过程全透明

全程公开透明,进度实时跟踪

低资费高服务

价格合理,超高性价比

商标注册查询

注册前先查询,有效提高成功率

商标名称*
联系电话*
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