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新闻首页 > 资讯 > 傍上外资却被“坑”,那些被收购的国货品牌怎么混得那么惨?

傍上外资却被“坑”,那些被收购的国货品牌怎么混得那么惨?

2019-10-23 18:32:48

“美加净”、“小护士”、“大宝”……等等这些传统品牌,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而在他们的的记忆中,这些牌子可都是不折不扣的本土品牌。

时至今日,很多产品国货的身份正变得越来越不清晰。明余额“国货”,但是拥有外资血统的品牌大有其在,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事实上,从90年代起,就已有许多本土日化都已被外资收购了。那么,与外资联姻后,这些品牌现在的日子过的究竟如何?

美即

追溯美即的历史不禁令人唏嘘。公开资料显示,美即品牌注册于2003年,美即化妆品公司总部设在广州。根据AC尼尔森的报告,2012年美即品牌在中国面膜市场的份额为26.4%,位于面膜行业第一的位置。

2013 年 8 月,欧莱雅以 65.38 亿港元全资收购美即,随后美即在港交所宣布退市,正式并入欧莱雅,归入其大众化妆品事业部。当时就有市场专家分析,收购美即面膜实际上是欧莱雅为弥补原有产品缺陷收购的品牌,并希望借此能迅速打开中国市场。欧莱雅也对其倾注了较大的“心血”,包括换LOGO、提出“面膜哲学”、成立了面膜专研中心,还不间断地推出新品等。

然而,被收购了的美即并没能同预想的那样,走向国际化道路,反倒是水土不服,一路消沉。

由于许多外资企业对于品牌建设相当重视,前端成本居高不下,而导致渠道利润被削减,动力不足。

而本土品牌通常更重视销售渠道建设,拿出利润的大部分给分销商,渠道利润丰厚。专营店转向重点推荐利润高的品牌,而逐步放弃美即的代理权或者任其自然销售。

与此同时,消费者面膜习惯已养成,进入该市场瓜分蛋糕的品牌也逐渐多了起来。如御泥坊、膜法世家、森田可莱丝等品牌不断进入。

美即的日子也愈发艰难。数据显示,2013年美即利润同比下滑80%,2016年财报显示亏损15亿。

小护士

2003年时刚被收购时的小护士品牌是中国第三大护肤品牌,其认知度高达99%,市场份额达4.6%。而如今小护士品牌在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

尽管收购后,欧莱雅也花费了大量的广告费、专柜费和终端费用,可是改造之后的小护士却没能被市场认可。在小护士重新被推出一年之后,随着后续的销售乏力,广告大幅减少,小护士专柜也陆续被撤,产品又重新回归超市货架。

对此,业界对于欧莱雅“雪藏”小护士的争议不断,因为小护士的产品与欧莱雅产品趋同,为此欧莱雅还专门站出来否认。实际上,后来小护士被东家重新包装再次上市,但还是不行。

羽西

羽西同样是被欧莱雅集团收购的,但相比于美即和小护士,羽西的命运要好的多,但仍然不尽人意。

2004年,欧莱雅集团从科蒂手中收购了羽西,将其并入了欧莱雅大众化妆品部。有业内人士表示,欧莱雅在当时收购羽西主要出于防守的目的。据了解,当时和羽西进行谈判的公司就有5家,不过最后欧莱雅在价格方面和研发方面的优势而取胜,收购仅仅用了不到7个月的时间。此次收购,欧莱雅获得羽西的800点以及拥有6000万产能的浦东生产基地,以及除创始人靳羽西之外的所有管理人员。

羽西原本在中国走高端路线,被收购后反而成为大众化妆品,导致羽西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始终业绩尴尬。并入高档化妆品部门后,虽然缓解了销售下降的趋势,然而时代变迁,定位摇摆了近三年的羽西再难回到原来的地位。

大宝

2008年,强生以23亿元高价收购大宝。强生接手大宝后,并不像外界传闻的那样将之雪藏,而是对大宝产品线进行了更新和优化,并在产品包装和市场营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微调。不过时至今日,大宝的市场情况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有专家认为,强生对大宝所持的态度是一种边缘化处理,并未对其最关键的品牌形象进行重新塑造,也没有像业界想象的那样为其带来先进的技术、投入巨额研发。到目前为止,大宝的业绩依旧波澜不惊,最新推出的“多种新产品”也不过是洁面乳、防晒霜和沐浴露之类,其数年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今依然存在,这也令其未来的发展充满变数,大宝“天天见”的日子已是渐渐远去。

丁家宜

2011年,丁家宜被科蒂以4亿美元收购。被收购三年后,丁家宜的销售量严重下滑,科蒂集团便决定停售“丁家宜”系列产品。2015年,丁家宜重回创始人庄文阳之手实现“复活”,重启KA渠道。

曾经风靡一时,在国内市场上每六罐防晒乳液中就有一瓶丁家宜的中国品牌,如今重新复活,但归来之路走得并不顺畅,两年多过去了,在市场上能找到丁家宜产品还是很少见。

美加净

这个创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老牌子,创造过许多个“第一”,“第一支定型摩丝”、“第一支防晒霜”、“第一支护手霜”……

到上世纪80年代,美加净已稳坐中国第一护肤品牌的交椅,成为国内化妆品市场的行业领袖。到1990年,美加净在全国护肤品市场的占有率高达20%以上,美加净香波的市场份额也接近20%。

1990年,“美加净”商标被美国庄臣以合资方式收购,作价1200万元。尽管庄臣实力雄厚,但在化妆品领域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相关数据显示,1992年,美加净的销售额从前一年的3亿多元降至600万元,可谓“惨不忍睹”。1994年,上海家化以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

尽管不到4年时间,但美加净已经从行业知名品牌,跌至谷底。“美加净之痛”值得很多国产品牌深思.

丸美

2013年6月,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旗下的私募基金亚洲投资部门入股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控股49%。7月在上海,丸美集团与LV基金正式签约,LV基金成为丸美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因“弹走鱼尾纹”而被知晓的化妆品丸美,搭上奢侈品巨头试图走高端化妆品的道路,前景不被看好,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到高端这个位置,但是在二三线城市的口碑还是蛮不错的。

孩儿面

虽然它也曾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但早在1994年,它便已不再是纯正的本土品牌,德国汉高公司收购了拥有孩儿面品牌的上海可蒙公司。

收购后,汉高研发推出全新孩儿面产品,并加大广告及展品的推介,但孩儿面称霸面霜市场的风光早已不在,儿童类面霜愈来愈丰富,很多人已经不太容易在市场找到这款童年记忆了。

中华牙膏

名为中华牙膏,但其实并不是一个纯正的中华本土品牌。1994年联合利华收购中华牙膏。合资公司并没有按照当初承诺的对中华牙膏进行推广,而是雪藏中华牙膏,主打“洁诺”,达到外资牙膏品牌快速进入并垄断中国市场的目的。

自2001年起,联合利华集团开始投巨资建设中华牙膏品牌,中华牙膏也曾每年为联合利华贡献近10亿元的销售额。但如今,中华牙膏在市场上已相当少见。

为什么这些国产品牌被收购后大多数境遇都很惨?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很多中国本土品牌脱离中国身份、外嫁跨国公司,民族国货摇身变为外资产品。

有分析称,中国品牌做大做强过程中往往面临被外资巨头收购,是因为国内企业希望借助世界巨头的知名度提升销售额,实现更加宏伟的产销目标。对此,多家“卖身”的本土企业也都提到,欲借助外资使品牌进一步“高端性”和“国际化”。

但民族品牌嫁入外资豪门后,境遇往往都没有向好,反而越来越差。

主要原因是,外企经营的方式在中国“水土不服”。民族品牌在国内做大做强依靠的是机动灵活、敢于投入的经营方式,被外资并购之后,其经营方式就要按照外资企业的思路做,而在这个方面,外资经营的路数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

另一方面,外资品牌花重金收购民族日化品牌,是看重了他们所占有的市场及广泛的销售渠道,这有助于其更好地开拓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因此,其收购往往会更加强化外资的竞争优势,反而使国内企业和民族品牌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

上一篇:[《刑法》规定:非法销售烟草可判刑,情节远比你想象的严重]

下一篇:[一句话点评|华为主推自家OS, 坏事可能变好事;]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

一对一金牌服务

一对一专业服务,金牌团队全程跟进

业务过程全透明

全程公开透明,进度实时跟踪

低资费高服务

价格合理,超高性价比

商标注册查询

注册前先查询,有效提高成功率

商标名称*
联系电话*
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