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窟寺外景图
第165窟北壁(北魏)
第165窟内景(北魏)
第222窟南壁列龛(唐)
北石窟寺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西南 25 千米覆钟山下,地处蒲河、茹河交汇处东岸二级阶地处。覆钟山,俗称“寺山峁”,呈南北走向。北石窟寺开凿于覆钟山西麓下高20、南北长 120 米的崖体上。
北石窟寺由五个部分组成。寺沟门石窟群 ( 即北石窟寺院 ) 为主窟群,主窟群以南1.5千米处蒲河东岸,自北向南有石道坡、花鸨崖、石崖东台三处石窟群;主窟群以北1.9千米处蒲河西岸有楼底村1号石窟(俗称北1号窟)。四处石窟群南北延续 3.4千米。主窟群共有294个窟龛,其他四处石窟共有14个窟龛,总共有石雕造像2429身,石碑8通,阴刻和墨书题记152方,壁画90多平米,古建筑遗迹三处。
1961年,霍熙亮调查北石窟寺,根据第257窟甬道北壁上方阴刻题记“……为七代父母见存眷属□□界苍生于宁州北石窟寺造窟一所……”将此石窟命名为“北石窟寺”。据北魏永平三年(508年)《南石窟寺碑》、北石窟寺宋代残碑记载及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石窟寺诸神庙碑记》、《重修镇原县志》等文献考证,北石窟寺第165窟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开凿。
楼底村1号窟为该石窟群现存最早的洞窟,约开凿于太和末期至宣武帝初期。北魏代表性洞窟有第165、229、237等窟。西魏代表性洞窟有第135窟、北周代表性洞窟有第240窟、隋代代表性洞窟有第85、151窟等。唐代是北石窟寺最盛时期,共开凿了198个窟龛,其中泾州临泾县令杨元裕于大周如意元年(692 年)开凿第32窟、丰义县令安守筠于大周证圣元年(695年)开凿第257窟,有明确的开窟纪年,第 222、263窟也是其代表性洞窟。宋代仅开凿第35一窟,并在第165窟明窗两壁浮雕十六身罗汉。北魏至唐时,称“北石窟寺”, 北宋称“原州彭阳县石窟寺”。淳化三年(992 年)六月,重修窟区南端主窟。绍圣元年(1094 年)赐紫僧德宣为寺院主持创建盂兰盆会道场,彭阳县令高舜俞撰《盂兰会记》碑文,德宣立石。元代称“东大石窟寺”。延祐七年(1320年)秋,陕西大明院沙门义融来寺主持。至正元年(1341年),陕西真行大师来寺讲经,义融主持重绘大佛。明正德元年(1506年),五泉里安泰冯氏献石雕佛灯一尊。清代称“石窟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修建寺院山门。乾隆六十年(1795年)修建大窟前献殿及钟鼓二楼。同治七年(1868年)遭兵燹, 窟院建筑被烧毁。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修建戏楼一座。宣统元年(1909年)在窟院北端二台处修建彩塑“娘娘庙”(现称圣母宫)。
第165窟是奚康生主持开凿的七佛窟。窟高14.6米,南北宽21.7米,进深15.7米。平面长方形,覆斗顶。内造七佛(均高8米)。夹侍十四菩萨(均高4米),窟门内两侧雕交脚弥勒(高5.8米)、乘象普贤菩萨(高3.5米)和阿修罗天。造像均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窟顶四披浮雕本生故事“舍身饲虎”、佛传故事“宫中娱乐”等。窟门外两侧各雕一力士。窟内塔基宋代重修,明窗两侧宋刻十六罗汉,窟门内外两壁留有许多宋、元、明墨书碑刻及题咏。此窟共有大型石雕造像23身,四壁还有千佛、飞天、乐人、佛传及佛本生故事浮雕造像110多身,内容相当丰富,是北石窟寺窟群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和最有价值的洞窟。
北石窟寺自北魏创建以后,不断进行增凿、扩建和修缮、妆銮,规模不断扩大,窟龛数量不断增多。北朝洞窟基本都分布在寺沟门下层中段,隋代向上层发展,唐代扩展至南北端,向上发展到第三层。
北石窟寺处在丝绸之路陇右段北道,其发展深受平城、洛阳、长安等地佛教石窟文化与艺术的影响,洞窟形制、造像题材、佛教思想与信仰及雕刻风格等具有浓郁的陇东黄土高原区域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963年2月1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北石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 北石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