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高原,难以想象,短短三年,这里可以掠走一头乌发、敏锐的听力、良好的睡眠……
经历了几夜的辗转难眠后,我们被科普了什么是“床头三宝”:氧气、眼药水、安眠药。
这些,在援青人的描述中,似乎都是那么云淡风轻。
70年前,西部歌王王洛宾带着沉醉的眼神,向着青海金银滩的方向,唱响“在那遥远的地方”;如今,援青人读懂了那份沉醉,将心儿系在那遥远的地方,三年、六年、甚至一生。昆仑的雪、戈壁的山、浩瀚的大漠风,在见证,在指引——
有一种情怀在飞扬
如果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对于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海是一种诗意的描述,那么缺氧、肺水肿、脑水肿等一系列“专有名词”则是一种现实的写照。恶劣的自然环境甚至给个别援青干部人才的身体埋下了“拆不掉”的“定时炸弹”。
晚上八点,北京援青团队总指挥王都伟回到宿舍,他抓住枕边的氧气管紧吸了几口,看见电视机旁的血压仪,才想起降压药还没吃,心口早就像有块大石头,一呼吸就硌着疼。
“心脏右支动脉堵了70%,我和英模只差一口气了!”他朝我们挤挤眼笑道。顾不上喝口水,他一歪身坐到沙发上,如释重负般聊起了项目援建情况。
和三年前相比,眼前这名高大的西北汉子也两鬓染霜了。“我们在这里干三年,当地的干部群众在这里一干就是一辈子,相比之下,我们这点辛苦算什么呢!”他说。
北出玉树,一坨坨骆驼草和裸露的沙地交替出现,很难相信已是春末。海西人说这里一年有两季,冬季和大约在冬季。植被稀少,空气含氧量更低,人紧走几步就气喘吁吁。
浙江援青干部人才领队潘建漳大步流星走在工业园,把众人远远抛在后面。“三年了,已经适应了。”他回头笑笑。身旁的工作人员小声透露了“秘密”:潘建漳刚到海西就患上了重度失眠,经常靠打点滴吸氧伏案工作。一年后,他被检查出患上了颈部甲状腺囊肿出血肿大,医生要求他尽快下高原手术切除,结果第二天他又出现在了援青工作一线。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标准更高。
一个个顶风冒雪、辗转无眠的日夜,援青干部人才抒写出动人的篇章:14家央企在青设立子公司,促成青海省与阿里巴巴、浪潮、华为、比亚迪、青岛港等大型企业的合作;浙商大会开到了海西,360多家企业先后入驻柴达木电商绿洲和格尔木青藏电商产业园,海西州涉农电商企业实现销售额近亿元。
历史上的青海见证了许多“不可能”——
全长千余公里,连接西宁与拉萨的青藏公路,在解放军官兵一锤一铲的努力下,仅用时7个月零4天就全线贯通;一批隐姓埋名的科技人员在高寒缺氧、食物短缺的情况下研制出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大国掌握的核武器。这片高原,似乎生下来就是为了见证中国人挑战不可能。
第三批援青人才也在践行各种“不可能”——
无数挑灯夜战的晚上,格尔木援青干部章万真视力急剧下降,而他主持的“浙江援青林”等援建项目却将绿意播撒在高原人民的眼中;为了安心在高原带教,在德令哈一中任教的白万红和高爱玲夫妻,把上幼儿园的儿子一起带上高原;由于长期失眠和疲劳应战,国家开发银行援青干部贾海威部分听力永久受损,却妥善处置了省投集团、西钢集团、庆华集团等债务风险,累计化解风险资金近百亿元。
采访中,他一直侧着耳朵听,“就像夏天的林荫里,有无数蝉在耳边叫。”
一张张关于“神经性耳聋”“小气道堵塞”的诊断书下了之后,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没人退缩,反而向沙丘、山岭、荒滩更加奋力跋涉。
山水之源,有一种声音在激荡,有一种情怀在飞扬。
有一种大爱在接续
2016年8月,阳光洒在玉树州巴塘小学,孙刚凝被一团红扑扑的小脸簇拥着,他伸手摸摸孩子们的头,把各地捐赠的学习用品发给孩子,发着发着,他突然掏出墨镜戴在脸上,仰起头直视天空,没人注意到墨镜后两行泪流了下来。
这是援青三年来孙刚凝第一次流泪。
采访中,这名七尺男儿再次哽咽。作为玉树州八一职业学校的校长,他带领师生经历两年多的努力,在全省职业竞赛中实现逆袭,斩获全省会计专业竞赛的桂冠,谈到此他泪流不止:“你们不知道,学校的实训设备都是借的啊!”
“我们和青海同源一脉。”援青人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与其当一名匆匆过客,把工作干好完成任务,不如为少数民族同胞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走进贵德的大街小巷,小陈医生的名头比明星还要响。自打上高原起,陈耀华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做了600多例白内障手术,几乎和从业前8年做的数量对等。一个个揭掉纱布见光明的瞬间拼成他这辈子最难忘的记忆——
一位藏族阿妈手术成功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孙子要结婚了,我能坐首席了,以前总觉得给他丢人。
一位回族老太太靠着微弱的光感照顾卧床多年的老伴,纱布揭开的那一刻,她和老伴泪眼相对。“你怎么那么老了?”“咱们的尕娃都长大成人了,能不老吗?”
“多一个人复明,我觉得与民族百姓的距离又拉近了一分,为民族团结又贡献了一分!”他说。高原上贫困白内障患者偏多,而现有医疗保障不足,陈耀华提出了这一难题。很快,江苏援青指挥部做出“扶贫工作先扶卫生”的重大倡议,启动“爱心光明行”公益行动,400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得到免费救治。
虽然听不懂藏族群众的话,但是双手合十、躬身弯腰的姿势刻在援青干部人才的脑海里。这片土地被英雄的精神滋润着,也被如水的爱拥抱着。
爱心也在线上接力,有一种温暖叫援青干部的“朋友圈”。
“考核组了解完毕准备离开时,小女孩突然跑过来,轻轻地拥抱了一下我们,就像我送女儿出国时她的拥抱,轻轻地,若即若离。那一瞬间,我们红了眼眶。”江苏援青干部王显东这条朋友圈发出后不久,江苏省少儿基金会就发起了公益募捐,资助100个青海孩子,掀起了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潮。
时间在走,民族团结的大爱在接续。截至目前,援青干部协调援派省市免费救治心脏病儿童、唇腭裂、白内障等患者近1000名,争取社会资源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捐款捐物近2亿元。
“我们藏语字典里没有‘
有一种愧疚在心头
20世纪50年代,柴达木大勘探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各路大军进军柴达木,他们携妻负子,在人踪灭绝、无路可走的大漠戈壁上,斗风沙,战严寒,找石油,探矿山,谱写了柴达木开发史的辉煌一页。
援青人的日记中也写着:一人援青,全家援青。
2017年10月10日。“今天,老婆给我打电话,她哭了。9月底体检时,她确诊得了肺结核。而今天,儿子皮试也确认感染。……很难说清,我在青海做了什么,但很清楚,妻子和孩子付出了什么。朋友说,你失去的,永远也不会补回来。我无法反驳,但还是坚信,付出的,一定会有意义。”
在江苏援青干部、海南州教育局副局长刘海宁的日记本上,这一天的记录尤为翔实,凝聚着一个丈夫对妻子深深的歉疚。
“妈妈,我上高三时,你要是这么对我,我早上北大、清华了!”面对女儿的揶揄,王镇娲付之一笑,心头却掠过一丝苦涩。她将一千多个日夜献给了黄南的学生,将最好的脾气、最大的耐心留给了班里的后进生,却错过了对女儿的教导和陪伴。
援青第一年的春节,朱彬回到家,离家时4个月大的儿子转眼就是一岁的小人了。晚上,儿子一直盯着他不肯睡,一旁的妻子开玩笑:“准是把你当成陌生人了!”听着妻子说的话,朱彬背过身去,仰着头使劲把满眼的泪水憋了回去。他怕这一哭,就再也迈不动赶往高原的脚步。
心里牵挂的地方就是家,援青干部怀着对家人的愧疚,将汗水与希望播撒在青海高原之上,用心浇灌他们的第二个家。归期将近,有人上交了留任申请。
在这片辽阔明净的土地上,援青是一个仍在被续写着的动人故事,一批又一批的援青人给山川带来希望,也收获山川赐予的精神和力量。
就像王显东在日记中所写:我永不会走远,就在你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