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正式发布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17日正式发布。“冰墩墩”形象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题:从冰糖葫芦到宇航熊猫——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创作故事
新华社
在吉祥物评审过程中,冰糖葫芦的创意作品入围前十,这就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最初的创意
2018年10月10日,冬奥组委宣讲团来到广州美院进行宣讲。虽然那时距离征集截止日期已经很近,广州美院党委书记谢昌晶当即表示,要举全校之力做好设计的征集工作。他们第一时间组建了吉祥物设计团队,同时明确了此次将以集体创作的形式进行作品的创作和署名。
在初评和复评之后,2019年1月20日,北京冬奥组委主席办公会议指出,吉祥物设计方案的深化修改要突出冬奥元素、中国元素,造型要生动可爱、富有创意、被多数人认可。会议从10组吉祥物入选设计方案类别中,研究确定了深化修改类别。其中,冰糖葫芦方案位列其中。
1月25日,冬奥组委遴选了10名吉祥物设计方案修改专家,正式组建吉祥物设计方案修改专家组,为每一组设计团队都提供指导建议。
同一天,冬奥组委正式与广州美院设计团队联系,要求团队对自己的入围作品进行修改。
短暂开心过后,设计团队迎来的是长达7个月的漫长且颇感压力的修改过程。从最初的冰糖葫芦,到最终的“冰墩墩”,他们进行的大大小小修改不计其数,草图上万张,相关文件累计超过100G。
按照冬奥组委的要求,广州美院设计团队需要在2月13日也就是正月初九递交围绕这件作品的第一轮修改方案,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春节假期“泡汤”了。但大家没有怨言,正月初三早上八点半,全体成员准时出现在广美昌岗校区综合设计楼705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也成为接下来7个月设计团队的主阵地。
冰糖葫芦的创意正是出自广州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平云之手,他说冰糖葫芦是他儿时对北京的记忆,而且糖葫芦外表的“冰壳”也与冰雪运动“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设计团队在元宵节前一天交出了第二份修改方案。经过短暂但又漫长的10天等待,新的修改意见是保留冰壳的创意,尝试围绕其他珍稀或特色动物展开设计。广美设计团队在冰壳里做了许多尝试,有鹿、虎、兔子,考虑到冬奥会正值春节,他们还设计了元宵、饺子等等。
出于保密需要,每次递交修改方案,都需要团队成员从广州“人肉快递”到北京冬奥组委,有的成员往返北京近20次,有时为了提升效率,还要当天往返。
广美设计团队负责人、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雪笑言,这7个月来京的次数已经超过他整个前半生来京的次数,“我原本最讨厌坐飞机,但现在已经习惯了,反倒是(冬奥组委)林老师几天不叫我来,我就难受。”
曹雪说的林老师就是林存真,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的设计者,如今她已经从中央美院调到冬奥组委,担任文化活动部高级专家。
3月,修改专家组建议更加突出动物特征,进一步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并且提出了吉祥物设计方案应融、新技术、时尚文化等元素的建议,明确了卡通动物、拟人化、科技化、立体化的深化修改方向。
整个3月和4月,广美设计团队对吉祥物形象的概念表达、角色造型、动作比例、装饰纹样、五官细节、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进行反复修改。
经过无数次的摸索,他们的修改重点终于逐渐明朗——被冰壳包裹的熊猫。
吉祥物评委会主席、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效愚解释说,选择动物作为吉祥物是冬奥会一个通行的做法,但选择在各种大型活动都担当过吉祥物的熊猫,相当于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选择熊猫确实有出人意料的感觉,但细想又在情理当中。”
“你设计的熊猫要与以往不同,而且还要与冬奥会相匹配。”蒋效愚说,“虽然是个难题,但只要我们有创新,就会有独特魅力。因为熊猫是我们的国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中国本土的珍稀动物。国际上看到熊猫,就知道它代表中国,不用任何语言解释都会被认同。”
从设计内行角度来讲,选熊猫则是把双刃剑,因为用熊猫的太多了,如何做出一个易于传播、可爱、非传统的熊猫?
为此,广美设计团队专门成立一个资料组,把能收集到的熊猫资料全部收集,每天都去比对分析,无论是在冬奥组委办公室,还是广美工作间,都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熊猫图样。
由于冰壳的创意一直被保留下来,设计团队发现这种带透明冰壳的熊猫,之前没人做过。但还是感觉冰壳熊猫与冬奥会的联系不够。
“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老觉得这吉祥物少点什么东西,虽然有冰晶外壳,跟冰有直接关系,但怎么就和冬奥会密切联系在一起,怎么就说它是冬奥会吉祥物,不是别的活动的吉祥物呢?”林存真指出了当时遭遇的困境。
由于迟迟无法突破,大家甚至一度怀疑这个方案是否可行。为了吉祥物,团队成员没少熬夜,在煎熬中过日子,也没少抱怨。可一旦难得地在交完稿等待消息的“安逸”时间中,又无比期待地想熬夜,用曹雪的话说:“我们还能熬说明我们还有希望,如果不让我们熬了,也就说明我们没戏了,所以,熬熬更健康。”
果然,灵感就在这种等待和期盼中悄然而至。4月30日,广美设计团队又一次进驻冬奥组委。“那天大家一起探讨,突然有个想法说能不能把‘冰丝带’融进去?”林存真说,这一下“点醒”了大家。当象征着冰雪运动赛道的彩色光环出现在熊猫脸庞时,这个身穿冰壳的吉祥物看上去酷似航天员,一下有了未来感、科技感,又是“冰丝带”,又有冰晶外壳,而且是中国国宝,全球人都爱的动物,这样定位马上就很清晰了。
围绕冰晶外壳和流动线条带来的速度感,设计团队又把代时代的5G概念加入其中,把熊猫头部装饰的彩色光环打造成可以赋能的能量环,让“宇航熊猫”的形象更加饱满丰富。
“(加入‘冰丝带’之后)效果特别炫,跟之前完全不同,所以那是一个大突破,‘宇航熊猫’抛开了之前所有(熊猫)的内容和特色。那个时候,我们感觉天要亮了!”刘平云激动地说。
突破瓶颈之后,团队朝着比较精确的方向进行小细节修改。在熊猫的掌心,为了表达爱心、和平的理念,他们画了一个心形图案。此外,还借鉴了入围十强的小学生作品中关于雪板图形的灵感,在熊猫的背后,把连接两个胳膊的黑色图案构成了一个雪板的图形。
5月,北京冬奥组委召开主席办公会议,听取吉祥物修改方案、社会评议情况以及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意见情况汇报。会议研究确定了4组候选方案。
2019年7月初,广美团队得到进一步的指示,对之前并行的三个吉祥物造型设计做出取舍和侧重,专注冰壳熊猫的修改完善。
广美团队与冬奥组委沟通,除了进京开会,更多是在电上,但因为保密,双方在非面对面沟通时只能用“暗号”交流,比如不能提“熊猫”二字,甚至连“黑眼圈”都不能说。
随着冰壳熊猫的方案逐渐完善,起名字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冬奥组委广泛动员,借助许多“外脑”。有人可能没有看到吉祥物的样子,就告诉他们几个定位点。
“当时外国人、小孩子都帮我们起名字,还有文学
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当时吉祥物的名字并没有被要求注册。但如今国际奥委会专门提出名字也需要注册。在起名的时候,两个字的名字就放弃了,因为很难过查重关。当时就说起三个或四个字的名字。
冰壳熊猫的最初创意来自冰糖葫芦,“其实冰糖葫芦原来也叫糖墩儿,‘墩儿’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词。有一种北方冬天的特点,也特别亲切,像邻家小孩一样特别健康、活泼、可爱。”林存真说,“一有这想法以后,上查,结果没有重复的。后来又发现,南方人和外国人很难读出‘墩儿’,后来我们就改成了‘冰墩墩’。”
吉祥物正式发布前夕,在北京冬奥组委联合泵站5楼办公室,广州美术学院书记谢昌晶和设计团队正式得到冬奥组委确认,他们提交的方案被选为北京冬奥会吉祥物。
宣布的那一刻,设计团队的成员无不流下眼泪。谢昌晶说:“我们代表了南方为咱们北京冬奥会做的一个特别的贡献。南方少见冰雪,它对冰雪运动更加渴望和憧憬。我们是粤港澳大湾区独立建制的美术学校,现在取得这样的成绩,对于我们引领大湾区的美术设计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回望这段充实的岁月,曹雪不无感慨地说:“这个瞬间,就像过电影一样的,刹那间,所有不容易的感受全部涌到我的脑海里了。”
刘平云为了这个胖胖的吉祥物,2019年初以来瘦了十几斤,连原来束着个马尾辫的长头发都剃成了光头,留起了胡须。“我们之前也做过类似这样的吉祥物设计,一般来讲一周、一个月就搞定了。这个的话现在看来是满满的一个路程,不断地加压,不断地去推进、不断去修改,确实让我们整个身心受到很大的挑战。”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正式发布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17日正式发布。“雪容融”形象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题:点亮红灯笼——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创作故事
新华社
与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不同的是,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灯笼造型,一开始就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创意。这源于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姜宇帆对家乡年味儿的印象。
这位小姑娘的家位于小兴安岭深处的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每逢过年,这座小县城都会被浓浓的节日氛围包裹,街巷楼宇间,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是最常见的景象。“我最开始也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设计了麋鹿形象,但截稿前三天,(产品设计专业的)冯犇湲老师发现同学提交的作品多以麋鹿为主,于是让我临时更换方案、重新设计,最后想出了中国结和红灯笼的创意。”姜宇帆说,“这两个形象特别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也传递出喜庆的寓意。”
在评审时,中国结和红灯笼的创意入围前十,被确定继续深化修改。当知道学校有作品进入前十之后,吉林艺术学院校长郭春方十分感慨。2018年9月21日冬奥组委来校宣讲之后,他迅速组织开展设计工作,如今,努力得到了回报,很欣慰。但专家们给的意见是“仅保留原创属性,重新设计形象”。这也就意味着,除了保留“灯笼”这一角色属性外,整体形象设计都要从零开始。
出于保密需要,设计团队将位于学校校园后侧居民区中的一间吉艺专家公寓作为工作室,这间100多平方米的公寓,见证了冬残奥会吉祥物诞生的全过程。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吴轶博说,在前期修改阶段,她每周都要来冬奥组委提交修改方案。在方案“深加工”的7个多月里,她从长春往返北京多达30多次,从首都机场到首钢的“两点一线”成了她对北京的最深印象。
吉艺设计团队面临的任务除了为灯笼形象加入多样化属性,将其拟人化,赋予其生命,还要将其与奥运结合,这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和打磨。于是,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金巍特意买了个灯笼挂在工作室,让团队成员每天观察,每天琢磨。与此同时,所有团队成员把冬奥组委的宣讲录像看了一遍又一遍查询,“恶补”奥运及相关知识,感悟和寻找奥运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结合点。“这对我们是一个宝贵经验。”金巍说。
2月下旬,北京冬奥组委专家组经讨论研究决定,取消中国结的进一步修改,让团队主攻灯笼形象的完善设计。4月初,灯笼形象已基本确定,吉艺设计团队需要递交完整的文化阐释方案。
“这个阶段也是团队最迷茫和煎熬的阶段。”郭春方说,“一开始是将吉祥物的属性与鹿结合,我们尝试过加鹿角、红鼻头,但是一方面形象要做得漂亮,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文化阐释,大概有近1个月的时间,我们做了各种尝试,感觉路走不通了。”
设计团队每天都在不断尝试和自我否定之间徘徊,就在这一胶着阶段,修改专家组感受到了团队的迷茫,并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双方多次沟通和尝试之后,鹿的属性被放弃,体现“双奥之城”的天坛、鸽子、长城以及如意(冬奥会跳台滑雪场地又名“雪如意”)等元素出现在了吉祥物的形象中。
设计会有灵感闪现的刹那,但更多的是反复修改完善。“雪容融”面部的雪块勾勒出它的脸庞,为了最真实的效果,设计团队在冬天专门往墙上随意扔了许多雪块,之后再把墙上的形态具象化;而为了展现“雪容融”红红的脸庞、弯弯的嘴角,团队也做了许多微调。
6月15日,吉艺设计团队收到了冬奥组委制作模型的新任务,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团队决定自行完成模型制作。于是,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又变成了临时模型加工厂,3平方米的阳台被改装成喷漆房,团队成员开始学习新本领,分别进行建模、抽壳、3D打印、打磨、喷漆等工作,每个人都身兼多职。
接下来的7、8月,团队在冬奥组委专家组的指导下,又完成了表情包、运动形态、冬奥景观应用设计等诸多工作。“团队在修改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后期应用,尽可能多地增加应用的延展性,比如道路两旁和广告牌的展示效果,还有衍生品的效果,像台灯、手表等等,都在我们考虑范畴。”吴轶博说,“灯笼本身是可以发光的,可以带来温暖、传递力量,这和冬残奥会的理念非常契合。”
吉林艺术学院动漫学院副院长矫强被团队成员昵称为“哆啦A梦”,他虽然外表憨厚粗犷,但笔触却非常细腻,但凡有了创意,他总能迅速勾勒出草图供大家讨论。
矫强的孩子无人照看,他将女儿带到项目组度过了寒暑假。林存真回忆说:“有一次看到‘雪容融’抱着雪人的表情包设计,非常可爱,后来才知道是大矫老师(矫强)做的,这与他本人的形象形成了反差萌。而大矫老师则说,在创作这个的时候,他想的是自己的女儿。”
在给这件作品起名时,考虑到与“冰墩墩”对仗,采用了“雪”字对“冰”字,有“瑞雪兆丰年”之意,而灯笼给人以暖融融的感觉,为了体现包容和交流,采用了“容”和“融”字。
吉祥物正式发布前夕,在北京冬奥组委联合泵站5楼办公室,当郭春方率领的设计团队被告知“雪容融”被确定为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时,郭春方和团队成员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经历那么多的过程,方案跌宕起伏,对我们团队来说是一生难忘的历练。”郭春方说,“吉林人民热爱冰雪运动,期盼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中国成功举办,我们吉艺人能为此做一份贡献,感到非常光荣。”
初始创意提出者姜宇帆则说:“这次经历对我未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金巍感慨说:“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时候真的感到山穷水尽了,是领导和专家老师一次次鼓励,我们才坚持到最后。”
关于“冰墩墩”和“雪容融”,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