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是清末、民国时期对银元的民间称呼。
图:“袁大头”和“孙小头”是民国最常见的大洋
民国时期,大洋品种很多。有印着袁世凯头像的“袁大头”,印着孙中山头像的“孙大头”,印着“光绪元宝”的清末“龙洋”,印着老鹰和蛇的墨西哥“鹰洋”、印着不列颠女神的英国“站洋”、两广和四川地区铸造的“毫洋”和“厂洋”。此外,还有红军自己铸造的根据地银元。
那么,当时的大洋有多值钱?大城市和农村不一样。
比如在上海,一块大洋可以请人吃一顿西餐,逛公园可以买20张门票,看电影可以买10张入场券。
农村里大洋更值钱,民国初期的五块大洋可以买一头大水牛,一块大洋可以买一担米。
而在红军长征路上,关于大洋的故事也很有趣。
红一方面军从江西苏区出发长征时,所有物资大搬家,大批打土豪分来的银元被挑着行军。一些不打仗的知识分子干部,每人发给一块大洋或一个金戒指,甚至一块洋布、几块烟土,万一在掉队时可以用来救急保命。
图:红军铸造的川陕银元
可是,长征时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红军一直在打仗,哪里有机会花钱买东西?何况,长征都在穷山恶水之间,有钱也没地方花。
1934年10月,红军突破封锁线抵达粤北,到了国统区的南雄市乌迳镇,战士们一看街上都是饭馆和集市,高兴坏了。搞后勤的红军进了杂货店,说“老板,我买两块钱的盐。”老板给他们称了16斤。红军惊奇道:“两块大洋能买这么多盐?我们在苏区的时候一小口袋盐都买不了。”这是因为国民党对苏区的禁运太厉害,以至于红军根本不知道在国统区,大洋竟然这么值钱。
图:红军长征时饥寒交迫
1935年9月20日,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到达了民风淳朴、较为富裕的哈达铺。鉴于战士们个个身体虚弱疲惫,红军在此休整了一周,政治部给每人发了一块大洋,让大家改善伙食,提出“要吃得好”的口号。
这一下,饥肠辘辘的红军战士们终于第一次敞开来大吃了。
当时的陕北物价很便宜,据杨成武将军回忆,5块大洋能买到一头百十斤重的肥猪,1只肥羊只值2块大洋,1块大洋能买5只鸡,1毛钱能买到10个鸡蛋。
图: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里的红军吃饭雕塑
手上有了钱,红军战士们个个快活似神仙。炊事班每顿搞五个菜,至少三个荤菜。穷苦人家出身的战士们吃得心满意足,纷纷感慨“过年也吃不到这么多肉”,战士们每天吃的肚子饱鼓鼓的,见面招呼就是“今天你们吃什么”,连队间还互相搭伙,大家合在一起吃。
因为吃饭,当时也闹出一些笑话。
哈达铺当地的特产是锅盔,这是关中地区的民间面食,沉甸甸的大面饼,一斤一个。
图:陕西锅盔
一个小战士第一天,竟然一下吃了三个锅盔,吃完就不能动了。连长一看坏了,赶紧命令“一口水也不许喝,今天晚上不许睡觉,就在院子里给我走,走到什么时候消化下去了再说。”这个小战士很听话,没喝水走了一夜,不然肯定胀死。
“长征五老”之一林伯渠,手里有一块大洋,但一直没花掉。他第一件事却是买粮食给自己的马吃,因为那匹马跟着他走了两万多里地,早已饿得皮包骨头。
图:影视剧里的长征画面
林老说:“我得好好犒劳犒劳我的马。”他买了一口袋麦子,20多斤。没想到这匹马太饿了,一口气把麦子吃得精光,当天晚上就撑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