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代谢病医院)在新院址开诊。以我国内分泌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的缔造者、当代钙磷代谢之父朱宪彝教授之名作为医院的第一名称,是对他的纪念,更是对其医学教育思想、“大医精诚”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天津医科大学生命意义展厅内纪念朱宪彝
随着医院的落成,朱宪彝之名也被更多百姓熟知,也有更多人了解到,那再熟悉不过的加碘食盐与这位科学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曾是世界上患碘缺乏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彻底攻克这一自古就有的顽症,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以朱宪彝、马泰、陈祖培为代表的三代医学人历经半个多世纪,开展了从碘缺乏病的发现、致病因素分析到干预防治措施、监测等一系列完整的研究,为中国消除碘缺乏病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75岁的朱宪彝赴南方考察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情况2
为国家需要转变研究方向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时任教育部部长杨秀峰向朱宪彝介绍,他的家乡河北省迁安县不少人患有粗脖子病,还有不少傻孩子。朱宪彝一直希望能把坚持多年的钙磷代谢系统研究工作继续深入下去,但杨秀峰的话引起了朱宪彝的重视。
朱宪彝一边派人去现场调查,一边查阅国内外文献。他马上意识到这种病在我国可能普遍存在。而根据国外防治研究经验了解到,这种地方病的基本病因是环境中缺碘,适当补充碘盐即可控制流行。
1956年,朱宪彝参加制定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时,就提出要把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克汀病的防治研究列为临床内分泌研究的首位。两年后,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建立了临床内分泌研究室,并把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的防治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
1961年,朱宪彝组织数十名科技人员到承德市郊进行系统的防治研究。在病区选择固定观察点,一家一户逐人进行调查,并责成专人常驻病区,与当地卫生防疫机构配合,管理碘盐投放及疗效观察等工作。这项工作一直持续了五年之久。这一全面系统的经验为全国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克汀病提供了宝贵依据,为开展同类研究工作提供了样板。
1978年,75岁的朱宪彝赴南方考察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情况
“食盐加碘”对抗“大脖子病”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天津医学院重新组织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20余学科科技人员参加的内分泌科研队伍,继续进行攻关。研究出的一系列放免测定方法被广泛应用,赶上了世界同类研究的水平。
朱宪彝继续参与制定食盐加碘条例的起草,并于1978年,以75岁高龄,主动向卫生部请缨,考察四川、贵州、安徽等南方五省区的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克汀病流行情况,历时两个月,向卫生部提供了一份言真意切的考察报告,呼吁全国成立统一的地方病防治领导机构,动员有关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协同作战。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中央和各级领导的赞同,全国统一的防治领导机构成立。
经过连续8年的系统防治研究,这些重病区忧心如焚的“一辈儿粗、二辈儿傻、三辈儿四辈儿断根芽”问题得到解决,甲状腺肿发病率降到国家的规定标准之下,也未再出现新的克汀病患者。
1994年10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开始施行,我国真正摆脱了大面积流行“大脖子病”的恐惧。2000年,中国实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标。随着碘缺乏情况的改善,我国已3次下调食盐碘含量标准,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差异化干预、科学与精准补碘”的原则,目前,各地采取了不同的盐碘含量标准。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投入使用
永不止步的研究攻坚
上世纪80年代初,朱宪彝借鉴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克汀病防治研究的经验,又开始对另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地方病——氟中毒进行总攻。
可惜没能等到这一领域的成功突破,朱宪彝就于1984年逝世了。其他研究人员接过老校长的接力棒,沿着他指引的道路继续攻关。
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实践中,天津医学院内分泌研究团队领导制定和修订了3 项国家和卫生行业标准,包括:《食用盐含碘量》《尿中碘的砷- 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诊断》,建立了我国正常孕妇不同孕期特异的甲状腺功能正常值及我国正常学龄儿童的甲状腺功能正常值,使得两种重要目标人群的碘营养和甲状腺功能的监测有了依据。
从1951年天津医学院成立,到创立中国第一个以内分泌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业性研究机构;从获批天津市重点学科,到成为天津医科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临床医学)重点建设方向,天津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不断发展。
天津医科大学生命意义展厅内纪念朱宪彝 (1)
目前,朱宪彝创建的骨计量学实验室、骨细胞培养实验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室、维生素D测定实验室等已成为国内最活跃的实验室之一,学科研究方向已扩展为甲状腺疾病研究、糖尿病研究、代谢性骨病研究、性激素相关肿瘤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及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一批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年轻一代也迅速成长起来。
作 者 | 刘佳
通 讯 员丨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