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中心的包公园内,有合肥三大名胜古迹之一的包公祠,也叫“包孝肃公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赐给包拯的谥号,是对他身前美德的嘉奖。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合肥包公园为国家4A景区,包含了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四个景点。
清风阁景区位于包公墓对面,是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而建造的。适逢盛夏,景区内的荷花开得正旺盛,我们行走其间,怡然自得。
明月亭后,为高42米的清风阁,里面分楼层介绍了包公的事迹和安徽历史、人文等。
登上清风阁顶层,远眺合肥,风光尽收眼底,近观包河胜景一览无余。包河,因北宋清官包公及其后裔居于此而得名。
离开清风阁,我来到包河东面的浮庄。据介绍,浮庄是一组由茶楼、曲榭、亭桥等景组成的古典园林,因为远观好似一片柳叶漂浮在水上,又因岛上建筑群类似古代的村庄,故得名。
浮庄依水而建,在这里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绿树环绕的包河。
浮庄,1985年由香港船王包玉刚先生出资建造,博采苏、扬、徽派园林艺术精华,依水就势,匠心独具。
出浮庄,沿包河向西,我们就来到了“包孝肃公祠”。它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现存包公祠为李鸿章1882年捐银所修复,解放后政府又多次修缮。
包公祠面积不大,四周河水环绕,绿树参天,适合人们静静凭吊包公。
正殿中间有横匾,上书“高风岳立”,两侧有对联:“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蔼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这横匾和对联是对包拯清正廉明、铁面无私的写照。
正殿塑有包公身着官袍、头戴长翅乌纱帽的全身铜像。上悬“色正芒寒”匾额,据说为清代大臣李鸿章的哥哥李翰章所书。
大殿东边的六角亭,内有一口古井。此井为包公生前所挖,传说贪官污吏喝了井水会头痛难忍,故名"廉泉"。
祠内建有蜡像馆,再现了《铡美案》、《打龙袍》、《怒弹国丈》等故事。图片为《打龙袍》场景。
翠竹掩映下的流芳亭,此处原为包公小时候读书及玩耍之地,后人因敬其高风亮节而筑此亭。
最后,我们来到了位于清风阁景区对面的包公墓,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
神门,古意为神灵所走之门。
穿过神门,笔直的神道旁立有"望柱",尽头的享堂是包公墓园的重要建筑,专供祭祀活动之用。享堂中央的神龛中安放着包公的神位。
享堂后是包公的墓冢,墓前石碑刻有“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12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