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5年,我区在农村深化改革进程中,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在全区探索推广由村集体领办的村级土地耕作服务社发展新路子。沙河村乘着改革的东风,也“赶时髦“办起了沙河村兴祥土地耕作服务专业合作社,由村干部领头,吸引种田大户加入,以入股形式进行运作。
别看现在的合作社一切都步入正轨,回忆当初,施理刚直言曾经也走过不少的弯路。2017年,合作社从老百姓手头集中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借助区淮农金发放的70万元优惠贷款作为运营资金,正式开始营业。都说万事开头难,合作社运营伊始确实发展的不太顺利。缺乏经验的合作社继续按照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种植一麦一稻,当年的营业额显示仅为42万余元。籽种、肥料、人工不算,光是土地租金就超出了这个数字3万还多。“不仅没有盈利,还完了贷款,算下来还亏了20多万”。
想要扭亏为盈,转变种植模式迫在眉睫。2018年8月,通过入股大户老范的牵线,在敲定了与浙江一家腌渍厂的合作后,合作社开始种植芥菜、榨菜、酸菜、豇豆等腌菜作物。老范介绍说,这些腌菜作物生长周期短、效益好,“就这一亩地,一年净收入就有上万元,比起以前真是高出不少。”尝到了种植腌菜的甜头,当年头茬菜一出售,合作社又和另一家本地的腌渍厂签订了收购合同。
如今的合作社不仅轮流种植腌菜,还套种小麦水稻,互不耽误,一块土地几样收获,一年四季均有产出。“现在豆角收了,8月底开始种酸菜,11月底芥菜上市以后,来年4月又开始栽水稻了,收益当然番了好几翻。” 老范高兴地说,种过菜的土地因为有很多烂菜叶还田作为天然肥料,小麦水稻较之以前长势更好。
而在去年以前,老范还整天为了合作社的发展发愁。入股之后,从城里工厂到农村田头的老范在忙碌了一年多之后不仅未得到分红,还贴了不少本进去。自打合作社步入正轨以后,他自己见着回头钱了,大学毕业的儿子小范也从外地回来,在家乡办起了家庭农场,并于去年年底顺利通过考试当上了沙河村的“振兴专干”。从未干过农活的26岁小伙子从驾驶农机学起,不到两年已经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一个“土专家”了。在田里晒的黝黑的小伙谈起这份职业笑言:“广阔的农村大有可为!”
合作社不仅富了村集体,让大户分了红,更让当地的农民鼓了腰包。正在田里摘豆角的周翠兰已经在这干了好几天的活了,每天下午五点准时拿工资,这几天她已经苦了好几百了。“活不重,离家近,还不耽误家里事,工资拿得也不低呢”。而71岁的张建仁更是当起了合作社田间管理的小队长,自家的地全部给社里承包了,老伴儿也在社里打工,老两口一年净入2万多。“这比从前在家种地划算多了。”合作社为当地提供季节性用近300人。值得一提的是,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也陆续在自家地里种上了芥菜、榨菜等,销路不愁,全由合作社收购,收益可观。目前,已经有十几户农民加入了种植行列。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做起了中间商,返租了100多亩土地给浙江一大户种植草莓,从土地租金中赚取了4万余元差价全部填充到村集体。施理刚说,从前的沙河村村集体只有出租鱼塘的1000块钱收入,可谓囊中羞涩,在办起了红红火火的合作社之后已经成功突破了10万元。
更让大家高兴的是,在镇政府争取下,在上级扶贫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拟投入200余万元的1000平米标准化厂房、200平米保鲜库项目已经入库即将进入建设阶段。建成以后,将以合作社500亩基地为平台,向全村及周边农户辐射,种植反季节蔬菜,并进行蔬菜产品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施理刚充满信心地说,合作社今年初注册的“兴滩湖”商标也已获批,下一步沙河村将打造打响自己的品牌,让现代农业助力沙河村走上稳稳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