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严克美,是家乡的第一个大学生,她从小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不过大学毕业后她却毅然回到大巴山深处,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发展产业……工作之初,如何开局?她常常急得睡不着觉,半夜起床开灯发呆;办公途中骑摩托不慎摔倒,她也曾疼痛难忍,潸然泪下......
作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严克美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2017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
光环之下的她,也和你我一样,原本只是一个平凡人。就像她对重庆青年报
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我来自水的源头,云的故乡,植物的王国,动物的天堂。”严克美常常这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当阳乡是距离重庆巫山县城最远的一个乡,红槽村是当阳乡最远的贫困村——距离巫山县城147公里。严克美生在红槽村,在红槽村,她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也是第一个回村当起村支书的年轻人。
“小时候日子过得很苦,喝的是旱井水,种的地就够自家吃的。”和城里80后孩子看《葫芦娃》、玩跳棋、吃巧克力不一样,严克美童年的生活条件并不好。母亲是文盲,父亲文化程度也不高,家里还有个妹妹。为了给姐妹俩攒学费,父母常常天不亮就背柴到隔壁乡镇去卖。一背篼柴,走一整天山路,换来几块钱。
初二那年,因为家庭贫困,严克美主动向父母提出,自己不读了,把钱留给妹妹继续念书。“她每天帮我们做饭,种田,还要喂七八头猪。”父亲严世文哪里舍得女儿放弃学业,在严克美辍学半年之后,有一天,严世文从衣柜里拿出了几百块钱,说:“女子,你去继续读书,我和你妈妈借钱都会让你读下去!”
背篼里背着地里挖的洋芋,手里攥着妈妈亲手做的辣椒酱和爸爸给的皱巴巴的钱,严克美再次踏上了求学之路。没有钱坐车,只能靠双腿,从红槽村走路去学校所在的官阳,往往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但这条上学路,严克美还是走得“风雨无阻,不言放弃。”于是,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女大学生,严克美靠国家助学贷款和乡邻亲戚借钱完成了学业。
作为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对于贫穷,严克美有着深刻的感受。自己的家乡红槽村,那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资源短缺,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从小看着父辈们饱受肩挑背磨之苦却仍然入不敷出,严克美心里悄悄埋下了这样一个信念:长大了一定要走出这个小山村,学习更多的知识来帮助自己的家乡摆脱贫困。
红槽村的“摩托侠”
2008年毕业后,严克美不安于舒适现状,当她了解到红槽村党支部书记准备离任时,毅然辞去在上海的工作,向当阳乡党委汇报回村带领群众发展的想法,毛遂自荐进入村班子工作。两个月试用期后,严克美的优秀表现得到了村民的认可,2009年1月,她正式担任红槽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四年多。
工作之初,如何开局?严克美急得睡不着觉,半夜起床开灯发呆。彻夜难眠之后,她决定实地走访村民,为了节约时间,严克美找父亲借了6000多元钱,买回一辆150型男士摩托车,摇摇晃晃地骑着上路了。不久,由于道路艰辛,她骑着摩托车径直冲下悬崖。万幸的是,人和车都被树拦下,倔强的她抹了抹眼泪,出院之后,又上路了。娇小的个子,穿着风衣骑上男士摩托,这位80后“女骑手”在崇山峻岭中骑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在严克美回村当村支书以前,红槽村通往当阳乡的路都是村民用锄头挖出来的,只有两米多宽,不要说通汽车,下个雨就泥泞不堪。“要想富,先修路。”严克美跑上跑下,“厚着脸皮”要来了修路物资,两年后,一条宽5米、11公里长的村级公路通了。
严克美是喝旱井水长大的,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成为让她心焦的事。2011年,严克美当选全国劳模,她鼓起勇气给政府写了一封信,反映了红槽村饮水难的问题。没多久,她收到了回信,和这封回信一起的,还有政府为红槽村铺设4万而送来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如今,红槽村家家户户都喝起了自来水,户户通了水泥路。
路修好了,水也通了,严克美开始带领村民们发展经济。当时,村民观念落后,一直靠种植祖辈传下来的“三大坨”即洋芋坨、苞谷坨、红苕坨为生。严克美带领大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确定了烤烟、生猪山羊养殖、中药材种植等骨干产业,成功进行了产业的转型与发展。
“红槽村地域面积11平方公里,有260多户,890人。”严克美闭上眼睛都能准确说出红槽村哪家有哪些人,是什么情况。从2008年到2013年,在担任红槽村村支书的五年时间里,她骑着摩托车走访,共行驶28800公里,这个数字足以绕地球半圈。如今,在她腿上,还清晰可见当年骑车出车祸时留下的伤疤。
玉灵村的“美娃子”
2013年,严克美参加了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的考试,通过后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但她仍然牵挂着村民如何脱贫致富,两次主动请缨担任当阳乡平定村驻村干部、玉灵村“第一书记”。
在玉灵村村委会对面一个屋顶上,有两个白色大字——幸福。用石灰写的,很远就能看见。严克美说,幸福不是写在屋顶上的两个字,而是我们的目标,是村民最大的追求,“作为玉灵村第一书记,我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村民把幸福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
严克美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谁家最穷,她就经常上谁家门;谁家遇到困难,她都及时伸出援手。
贫困户何文林视力三级残疾,其子患有脑瘫,严克美多方联系特教学校,帮助解决小孩上学问题,并争取指标为其改造装修房屋,开办农家乐。
村民许道敏、陈继莲身患肿瘤,花销了大笔医疗费用,却因对医保政策不太了解未及时报销,她便亲自到县城跑手续。
“‘美娃子’给我建了新房子,过年过节还来看我,像亲女儿一样亲。”“‘美娃子’总是有很多办法,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村民们说,村里有了大变化,回村的路宽了、厨房里有了自来水、乡亲们有了新房子,这都多亏了“美娃子”。
多年的农村工作,让严克美深刻地感受到,困境儿童、孤寡老人这些特殊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迫切。在一次走访中,严克美遇见了5岁小男孩丁龙。半年的时间里,丁龙的爸爸和爷爷奶奶这些最亲的人相继离世,妈妈也抛弃了他,他只能寄住在堂伯家。于是严克美和丈夫商量,决定认丁龙做干儿子。起初丁龙怯生生地不愿意开口说话,后来慢慢接纳了她,逐渐活泼开朗起来。
对村民来说,严克美是一声暖心的“美娃子”;对丁龙来说,严克美是值得依靠的“妈妈”;而对王启翠来说,严克美既是她的铠甲,也是她的软肋。
王启翠是严克美的妈妈,年近六旬的她,一手带大两个女儿,如今又开始带外孙女。女儿上班后,她和老伴严世文同时照顾着李妍、李晓蓓。
“妈妈身体不好,每天还帮我们带娃儿、洗衣服、做饭。吃饭也是自己先不吃,让两个娃儿吃了来。”严克美说,她心大,很少愧疚,但对父母,她是真心觉得欠得太多。
“也许人最难的就是不能两全。”严克美对女儿也是心有愧疚,她总想着法子弥补,最喜欢夸女儿。
“美姐”和一群青年人
扎根大山深处的严克美,就像一只领头雁,不仅让更多山里人长出飞出大山的翅膀,更吸引着新一代青年扎根山村。
严克美原来有个愿望,就是回到红槽村改变其落后面貌,为此,她甚至把工商大学毕业的妹妹也拉回村里,当起了乡村教师。妹妹当时已在重庆主城工作,拿着8000月薪,但架不住这个姐姐的劝说,回来当乡村教师,月薪仅2000元。不过,妹妹并没有怨言,因为看到农村孩子因她而学到知识,成就感不言而喻。
当阳乡还有一群90后大学生,他们冲着“美姐”来到了当阳。有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的肖自强,有重庆师范大学毕业的蹇有琼,有从大连财经大学毕业的王燚寒,还有作为本土人才留在当阳乡的刘琼……
2017年从大连财经大学毕业的王燚寒,是巫山县城人,当年9月考上公务员的她,来到了当阳乡财政所,成为一名报账员。
2018年2月22日,快下班了,王燚寒来到严克美办公室,沙哑着嗓子说:“美姐,我扁桃体发炎,要回县城输液,想搭车子出去。”了解了王燚寒的情况后,严克美找到了开车的宋师傅。当晚10点过,王燚寒回到了县城。
平时在生活中,严克美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这些年轻人,这些小温暖也让扎根乡村的年轻人多了一份决心。
2018年8月,严克美离开当阳乡到巫山县团委挂职副书记,分管乡镇团建、青少年权益保护。虽然到新岗位已经快一年时间了,但作为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严克美有一半的时间在外面宣讲。在宣讲的同时,她还主动了解当地的团建工作。“去一个地方就是一次学习机会,虽然不能把好的经验照搬,但我会结合我们巫山的实际推广经验。”
严克美最后告诉重庆青年报
文/重庆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