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孟氏
亚圣殿
鄂城孟氏由来已久。稽考孟氏,自三国东吴时期,孟子第十九世后裔孟宗始,自江夏郡鄳县(今河南罗山县)迁居江夏县县城(今武汉市武昌区),遂定籍于斯,故称鄂城孟氏。孟宗逝世后,葬武昌阳辛县车桥(今湖北阳新县富水镇阳辛村),今阳辛地孟家宅、孟家基、孟衍畈、孟衍塞、孟家尖老宅遗址犹存。东晋时期,孟宗第四代孙孟嘉生三子:长子怀玉返山东邹县原籍奉祀祖墓;次子龙符留守奉祀孟宗墓,故庐墓而定籍鄂城;三子系祖外迁江南吴西。孟氏自此称之为"南族、北族",此乃第一次南北族之分。孟宗后裔自此,从鄂城分支外出,其后裔散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故鄂城乃全国孟子后裔第二故里。鄂城孟氏历代以来,以读书世其家,大多为历朝官吏,乃世胄之族。南族本支,即龙符公后裔,北宋时的孟元,先后在河北洺州、陕西延安、山西曲沃、湖北枣阳、湖南岳阳居住。南宋时期,孟宗德、孟宗政、孟宗质兄弟三人始由山西降州、曲沃再次分支。宗德留守山西曲沃定居守籍;孟宗政随军居湖北枣阳;孟宗质守阳辛老宅。此为第二次南北分支。厥后,孟宗政十子,因守军事关隘,自枣阳随军,聚集湖南洞庭湖君山岛,后以守军事边隘,散居于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宋末元初,孟宗政第四子孟珙的第八孙汉公,因祖籍在鄂城,遵祖宗遗命,自湖南岳阳返回原籍鄂城,遂再次守墓定籍,此乃鄂城孟氏世守祖墓而定籍之渊源概述。
南宋政权退出历史后的元初,孟之经授命于第八子汉公,回鄂城守孟宗、孟宗政、孟嘉、孟珙祖墓,不愿接受蒙古人的奉禄,隐而不仕。因坟墓都在鄂城西域,便隐居于金牛孟家畹。明代朱元璋复辟,恢复孟家地位,汉公第三代孙谷铭公,遂占籍于武昌(今鄂州)城,时有"武昌城孟半城"之称。城外的雨坛山、寒溪塘、西山都是孟家坟山田地。孟谷铭占籍武昌后,诗书传家,开创基业,购置田地,家业逐渐兴旺。其娶妻室有二即雷氏、邹氏,生有五子:长仕忠、次仕良,为雷氏出,三仕恭、四仕俭为邹氏出,五仕逊,为雷氏出。自此,被称之为鄂城孟氏五大房。厥后,兄弟不相和谐,闹矛盾,仕俭公另开辟基业,购置山场田地,建设屋宇,独立生活。彼其时,一居于城南;一居于城东,居南者称南孟,居东者称东孟,历史上俗称"南孟"、"东孟"。南孟者为雷氏所生,东孟者为邹氏所生。自此后,虽说是同城所居,二者俱无往来,不相闻问,项背相望而不相让,并各建各的宗祠,各修各的宗谱,各取各的字派。历史几百年,一脉相承,骨肉同连,如此僵局,二者后裔深感愧疚,直至清代同治修家谱时,孟传纶号召,东南两孟合二而一,自此两分后裔从而团结一致。两孟的祠堂:一建于城南;一建于城东。两个祠堂均被没收,毁于文革时期。城南孟氏祠遗址即今鄂州市房产局宿舍;城东孟氏祠遗址即今鄂州市安全局办公楼。公元一九九一年续修《鄂城孟氏宗谱》清理祖祠遗物时,清理出东分祖祠的"孟氏祠"碑石一方,现收藏于塔桥黄良子孟氏支祠,其余一无所获。
明代政权退出历史后的清初,时鄂城孟氏人丁繁衍总数为三百馀人,为勉遭满人迫害,孟氏祖宗为保种起见,自始遂自城内保留部份人丁留城,其余外迁至乡村隐居。其时,有迁居东沟镇大垅前后湖的孟家大垅;有迁蒲团乡大庙村的孟黄;有迁公友乡南阳村的上孟下孟;有迁茅圻刘伯岩;有迁梁子;有迁沼山镇王家铺;有迁杨叶镇南家塆;有迁燕矶镇石头桥、磨山;有迁杨叶镇古塘;有迁沙窝乡烽火屋;有迁新庙镇将军村孟家岭、严家塆;有迁石山小桥下肖、黄家炸铺;有迁朱家垴瓦屋塆;有迁泽林镇塔桥黄良子。本市外,有迁湖南湘潭易家湾镇;有迁宜昌当阳双莲寺;有迁浠水绿杨乡百丈冲、下巴河滨江村;有迁黄州长圻辽;有迁新州双柳镇、李集;有迁英山孔坊乡文冲村;有迁四川盐源县干海乡鱼脊村、河南淅川县仓房镇、四川蓬溪县明月镇。此后,踞各地耕作落籍至今。截止目前,鄂城孟氏五大房繁衍生息人丁总数有五千馀丁。
历代以来,鄂城孟氏不忘祖宗遗训,读书为第一要务。自明代占籍鄂城以来,先后在朝为官者有:孟仕逊、孟思贤、孟光第、孟侊、孟习孔、孟心孔、孟廷柯、孟人吉、孟登、孟易吉、孟鼎第、孟道弘、孟道翼、孟世魁、孟传纶、孟继旦、孟丹溪、孟阳明、孟昭茂、孟宪浩、孟宪群、孟庆偿、孟庆金、孟庆忠、孟令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