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欢迎来到这家展出记忆,见证时光,寄语将来的老博物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国庆黄金周7天时间
走进湖南图书馆三楼南头的图书馆传统用品陈列室,一排排年代不同、上面整齐陈列了一个个小抽屉的柜子,吸引着每一个参观者的目光。 “这不是中药房里装中草药的柜子吗?”一位好奇的年轻读者脱口而出。 “这个叫卡片目录柜。”湖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笑着纠正。 这位带领 借书需要介绍信的年代 读书是件时髦的事 曾经,每个图书馆里都会有检索室,检索室里最醒目的东西就是这一排排的卡片目录柜。读者来图书馆借阅书籍资料,必须要通过翻找卡片目录柜里的卡片,才能得到馆藏书籍资料的“身份信息”。 回到当时,读者在检索室里,通过书籍资料的分类标识,找到目录卡片柜上对应的小抽屉,再在小抽屉里的众多卡片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资料的检索号告诉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再根据这个检索号去书库中相对应的书架上查找,最终,将找到的书籍资料交到读者手中。 这就是当年完整的图书馆借阅流程。卡片目录柜里的每一张卡片上,都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手写或者手工印制的书籍资料检索信息。 “那时候是闭架借书,不像现在,读者可以进入书架区,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说起当年的借阅流程,从17岁起就进入湖南图书馆工作的邓签告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迸发的年代。人们刚刚从对文化的压制中解脱出来,处于一种饥渴阅读的状态之中,尊重知识、尊崇文化的社会风气,催生了文学热、哲学热。 1980年进入湖南图书馆工作的姜进说,当时人们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世界名著、伤痕文学作品是当年的流行读物,湖南图书馆捕捉到这种读者需求,加紧上架了大量世界名著,前来借阅的人,从借阅大厅里一直排到了大街上。 1984年,湖南图书馆搬迁至现在所在地——长沙市韶山北路167号。新建的馆舍气派非凡,是当年长沙城里有名的地标性建筑。新馆对外开放当天,大楼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就连围墙上都爬满了人。一夜之间,湖南图书馆成了省内乃至全国的明星馆,爱读书的人纷至沓来。 用心书写生命痕迹 目录卡片记载省图历史 1979年,邓签进入湖南图书馆工作,本来就爱读书的她很快就适应了图书馆的工作。 邓签起初被分配到外文期刊部,负责各类外文、港台期刊分编,还有读者外借业务、整理历史资料等工作。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里,她历经了不同岗位,其中,在图书编目岗的工作经历,是她最为自豪的人生片段。 “能写卡片目录的人,都是字写得好的,做这项工作是一件让人自信的事情!”回忆起这段经历,邓签笑得很灿烂,她介绍,现在看到的卡片目录柜里留存下来的大量手写卡片目录,都是一代又一代湖南图书馆人亲手书写下的,图书馆的历史就记载在这一张张虽然泛黄却字迹清晰的卡片上。 图书编目工作要求分编人员,根据专业的图书分类方法把书名、 “当时我们的办公室,就在一个大开间里,刻钢板、写字、制作目录……每天都要重复这些工作。”邓签向 那时,参与这个工作的人都是优选出来的,工作时,每个人都非常认真,因为要保证所写下的字迹工整、清晰,这样才能方便读者通过卡片查找到他们想要的书籍资料。 有段时间,湖南图书馆开办读者书屋,每周都要去长沙市的定王台书市进购新书。那时候,没有物流服务,没有公派车,邓签就和她的同事们踩着自己的自行车,把书扛回来、运回来。一般当天把书采购回来后,进行完最简单的分编工作,就可以上架,以保证读者可以及时读到市场上最新的图书。 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图书馆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把生命痕迹镌刻在了图书馆的历史长卷中。 在时代变化中坚守内心纯粹 守护图书馆这方净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原来图书馆内的重要物件——卡片目录柜,渐渐消失在读者的视野里,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编目搜索系统。 在如今湖南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室里, 对此,湖南图书馆馆长贺美华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湖南图书馆启动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不断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升级。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引进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ILAS);1994年,采编工作实现计算机化,综合外借处率先采用计算机管理,并逐步推广到各窗口;1997年,开始建立湖南图书站,并提供馆藏书目查询;2004年,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湖南省级分中心;2014年,开通官方微信 采访中, 曾有人在多年后再次来到湖南图书馆,问起邓签:“你们还是这个样子啊,难道没有危机感吗?” “我知道他所说的危机感,就是说我们的收入不高。”邓签笑言,对比其他行业,在图书馆工作,工资确实不高,尽管如此,她仍然热爱这里、热爱在这里工作。 在图书馆工作的岁月,让人不疾不徐地前行,也让人在面对人生得失时,多了一份沉静和从容。不浮躁、不盲目攀比,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常年浸润于图书馆这方天地里自然而然形成的,也是以“为他人作嫁衣裳”为天职的图书馆人所需要的。 湖南图书馆人希望,图书馆这方净土,一直会是人们喜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