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如今已经120周年了。从事甲骨文研究的专家学者众多,而甲骨文却似乎一直都蒙着神秘的面纱,对很多普通人来说,甲骨文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但在山东省滕州市龙泉街道塔寺社区,有一位名叫王泽友的退休工人,却对甲骨文很着迷,并成了他一生割舍不下的爱好。
阳光的笑容,优雅的谈吐,王泽友给人的第一印象颇有正能量。这种气质的积淀与其说是后天的培养,还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王泽友喜欢上古文字已经有30多年了,从石鼓文、到西周金文,直到13年他通过恩师安廷山先生接触到了甲骨文,这种拥有严密系统的文字,让王泽友一下子就迷了进去。“在我看来,甲骨文就像是汉字的婴幼儿时期,经历了这么多年,现在处于青少年时期,走向成熟。”通过研究甲骨文与现代汉字之间的演变过程,王泽友把国内所有研究甲骨文的书籍与字典几乎都翻了个遍。
浏览、研究了众多甲骨文专业资料之后,王泽友发现,“这些对于甲骨文的研究都如此专业,怎么才能让更多的普通人,甚至是孩子们能够看懂、学会呢?”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王泽友心中产生了:他想要编撰出版一册甲骨文普及丛书,要将唐诗用甲骨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让甲骨文走出“象牙塔”,进入寻常百姓家。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王泽友再也不仅仅是因为爱好而研究甲骨文了,他的身上,开始有了沉重的使命感,并日以继夜地着手于《王泽友大篆(甲骨文)书诗法帖》的编撰工作,将三百余首唐诗用甲骨文与篆字书写并配以现代汉字以及图画加以注释。“从最初稿到成书,修改了不下100次。有时太投入,甚至会跪在地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导致膝盖酸软都不自知。”
“现在的人往往急功近利,但书法能够让我忘记一切,全身心投入。”王泽友希望甲骨文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字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来,让甲骨文这一传统文字可以得到更好地传承。如今,创作之余,王泽友通过参加各种活动,致力于甲骨文的宣传推广,以务实、感恩、奉献的心态去对待甲骨文书画艺术,弘扬这份光辉灿烂的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