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80、90后,辣条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每当放学,三五成群涌向校门口旁的小卖铺,买上一包5毛钱的辣条边走边吃。
时隔10余年,辣条还是那款辣条,而卫龙已经不是当初的卫龙。
2019的卫龙,年销100亿包,营收超20亿,卫龙到底如何玩转营销,让5毛钱一包的辣条摇身一变零红?今天麦麦跟大家聊一聊。
草根发明,杂牌崛起
1999年,卫龙创始人刘卫平跟风去河南开小作坊制作辣条。只有高中学历的他,野心勃勃,不满足小小的作坊,三年后,扩大成食品加工厂,2003年正式注册了“卫龙”的商标。
当时的辣条市场遍地开花,辣条本身属于中低档食品,产品同质化程度高,顾客忠诚度低,刘卫平不甘泯于众,企图打造自己的辣条品牌,与其他辣条品牌形成差异化。
2005年,一家面筋厂被查出非法添加霉克星,辣条被打上“垃圾食品”标签。在刘卫平看来,这次食品风波是建立品牌的好机会。他决心改革,引入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提质提价,把一个全新的辣条形象展示给消费者。
重塑品牌,实现产品差异化
2010-2014年间,卫龙请了国内一线明星赵薇、杨幂等明星代言,迅速在国内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
同时,为迎合年轻人群,卫龙包装以铝箔、铝膜包装取代以往透明简装,让辣条产品一改廉价食品的形象。
2014年,卫龙再次修建了新厂房,并特意邀请摄影团队进入车间拍摄直播,整齐干净的环境让摄影师大为吃惊。
车间图片发布在微博瞬友围观,大大消除辣条是“三无产品”的误解。
2016年9月,苹果7正式上市。为什么会提到苹果呢?
卫龙在苹果7上市阶段高度模仿的苹果的页面设计,借着苹果的热度,让众多消费者发现卫龙的包装原来已经如此高档,硬是让卫龙从传统廉价食品中跳脱出来,成为可以细看、细品的美食。
卫龙的辣条品牌形象一步步的改变,与其他辣条品牌逐渐拉开距离,实现了产品差异化,在国内休闲零食界异军突起。
节点营销,成为线上营销“泥石流”
2016年6月卫龙自导自演一出天猫店被“黑”大戏。
当天卫龙旗舰店店铺首页满屏黑底红字“凭什么不给我发货”和暴漫表情包。
官方给出的解释是,顾客的收货地址有问题,无法发货,导致店铺被顾客黑。
众多吃瓜群众在微博上炸开了锅,当天#卫龙辣条被黑#话题关注度一度超过了#高考#。
好奇心的驱使下友都纷纷前往天猫店铺围观,当天店铺访问量高达68w人次,进店流量是365.9万曝光接近6000万。
其实,这只是卫龙为6.18造势的“自黑式”营销事件。无独有偶,2017年双11前夕,卫龙使用了购物台叫卖视频宣传方式,堪称双11宣传广告中的泥石流。
这种电视台购物方式唤醒了80、90后人群童年时电视购物的回忆,更与平台其他宣传手法截然不同,为卫龙赚够了眼球。
卫龙的营销创意来势汹汹且接地气,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卫龙做不到,让众多消费者大呼过瘾,有趣的品牌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聆听消费者心声,反哺产品线
2018年,临近端午,微博大v“全是吃货”在线@卫龙,提出想吃辣条粽子的心愿友纷纷支持并呼应。
次日,卫龙官方回应“一周后见”。一周后,卫龙发布的辣条粽子的消息,产品当天抢购一空。
卫龙借大V发声,让消费者觉得品牌聆听了消费者的心声,拉近品牌与消费者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拓展品牌品类。
卫龙深谙品牌靠一个单品是难以在市场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想要在信息繁杂,选择多样的市场环境中占据消费者心智,除了创意,产品多元化也是实现品牌流量,客单转化的重要因素。
跨界营销,赋予品牌新活力
2019年9月开学,卫龙联合晨光,稳稳抓住开学补作业热点,顺势推出一系列的“补作业套餐”海报,把学生心理表述的淋漓尽致;
卫龙天猫店同步上线校园玛丽苏页面,清奇的画风让消费者眼前一亮,同时唤醒消费者的校园记忆,以及建立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契机;
除了天猫,双方官微以各自产品为赌注,粉丝加入互动,有梗的同时刺激了粉丝的转发,赚足流量与关注。
卫龙联合晨光的一系列操作,让人不得不佩服卫龙对消费者群体的仔细研究,洞察消费者心理,引发群体共鸣,不仅让品牌凸显其创新且有趣的形象,同时带动了产品营销。
总结
卫红”道路上越走越远,让品牌不仅仅成为”辣条”代名词,更多是成为当代人回忆的载体。
回顾卫龙这四年的营销手段,都有一个共同点:借势。懂得踩住节点,借势营销,让营销效果实现1+1>2。营销,是唤醒消费者的一个“点”,而企业该怎么用好这个营销点,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去探索、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