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防炮是是一种直接瞄准对坦克和装甲目标进行攻击的,晚期配有激光测距机和红外瞄准镜,可发射破甲弹或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用于对付2000米以内的装甲目标的反坦克炮。
(履带式、全装甲)
(半履带半轮式,半装甲)
(轮式、全装甲)
(履带式,半装甲)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种车炮结合,能够自行机动和发射的反坦克炮。可分为履带式、半履带式、轮式和轮履合一式等;按防护程序,又可分为全装甲式和半装甲式自行反坦克炮。
(su100自行反坦克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坦克装甲的厚度仅为6~25毫米,用步兵炮或野炮射击可毁伤坦克。战后,随着坦克的发展,专用反坦克炮应运而生。
(德国著名88高射、反坦克炮)20世纪20年代,瑞士制成高平两用的20毫米自动炮,用于反坦克,射速达300发/分,在1000米距离上穿甲厚度为15毫米。
(德国37反坦克炮,国民党曾大量进口)1934年,法国装备了37毫米反坦克炮,硬芯穿甲弹射击距离500米时穿甲厚度为48毫米,超速穿甲弹的穿甲厚度为51毫米(当时坦克的装甲厚度已达45毫米)。
(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型坦克装甲厚度为100毫米,重型坦克则为152毫米。穿甲厚度达到70~150毫米。在战争中后期苏联的新式坦克在火力、防护能力等方面超过了德国坦克,而德国一时难以研制和生产出在性能与数量上与苏军相抗衡的坦克,于是将一些大口径反坦克炮安装在坦克底盘上,变牵引式反坦克炮为自行反坦克炮,并加以较厚的防护装甲,它当时被称为 “强击炮”,可以打击坦克等装甲目标,也可以象坦克一样以直射火力打击步兵、掩蔽部等地面目标。
(破甲弹)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反坦克导弹的走俏。反坦克炮的发展势头日趋缓和,在西方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原有装备逐渐被淘汰。
(俄式反坦克导弹)20世纪进入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用反坦克导弹取代了反坦克炮,但依然有一些国家使用自行反坦克炮。由于安装在装甲车辆底盘上的自行反坦克炮的成本只有坦克的1/3左右。其机动性又远胜过其他反坦克兵器,所以它又有东山再起之势。自行反坦克炮外形与坦克很相似,但不象坦克那样注重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持的能力,而强调反坦克能力,因而在某些国家里它又被称作 “歼击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