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年,吴国太傅诸葛恪进攻曹魏合肥,曹魏的扬州都督、镇东将军诸葛诞负责抵抗。
这叔侄俩的战争,在司马师的眼中看来,诸葛诞未尽全力,于是镇南将军和镇东将军来了个换位,毋丘俭接过了诸葛诞的指挥权。毋丘俭和司马孚很快解决了合肥危机。
01.两个失意人
毋丘俭在这次战役结束后,并没有得到司马师的相应封赏。
文钦,是曹家的老乡安徽亳州人,作战勇猛是一勇之夫,他有个缺点就是喜欢虚报俘虏,好大喜功。在司马家掌权之前,在曹爽面前,文钦是个香饽饽。当时在庐陵当太守时就横征暴敛,被召入朝中后,反而加官进爵。高平陵之变后,曹爽一死就没有人护着他了,之后他再次虚报战功,被司马师驳回了。俗话说:从俭入奢移,从奢入俭难。这种心理落差对于文钦来说,他很难接受。
同样失意的还有扬州刺史文钦,两个失意人在一起逐渐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
02.以扫把星为吉兆起兵
255年,一颗扫把星划过天际,毋丘俭和文钦兴奋不已,以为是上天给出的吉兆。毋丘俭以郭太后的名义草拟了一份诏书,列举了司马师十一条大罪,传檄各郡。
这时司马师的眼上长了个瘤子,这两个人来了个“趁你病,要你命!”
大多数人都规劝司马师不要亲征,但是钟会、傅嘏等人还是希望司马师亲征的。傅嘏的理由是:淮楚的士兵勇猛,毋丘俭士气正盛,周围有部分郡县还在观望中。如果其他不够分量的人领兵,如果失败这些郡县可能转投毋丘俭一边,另外还有吴国在虎视眈眈,万一有事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傅嘏的意见被司马师采纳,他决定抱病亲征。出征前,司马师向郑袤询问这次作战的战略,郑袤说,淮南军虽然勇猛,但人心不稳,如果采取守势挫其锐气,取胜应该容易。
郑袤的战法其实与曹刿的办法差不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司马师交代了一番司马昭后,统兵十万,向淮南进发。
03.司马师抱病亲征
在毋丘俭和王基争夺南顿的时候,吴国袭击了毋丘俭的老巢寿春。按照司马师的部署,诸葛诞的豫州兵营救寿春,胡遵的青州兵驻扎在谯郡、睢阳之间切断毋丘俭的后路。司马师率中军守汝阳。
毋丘俭起兵前派人联系邓艾,没想到邓艾斩了来使,兵贵神速地赶到乐嘉。毋丘俭将攻打邓艾的任务交给了文钦,当文钦赶到乐嘉时,司马师的中军已经从汝阳转到了乐嘉。文钦的行动,充分证明了南希仁教给郭靖的那四个字是非常正确的,打不过,逃!
毋丘俭手下的淮南将士也无心恋战,最终被部下所弑。
文钦走投无路,就近逃往吴国,吴国欣然接纳了他,并给了一大堆头衔。镇北大将军,怎么听怎么像是炮灰,冲在第一线。幽州牧,隔着十万八千里,大大的一张空头支票。谯侯也是象征性的一个封号。
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谯侯。
司马师也在回师途中,因眼疾发作英年早逝。
04.无眠心语:
在无眠看来,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毋丘俭以郭太后的名义矫诏,这本来就是个谎言。是谎言总会有被戳穿的时候,他的叛乱和王凌的淮南一叛是有本质差别的。
王凌的一叛还有一个曹彪作为幌子,毋丘俭起兵的原因是出于个人目的,在他好朋友夏侯玄和李丰被诛后,他难免有兔死狐悲的感觉,再加上打完胜仗,没有得到封赏心生不满。
毋丘俭的诏书檄文没有起到号召作用,淮南军的家属们都在北方,将士们不会为了毋丘俭和文钦的个人利益去卖命。他和文钦就成了孤军奋战,他们以一个点打一个面,失败是注定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
▲本文为大鱼号:多多法务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