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扈军涛
在安阳西北部有三处村落有较多扈姓人口聚集居住,分别是扈家坟村,郭王度村和彰武村(解放后因修彰武水库部分扈姓迁往西高平村、北流寺-西盖村一带、置度村及安阳市区等地)。众所周知,扈姓虽为古老姓氏但毕竟为小姓,总人口较少,此三处村落呈“品”字型分布,相互之间最远的直线距离也只有20公里,很多本地扈氏族人都怀疑这三处村落多少有些联系,村里人也有些这样的传说。那么究竟这三处村落的扈姓族人有没有历史血缘关系呢?
2018年4月23日,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好奇和疑问,在热心宗亲扈翠翠的带领下
郭王度扈姓现有20多户,字辈均与扈家坟村的字辈相同,之所以扈姓人口远少于其他两处村落的扈姓人口,是由于在抗日战争时期有15个扈姓青壮年因参加反抗日军残暴统治的活动而惨遭屠杀壮烈牺牲。听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故里是彰武于台儿庄战役中牺牲的扈先梅将军,不免感到有些悲壮,我扈氏子弟不乏英雄壮士!
这天,老爷子兴致很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我们从他爷爷辈就有并传留至今的说法:扈家坟村,彰武村和郭王度村三处扈氏先祖是血亲兄弟关系,即“老三股”。当年一家人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被迫迁徙,最初落脚生活的地方就是扈家坟村。后长子一家迁往彰武一带,次子一家迁到已消失小马庄村(位于郭王度以北约1公里处)一带,留下幼子一家留守看护新修建在北山上的扈家祖坟。至于为何长途艰苦迁徙至扈家坟村后,三兄弟又分开,再次在附近区域近距离二次迁徙,扈中秋老爷子不得而知。
据史料记载,山西移民来到中原地区,看到那么多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一时间慌了手脚,有的跑马占地,以马蹄印为界,谁圈起来就是谁的;有的以犁占地,围着大地犁上一圈,这地就归我所有了。有了地就张罗着盖房造屋,建立村落,有的依据地形建造,叫某坡、某坑、某河口、某湾;有的依据自己的姓氏,叫某村、某庄;也有的依据不同的行业,会种菜的叫某菜园;会打油的叫某油坊;会造纸的叫某纸坊。还有的依据盖的房子取庄名,盖瓦房多的就叫某瓦房;盖平房多的就叫某平坊;盖楼多的就叫某楼等。还有不少地方以“屯”、“营”取名的村庄很多。这些屯和营的来历大都是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实行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所致。
洪河屯乡扈家坟村显然属于这种名称由来方式,彰武不属此类,我们推测彰武村为既有村庄,或至少此村扈姓是后于其它姓氏到达的,小马庄名称类似新移民命名方法,但以马姓命名,此村扈姓也是后到达的姓氏。从地图可以看出,彰德(今安阳)距离山西洪洞较近,迁居彰德的移民应是最初的一批移民,移民路线由北向南,且扈家坟村位于彰武和郭王度之间的北部,从扈家坟村二次迁徙向同一方向行进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们推断扈家坟村应为移民首先到达的村子,并且扈家坟村一直有北山“娘娘坟”的说法,由此,推断为始祖母在扈氏一家老小到达扈家坟村后不久的几年内逝世,并安葬于北山,二次分迁时兄弟手足相约后代子孙不忘扈氏祖先安息之所,得名扈家坟。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从明初到现在中间几经动乱、战争、灾害等 ,书面文字记录缺失严重,我们通过彰武的宗亲扈新华找到了彰武-西高平扈氏家谱,其中部分描述与跟扈家坟的关系,从字辈相同的依据来看,再根据民间传说及扈中秋老先生的亲口讲述,我们认为三处扈氏先祖为血亲同宗的关系不无道理。
再查阅《明史食货志》、《明太祖实录》、《续文献通考》等文献,其中有关迁民的规定描述“四口之家迁一、六口之家迁二、八口之家迁三”。并无官方资料显示规定有类似“同姓不能移居一处”的描述,可见在迁民之初并没有此政策,迁民政策制定时也不可能考虑得那么具体。但大量民间族谱和资料显示,“同姓不能移居一处”的政策确实处在。可以推测测,三支扈姓是被迫分开,因为举家艰苦的长途跋涉能活着到达目的地已是九死一生,并且新到一地,一个陌生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竞争,血亲同族是最天然的最亲密可信的团结力量,再有内部矛盾没有理由把潜在的威胁当作儿戏。至于为何明朝政府决定同姓不能同居一处,我们推测为:新移民到达,相互之间圈地争产,并且与原住民存在争夺生存资料的可能,如果同族同姓聚集居住,必然会加剧不同族之间的矛盾和凭势争斗。同姓不同居,极有可能是迁徙实施几年后,官府针对同姓聚居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而后作出的改善措施,很好地解决了一些不利于安定的因素。
中国自古有长兄为父的说法,迁往距离最远的彰武,面对政府法令的无奈和二次迁徙前途的不可预知风险,扈家长子无疑承担了更多的担当和表现出了伟大的血脉深情。同样,扈家次子迁往相对较近的郭王度附近,留下了扈家最小的兄弟看守祖坟,也在情理之中。 据此分析,扈中秋老爷子的说法大部分是可信的。扈家先祖虽忍受了骨肉分离之痛,但避免了改姓易族的尴尬,客观上扩大了扈氏家族的延续和发展。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分析推理,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安阳其它扈姓聚集村落渊源及相互关系有等进一步考证。
排版:扈军涛
审核:扈计成
发布:扈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