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系列,民国掌故。欢迎点赞!敬请评论!!尤喜转发!!!最好关注!!!!
北碚的街道,在以前,都极为狭窄零乱,房屋低矮,多为简陋的穿斗平房,而且楼房寥寥无几,却讲究挑出长长的屋檐,更显得街道混乱。场上泞泥,渣滓遍地,秽污不堪。名字也都起得很质朴,比如:肉市街,鱼市街。有个关庙,就叫关庙街,禹庙旁边有个巷子,就叫禹庙巷。主要的商业地段,就叫正街。也有直观的,比如九口缸,当然就是说有九口缸子。九口什么缸子呢?这个回头另说。
——1936年的北碚乡地图
1927年,卢作孚执掌峡防局后,积极着手对市街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撤除过街凉亭、当道土地庙,取缔尿缸,锯屋檐,市街加宽至1.6丈到2丈。1931年9月,卢作孚局长提议为北碚街道取出有意义点的名字,经征集意见后,进行了如下改名:岗上大路取名为歇马路,北新路改为缙云路,正街改为文华路,黄山路直出起名天生路,横街起名金刚路,会龙桥起上梯起名白云路,峡局马路改为清和路,关庙街改为金佛路,朝阳路改为和睦路,鱼市路改为华蓥路,老码头起名温泉路,新码头起名嘉陵路,接新码头一段起名人和路,肉市街改为均和路,民生路改为禅岩路。路名一改,立即由特务队清点各道路住户数量,设定门牌号数。然后在路口立定路牌,每户贴上门牌。北碚,这才像个市镇了!
因为户数表明了街道的长度及繁华程度,所以记录如下:共十九条路,缙云路24号,禅岩路14号,文华路56号,清和路38号,金佛路48号,西山路89号,歇马路46号,均和路31号,东山路37号,公园路21号,和睦路29号,华蓥路42号,嘉陵路16号,人和路25号,温泉路11号,白云路14号,学园路18号,金刚路7号,另有天生路,无号。
——三十年代初狭窄拥挤的北碚场
但这时的北碚,还是很局促的。走出市场,就是沟渠纵横,小小市场,几乎每年都会因嘉陵江涨水而成为孤岛。不远就是马鞍山、黄山堡和火焰山,亟需拓展。
峡防局组织职员和北碚乡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1934年起,分段进行,历时数年的填沟造市的工程开始了。简单点说,就是愚公移山,把黄山堡的土挖来填沟。
细节另说,只说结果:填出了民众马路,青北公路的一段。
1939年8月,为提醒大家不忘国耻,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区署决定以抗战为主题,全面修改道路名字,以抗战人物和失陷城市命名街道,计有:公园路改为中正路,缙云路改为汉口路,东山路改为芦沟桥路,白云路改为热河路,和睦路改为广州路,西山路改为吉林路,华蓥路改为武昌路,青北公路改为中山路,金佛路改为上海路,均和路改为南京路,黄山路改为庐山路,人和路改为天津路,学园路改为大连路,清和路改为辽宁路,文华路改为北平路,歇马路改为黑龙江路。并制作木质门牌发放住户,统一钉在门楣左边,便于邮递员投递信函及外地来访者会亲访友。
填沟形成街道,有中正路的一段,中山路大部,林森路大部。
从1938年起,另征地334亩,建设新村居民住宅区。贯穿新村的4条街分别命名为梁任公路,王铭章路,郝梦麟路,蔡锷路,以纪念先贤。
现在,中正路已改为朝阳路,林森路已改为解放路。新村四条路都被天生新村取代。
原设在关庙的三峡染织厂异地扩建,在庙嘴另一侧,就是后来大明厂、绒布总厂所在,建了二厂,又因怕洪水淹没,在1934年7月整体搬迁到了新址,就修了从庙嘴到新厂的路,称为兵工路。北碚成为文化迁建区后,峡防局的后续——实验区署,组织进行了马鞍山隧洞挖掘,打通了北碚场和文星湾的道路,隧洞俗称穿洞,两边都是辽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