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一方充满红色记忆的英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革命先辈不畏牺牲、挺身而出。他们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强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绘就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是重庆开展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今天,请跟随小编一起来聆听,一个军阀家庭出身的革命女性的传奇故事。
誓为革命断家姓
落红无名暗香留
杨汉秀烈士
杨汉秀,1912年8月出生于四川广安。其父杨懋修是四川军阀、第二十军军长杨森的胞弟,家为川东巨富之一。1924年,杨懋修在宜昌大战中身受重伤,弥留之际将女儿托付给哥哥杨森,从此杨汉秀就生活在伯父身边。
1926年7月,北伐军兴,势不可挡。从苏联归来的朱德,受中共中央的派遣,来到杨森位于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的二十军军部做统战工作。在此期间,杨汉秀常听朱德讲述青年志向、远大抱负和革命真理,这使她长久不忘,铭刻于心。
少年时代的杨汉秀
1934年,杨汉秀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坚决退掉包办婚姻,毅然与来自四川渠县的小学教员赵致和结婚,婚后夫妇俩一同前往上海读书。这期间,虽然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她还是接触了许多热血的爱国青年,阅读了大量左翼文学作品,同时还苦练剑术,决心学习秋瑾,准备将来为拯救国难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杨汉秀与一双儿女的合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因丈夫病逝,杨汉秀带着一儿一女回到渠县。她并没有被家庭的重负所羁绊,仍然一心向往到革命圣地延安参加抗日斗争。她对家庭教师朱挹清(地下党员)表示:“真理在何处,为我所知。无论杨家铁门或四川剑门,岂能锁囚于我!纵然是爬,也定去延安。”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报纸上得知朱德任八路军总司令,正率领部队在敌后作战,这使得她在逆境中又看到了希望。
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照
1940年春,杨汉秀忍痛惜别可爱的儿女,带着朱挹清老师的推荐信,开始了北上征程。在冲破国民党军、警、宪、特的重重阻挠后,杨汉秀于当年底抵达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见到了阔别14年的“朱伯伯”。她向朱德表示:“我决心要做军阀、地主家庭的叛逆者,要坚决彻底改造,连名带姓都改,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就是无名无姓也绝不姓杨。”朱德说:“照你自己说的无名无姓,就叫吴铭吧。”从此,杨汉秀改名为吴铭,表明了她与杨氏家族的彻底决裂、甘愿做一名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的无名战士的决心。
在延安时的杨汉秀(右一)
不久,杨汉秀由八路军办事处护送去延安,先后进入延安女子大学和鲁迅艺术学院等学校学习,后来参加过著名的爷台山战斗,负责过兵站工作,当过教员,在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中表现十分积极。1942年3月,杨汉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3月,杨汉秀受到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的接见,并接受了党组织派她回四川做统战工作的秘密任务。3月25日,杨汉秀随周恩来同机飞抵重庆。国民党军统西安站早就将她奉调四川的情况电告重庆,她一下飞机,便被特务监视。
为摆脱特务的严密跟踪,杨汉秀回到渠县,以“杨大小姐”身份“走亲访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她把佃户组织起来,以练团防和打太极拳的名义,培训地下武装。为了支持华蓥山游击队的斗争工作,她还把自己陪嫁的3000挑(约600亩)田土卖掉,将钱款全部捐给地下党作为革命斗争的活动经费。
重庆“九二火灾”现场
1947年7月,因被怀疑和延安有联系,杨汉秀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并送往成都关押。不久后,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和统战人士多方营救下,杨汉秀被保释出狱。出狱后,杨汉秀的革命意志愈加坚定,不但从自己财产中拿出约7500斤黄谷及枪械被服等物资无偿交给地下党,还经常往返于重庆、渠县之间,为筹集枪支和活动经费而奔忙,而为党的斗争四处奔忙的费用,却常常是自己私人支出的。
1948年9月,杨汉秀第二次被捕,被关押于重庆渣滓洞监狱。在狱中,她断然拒绝看守因自己是杨森侄女的身份而给予的特殊待遇,常把家里送去的东西全部分给难友们,并且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难友们争取到了许多权利。据渣滓洞监狱脱险志士盛国玉老人回忆,自己在同杨汉秀一同关押期间,亲眼见到杨家亲属来劝说杨汉秀不要跟共产党闹革命,还答应只要她“改邪归正”,要官给官要钱给钱,但都被杨汉秀一一拒绝了。杨森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将她“保释”出狱,并责令她不准再参与共产党的活动,却遭到杨汉秀义正辞严的拒绝。
1949年9月2日,重庆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二火灾”,死伤达数万人,反动派妄图借此嫁祸于共产党来混淆视听、制造混乱。杨汉秀以其亲眼目睹之事实,指斥这是其伯父、时任重庆市长杨森的阴谋。杨森对这个侄女已经反感至极,遂下令将杨汉秀逮捕并秘密杀害。
王维舟为吴铭(杨汉秀)写给周恩来的介绍信
重庆解放后,有关方面一直在搜集杨汉秀烈士的相关资料,并努力寻找其遗骸,但一直没有收获。直到1975年夏天,在歌乐山金刚坡附近劳动的当地社员发现了一具戴手铐的女性尸骨,根据专家的鉴定和特务的口供,最终确认这就是杨汉秀烈士的遗骨。
1977年,杨汉秀的儿子在清理母亲遗物时,找到一封介绍信,上有王维舟的印章和两处周恩来的亲笔批字,这才知道自己的母亲就是党组织派往重庆的“吴铭”。杨汉秀烈士高洁清廉的品格,光辉曲折的革命经历,在尘封近30年后,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校对:郑兴林 熊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