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戏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彝剧,有怎样的风采和魅力?
彝剧是在彝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说唱等传统文化基础上,于民族节日、宗教祭祀及各种民俗活动中,并受花灯、滇剧等汉族戏剧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彝剧正式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流布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楚雄、南华、姚安、大姚、永仁、禄劝、武定、禄丰、牟定、双柏等地区。
楚雄地区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彝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楚雄彝族每事必歌,其形式多样的山歌曲调,是形成彝剧音乐的根基;楚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跌脚、左脚舞、阿乖佬、跳芦笙等彝族喜爱的娱乐形式,是形成彝剧表演的重要因素;楚雄彝族有传统的“唱诗”活动,后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将叙事体说唱改变成代言体戏剧演出的尝试,实现了歌舞、说唱与戏剧的结合,从而为彝剧的产生奠定了艺术基础。此外,汉族花灯、滇剧对彝剧的产生也有积极影响。
彝剧的诞生地是楚雄州大姚县县华乡,1956年,县华乡成立了麻杆房村俱乐部,辅导农民以歌舞形式演唱时事节目。1957年底,麻杆房村民办教师杨森与俱乐部的一批业余文艺骨干,运用彝族歌舞、说唱等艺术形式,相继创作演出了《谁是医生》、《狼来了》、《牧羊在林中》、《半夜羊叫》等一系列剧目。这些剧目的演出,演员讲彝话、唱舞调、跳舞舞,着彝族服饰,表现彝族生活,具有较强的民族风貌和地方特色,因而很受彝族人民欢迎,被彝族观众称为“捧族戏”。
之后,彝剧的发展得到省、州、县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积极扶持,有关部门先后两次选派人员组成彝剧工作组,赴县华山帮助剧团加工修改剧目,并携《半夜羊叫》、《曼姨与玛若》等剧目,先后参加了1958年文化部西南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演出和1962年云南省首届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受到广泛好评。20世纪80年代以后,彝剧的发展进入繁荣期,业余演出活动由原来的一县发展到全州各县。在业余剧团健康发展的良好形势下,楚雄州政府于1984年组建了州彝剧团,他们以彝族艺术传统为基础,吸收其他艺术的优长,在音乐、舞蹈、服装、灯光、布景等方面勇于改革,大大丰富发展了彝剧艺术。
彝剧剧目约有近百个,从剧目题材样式看,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依彝族现实生活创作或据当代文学作品改编的现代戏,占彝剧剧目的绝大部分,代表剧目有《半夜羊叫》、《窥独尼闹店》、《掌火人》、《真假乡长》、《慕勒祭爹》、《疯娘》等;第二类是根据彝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或叙事诗歌改编的故事剧,这类剧目数量不多,代表剧目有《阿佐分家》、《曼媒与玛若》、《阿龙和莉诺》等。彝剧代表剧目《半夜羊叫》,写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时,广大彝族人民纷纷赶羊入社。
富裕农民力立颇思想不通,半夜将已入社的羊偷杀吃掉,并谎说羊被狼拖走。事情败露后,群众要求对其进行批判,支书罗颇力排众议,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终于使力立颇认识了错误。在隆重的火把节里,他向大家检讨了自私行为,心情愉快地加入了合作社。彝剧代表剧目《曼姨与玛若》,取材于彝族传说故事。写彝族青年玛若与曼蟆相爱,因曼媒生相俊美,头人李昭企图强占为妾。曼蟆知情后,与玛若被迫逃离家园。途中又遭士兵围阻,二人无路可走,只好逃往恶虎成群的饿虎山。曼姨不幸被虎吞食,玛若悲痛欲绝,奋力砍死猛虎,从虎口中救出被虎咬死的情人,怀抱曼媒举火自焚。二人死后化作一对青藤,相互缠绕于苍松之上。
舞剧的表演载歌载舞、贴近生活,艺术风格自然质朴、粗矿奔放,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山野风情。其表演最初仅是简单地模拟生活动作或某些动物的特性,以原始、古朴、真实、生动为特征,后从民间歌舞、宗教祭祀及其他剧种(滇剧、花灯)中广泛吸收借鉴各种表演技巧,并使之规范化和节奏化,用以表现不同角色的行动和思想感情。禁剧的演出,20世纪50、60年代使用辣语,70年代后统一为“汉语舞音”。这种舞台语言的革新,克服了彝族支系语言不能通用的局限,扩大了戏剧观众面,推进了彝剧艺术的发展。目前,彝剧已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