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封建帝王来讲,国都的选址是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关乎本国之后的发展和延续。在中国2132年的封建社会中,出于经济、政治、交通甚至龙脉考虑,西安、洛阳、南京都是都城的热门之选,承包了绝大部分朝代的军政中心。而到了近代,时局有变,各方势力又要重新考量。国父孙中山先生又为世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定都伊犁。
在五代十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历朝各代的都城都选定在黄河流域,全国的经济中心也集中在北方。无论是人口的数量还是经济的繁荣程度,南方城市都是不及北方城市的。尤其是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长安和洛阳,历来最得统治者青眼。
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的古称,依靠关中平原,物产丰富,人口众多。长安的东西南北四面均有重要关卡,倚仗天险,坐享太平。而洛阳位于中华腹地,九州之中,沟通南北,占尽地利。依靠华北平原,繁华兴盛。
北方多战事,民众纷纷南下避难,南方由此得到较好的发展,经济迅速繁荣。到了两宋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随之移动的两宋的政治中心。北宋定都开封,南宋则定都临安,之后元明清三代都在北京建都。另外,南京所属的江南地区也是富庶之地,备受重视,南京也成了各代帝王的备选之策。
而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有一座不甚受重视的城池——伊宁,在古代它未曾得到过君王的青睐,却在近代被孙中山先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孙中山认为在伊宁建都有益于中国奠定亚洲霸主的地位。伊宁地处新疆,是伊犁河谷的经贸中心,清末改称伊犁,由清廷指派伊犁将军镇守。
1920年冬甫过,大儒章太炎动身前往孙中山处商议国事。孙中山在都城选址上别有一番高论,他认为如果想要迅速安定国内,就需要定都武昌;如果想要平靖各少数民族,就需要定都西安;如果想要在亚洲争雄,则需要定都伊犁。
历朝历代的国都都远离边疆,导致边地不稳,战事频发,中亚的广大土地几经易手,极不安定。这一教训却在各代统治者身上屡屡应验,只是未引起很大的关注,人们总惯于将眼光局限于中原之地,少有远视整个亚洲的大局观。
伊犁河谷是新疆最为重要的一片绿洲,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当地的绿洲农业非常兴盛。在工商业方面也有可圈可点之处,还靠近国际市场,有望发展国际贸易。
介于伊犁经济不如内地大省的现况,孙中山对伊犁的富强做出了诸多规划,希望改善伊犁现有的不足,将其发展成足以支撑中国立足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平台。
虽然当初建都伊犁的计划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但是有了孙中山的规划,伊犁地区今后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规划,至今孙中山的想法仍使伊宁市的发展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