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新闻首页 > 资讯 > —那曲“一乡一社”“一村一合”促脱贫

—那曲“一乡一社”“一村一合”促脱贫

2019-10-24 16:41:24

“这里海拔4460米,去年我种出的草最高能达到两米。这几天,我们要完成翻地施肥,为6月初播撒草种做好准备。”那曲市色尼区罗玛镇凯玛村村民扎央忙完手头的活,望着眼前平坦辽阔的草场说,“现在我按月领工资,年底还能拿到草场和牲畜流转给噶尔德扶贫畜牧产业示范基地的股金,收入稳定。”

噶尔德扶贫畜牧产业示范基地是近年来色尼区通过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众多合作社之一。自创办以来,该合作社探索出了一条以扶贫畜牧产业示范基地为龙头、各乡镇小型合作社积极参与的联合社运作模式,促进周边牧民群众致富增收。

“基地尝试人工种草,去年在满足基地草料需求后,还出售75万斤干草,盈利近百万元。”该基地副总经理洛层告诉

(紧接第一版) 近年来,那曲市针对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市场渠道狭窄、抗自然灾害能力不足等问题,立足牧业资源优势,处理好长远发展和短期脱贫的关系,大力实施“抓两头、促中间”牧业发展举措,实施“万亩千畜”工程,将畜牧业作为核心产业全力推进,以扩大饲草种植、解决牦牛和绵羊育肥为突破口,形成了从市到县到乡到村到户的牧业开发大格局,提升扶贫成效。

“万亩千畜”工程是指着力在县级有条件种植的地方实施不少于1万亩的人工种草,养殖1000头牦牛或者5000只羊。“抓两头、促中间”,其中“一头”,主要是在乡(镇)、村(居)推行“一乡一社”“一村一合”,建立乡、村两级合作社,从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整合重组、培育特色、多层次发展等方式,打造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示范社;农牧民以自家的草场、牲畜、劳力等入股,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在县(区)组建牧业开发公司,统筹乡镇、村级牧业合作组织,实施“万亩千畜”项目。抓“另一头”,那曲市打造龙头企业,解决种畜选育、加工生产、品牌打造等问题。最终实现“促中间”,形成“龙头企业+县牧业公司+合作社组织+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牧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得益于‘一村一合’的快速发展,村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很高,大家不仅动起来,更富起来了。”说起近年来村里的变化,达麦村牧民经济合作社经理次仁旺布满脸自豪。

达麦村位于巴青县西南部的阿秀乡,属贫困牧业村。2012年,达麦村成立牧民经济合作社,开展服饰加工、土特产加工;2015年,注册“霍尔巴仓”商标,开发出达江熏香草、秘配辣椒、巴青传统藏装、藏式提包等特色产品,让产品组团闯市场;2018年,合作社收入90万元,盈利60余万元。

距离阿秀乡近500公里的嘉黎县嘉创农牧民技能培训学校,来自夏玛乡的20名农牧民正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一乡一社”订单式餐厅服务培训,藏汉双语服务性用语考核、藏餐厨师技能比拼,在每周一次的技能实操考核中,学员们各显身手,把自己学到的本领展示给大家,通过考核后,学员将定点到乡镇的藏餐厅就业。

夏玛乡塔孔村村民江白参加了这次培训。他告诉

2018年,嘉黎县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过程中,紧盯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精准掌握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状态,实施订单式培训,培训后考核、跟踪问效,提升培训精准度,全县实现转移就业450余人。

那曲地广人稀,是传统的牧业区,群众是放牧的行家里手,但在外出务工方面,积极性差、竞争力弱。针对脱贫攻坚战中的瓶颈和短板,那曲市建立健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互动机制,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及其加工、民族手工业等“不离乡不离土”产业,按照以需定培、以岗定培、以产定培原则,依托“一乡一社”“一村一合”及基础建设项目用工要求,精准对岗,实施转移就业。

那曲市扶贫办主任吴春奎介绍,那曲市还把“爱劳动、讲文明、树新风”“扶志扶智”“淡化宗教消极影响”等纳入“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群众不等不靠、勤劳致富。去年,那曲市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就业38638人,就业增收4.63亿元。今年,那曲市将进一步筑牢特色经济基础,加大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力度,实现减贫39216人、贫困村(居)退出369个、色尼等5县(区)脱贫摘帽、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上一篇:[旗舰鞋款掉价 回力凭情怀营销能走多远]

下一篇:[上海造“回力鞋”粉墨登场,利落透气不臭脚,人人都能买得起]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

一对一金牌服务

一对一专业服务,金牌团队全程跟进

业务过程全透明

全程公开透明,进度实时跟踪

低资费高服务

价格合理,超高性价比

商标注册查询

注册前先查询,有效提高成功率

商标名称*
联系电话*
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