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上海普陀区政法部门各司其职,通过执法办案,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提升与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建检察官企业联络制度,在重点地区设“法律服务工作站”等等一系列先进做法,提升辖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9月18日,多多法务(www.thepaper.cn)
提升营商环境与扫黑除恶结合
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有限公司落户在普陀区,该公司廉正中心总监助理杨青熠有个感受,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特别需要“法律赋能”。
他认为,企业本身对法律保护的意识是不够的,同时企业也有普法需求,一方面需要提升员工遵纪守法的意识,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避免一些犯罪行为带给企业的不利影响。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普陀区早在2019年年初就出台《普陀区政法系统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实施意见》,从保护知识产权、严格执法司法标准、慎用强制措施、兑现认罪认罚从宽政策、破解执行难、强化法律监督职能等几个办案环节,明确15条实施意见。
“15条实施意见中,普陀区将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与专项斗争、司法领域改革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和落实。”普陀区政法委副书记薛宝成举例说,如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提升与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严厉打击收取“保护费”,村霸、行霸、市霸等危害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黑恶势力犯罪,保障企业经营者生命及财产安全。
另外,普陀区还关注企业的切身感受度和获得感,从诉讼的立案这一源头抓起,要求严格执行立案登记制,大上立案、试点市内跨区域立案等措施,方便企业当事人立案,提升诉讼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普陀区先后办理络游戏《魔卡幻想》著作权案、利天猫网店销售假冒“多乐士”注册商标商品案、某知名外卖平台被骗取首单补贴案等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案件。同时,依法严惩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大侵权惩罚力度,2019年以来共审结不正当竞争案件12件。
普陀区法院与企业开展面对面座谈。
普陀区政府供图
针对外卖、快递行业的非机动车违法行为频发、现场查处难度大的执法难点,普陀区公安分局研发“快递外卖”模块,通过警企合作,先期获取了饿了么、美团等外卖送餐企业的“骑手”信息,在路面拦停违法“骑手”后24小时内录入工作系统,同步生成《“骑手”交通违法登记表》推送给所辖企业。“骑手”可在7日内向任意一名路面执勤交警提出处理申请,不再担心来回奔波于违法受理窗口耽误接单。
另外,普陀区法院还加大破产审判力度,及时依法清理丧失盈利能力、资不抵债,自身已没有生存能力,仅靠贷款或补贴存活的“僵尸企业”。
统计显示,2019年以来,普陀区法院受理破产案件25件,审结20件,依法宣告5家企业破产,畅通了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促进了资源优化整合,维护了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主动建立企业联络制度
司法执法水平如何、法律服务做得到不到位?这些问题不是政府说了算,需要企业和老百姓投票,要用数字和事例来说话。
为客观评估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绩效,普陀区委政法委专门委托专业调查公司,对辖区355家不同企业主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形成了一份《普陀区法治营商环境报告》,查漏补缺,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
调查评估结果显示,“简化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取得了效果,但“民商事纠纷的处理效率”仍然需要提升。其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关注的重点需求有所不同,如国有企业对于建设法律服务平台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外资企业对知识产权关注程度高,民营企业对“畅通沟通渠道、加强司法预警”较为关注,个体工商户更关注社会治安和扫黑除恶。
普陀区检察院针对民营企业发展开展检察开放日。
针对企业需求,普陀区政法系统开展调研。区公安分局多次调研走访辖区内相关科技公司、桃浦智创城、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重点探讨交流智能安防社区建设以及重点人员管理。
区法院则走访辖区企业近30家,对于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商业风险防范、案件审理效率等难点、痛点问题,实行企业需求、办理结果、反馈意见实施“一事一登记”制度,确保事事有回应。
区检察院则构建检察官企业联络制度,“一对一”为企业提供法律
另外,区司法局则整合优秀律师资源,为桃浦智创城、上海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地区建设提供法律服务,积极服务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在园区内挂牌设立“法律服务工作站”,成立了由有涉外业务特长的律师、公证员组成的法律服务团,为入驻企业提供法律
为更好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华东师范大学与普陀区法学会共同建立“营商环境法治化研究中心”、“法治普陀建设研究基地”和“华东师范大学实习基地”。
普陀区政府方面表示,今后将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政策制度研究和系统规划,并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培育法律服务和高层次法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