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品质革命,佛山要持之以恒登台阶,爬上坡,攀高峰。”10月11日,“品质革命·对标世界”2019佛山企业大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对佛山品质革命的建言,引发深度思考。
推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作为中国制造业大市,佛山是观察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也正以行动探寻着制造业的品质突围路径。
“佛山长期以来的制造业传统优势,以及近年来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强市、推进佛山制造品质革命方面的努力,为我们打造一个以制造业品质高地为特色的‘场’提供了良好条件。”佛山市市长朱伟说,要通过供应链络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重视质量的合作伙伴,不断提升佛山这个“场”的影响力。
一场探索品质革命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行动,正在佛山不断走向纵深。
●吴欣宁 林东云 罗湛贤
品质新浪潮
大举投入构筑“发展护城河”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品质革命?有三个动因,包括制造端的形势、客户端的需求、竞争的环境。”在2019佛山企业大会上,第一个发言的广东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杰军分享了一个他长期思考的问题。
在他看来,制造端各项成本高企,消费升级下新一代消费者对品质追求提高,以及佛山企业在引领制造业发展方面的压力,都倒逼佛山制造开启一场品质革命。
鲍杰军对品质革命的思考,在佛山制造业实践层面早已有了映射。
优必选科技高级副总裁兼CEO特别顾问鲍益新说,品质革命从革“心”开始,企业要杜绝“差不多”思想,并加强变更管理。在佛山,追求品质的意识,正不断在企业的发展中成熟壮大。
10月10日,美的科技月2019AIoT创新成果发布会举行,其发布的智能家居创新成果多项技术刷新行业纪录。这家以电风扇起家的科技龙头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又进了一步。这与其一向追求质量和效率的策略有关。
从2011年的战略变革开始,美的通过“先做减法,后做加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瘦身”,削减低效品类和产能,聚焦资源实施精品工程。仅2011年—2016年,美产品品类由64个减至32个,产品型号减少50%。同时,美的积极加大科研投入,近年来研发投入累计近300亿元,仅2018年投入就达到100亿元。
越来越多像美的这样的佛山企业,敢于在研发、上新设备等方面投入重金,形成品质的“护城河”。
在新明珠陶瓷工厂,利用自动化机械进行的质量管控越发严格。从配料到自动打包入库全部12个步骤,多由机器完成。同时,质量跟踪系统的导入让企业能在第一时间监控到生产中的质量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相关部门,使产品缺陷得到有效控制。对品质和创新的追求,让这家昔日乡镇企业逐步成长为年销售额近百亿元的建陶业航母。
从企业上升到区域,佛山还从整个城市层面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去年,佛山积极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综合合格率94.6%,提高1.1个百分点。其获批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4个、累计达13个,驰名商标总量160件,均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佛山企业家内心都有一个共同驱动力——就是以‘品质革命·对标世界’为契机,为全世界的客户树起‘中国佛山制造的新标杆’。”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德冠薄膜”)董事长、总裁罗维满在大会上说,佛山企业在追赶世界一流品质的路上,也将一分一秒地加快。
“质”造新力量
打造品质革命的“将军”与“战士”
品质革命的重任需要强有力的肩负者,而企业家和工匠则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主角。
“佛山制造一定要与时俱进。”鲍杰军说。在他看来,提升品质最重要在于人,因此佛山众多的老板们一定要成为企业家。
品质革命是一把手工程,品质优先的理念必须自上而下推行。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佛山企业家的共识,并付诸实践。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道德责任意识、将产品做到极致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这场“品质革命”的内核。
2002年,已成立15年的华兴玻璃拿到了第一张白酒企业的酒瓶订单,但由于生产图纸与设计图的细微差距,导致产品生产出来后出现了微小的“质量缺陷”。华兴玻璃创始人李深华拒绝了客户愿意接受瑕疵品的“好意”,将价值100多万元的玻璃瓶全部当废品处理。
正是李深华对质量问题零容忍的“砸玻璃瓶”行为,在企业自上而下树立起重视质量的意识。如今,华兴玻璃已经是国内日用玻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其不良率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
正如周其仁所说,企业高速增长时,企业“一把手”的决策尤为关键;企业发展越快,决策者的权力越要往品质方向移,要给予质量部门更大的否决权,不要因为订单增长速度快而放松质量要求。
与企业家精神交相辉映的是工匠精神。为弘扬工匠精神,壮大工匠队伍,2016年,佛山以高规格命名首批30位“大城工匠”,成为全省第一个建立评选制度推动工匠精神落实的城市。2018年6月,佛山以同样规格召开第二届“佛山·大城工匠”命名大会,陈红军等新一批30位佛山大城工匠站到了聚光灯下。
“佛山应该坚持首席质量官制度,首先练出一批品质革命的‘将军’,然后由品质革命的‘将军’们用工匠精神去训练出一批品质‘战士’。”佛山大城工匠、全国轻工行业“大国工匠”,日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白千说,企业的技术骨干是品质革命的种子和希望。
在佛山,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起内部工匠培养计划。中南机械坚持以遴选与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培养技术骨干。2018年,中南机械与南海技术学院合作,挑选一批毕业生进行培训,并从中选出优秀人才送到北京直接参与研发项目。此举既有利于产品落地,也给予了技术人员进步机会,吸引他们留在企业发展。
佛山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斥资1000万元,打造嘉腾工匠计划。员工在该企业干满三年,便可按照不同的级别,获得2万至5万元的奖励。嘉腾机器人期望用3年时间培养出300名至少具有3年工作经验的熟练工。
“员工的问题解决不了,制造业的品质革命就无法进行。”周其仁认为,品质革命的战士不是一呼就有人来,要培养熟练工。“熟练工人是稀缺资源,有品质意识的熟练工人是稀缺当中的稀缺资源。”
探路新方向
“三位一体”的创新试验
品质革命是一个长远而系统的命题,它需要的探索没有尽头。在提升质量供给上不断努力的佛山企业,也在以更高的要求审视自己,并在寻找与全球一流先进制造的差距中探索品质革命的新方向。
“在德国有个很特别的职业——研究员,他是‘教授、发明家、企业家’三位一体的职业,将研发创新、加工工艺的开发和企业管理这三件事情放在一个脑袋里。”罗维满说。
他认为,有实践经验做指导、有运营流程体系做支撑的科学技术研发体系,成就了德国品质在全球的领导地位。而在国内,“我们和大学合作,他们不懂工艺,只懂研发。所以把研发转为市场竞争力仍存在挑战。”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罗维满所领导的德冠薄膜成立了“铁三角”项目组,由懂技术的大专生以及有理论基础的硕士生、博士生组成。企业给项目组划定目标,提供经费,并设置合理的KPI(关键绩效指标)。项目组内部不同人才长期合作,互相影响。如此一来,大专生有了更多理论专业知识,硕士、博士则变成了有科学精神的工匠,使得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提升。
目前,德冠薄膜还在继续探索深化这样跨专业、跨部门的人才管理,打造更强的创新竞争力。
当然,品质革命需要由点及面。“一个地方好没用,要连片好。工业是系统能力,不是光靠一家企业就能冲上去。佛山要成为品质革命的登顶大本营。”周其仁说。
在企业个体加强探路的同时,佛山政府层面也在环境和体制塑造上下功夫,培育品质革命更肥沃的土壤。
今年的佛山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佛山要继续推进佛山制造品质革命,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11日的大会上,朱伟表示,要打造品质高地,在佛山构建一个以制造业品质高地为特色的“场”;在“场域”影响下的所有企业做不成低品质的生意。
其中,朱伟专门在创新驱动这一品质革命的重要支撑上作出部署,强调佛山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我们将学习借鉴国内外制造业发达城市的经验做法,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佛山制造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流程创新、渠道创新,让创新引领佛山制造高质量发展。”朱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