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段篇
▲建国中路重庆南路:南北高架是上海最拥挤的交通要道。高峰期间,现在一分钟走的车要比我年轻时一年走的车还有多。平时并不堵哦。
▲《百业指南》:建国中路东段
建国中路东段,起于重庆南路、讫于思南路。两侧有新建齿轮厂、汽车发动机厂、上海色织四厂(原大来棉织厂、勤工染织厂旧址等。
建国中路2号麦斯洋行。P.Prefol1949创办。进口生产器材、化工原料、金属矿砂、纤维、日用品,出口竹、藤、木制品、绸、铝锡制品、金属制品、发络。
。1930年蒋碧森创办。后并入复兴中路第二小学。
建国中路10号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旧址
1993年12月由新建齿轮厂和上海汽车制动器厂并建。新建齿轮厂于1969年由3家厂并成,产品有摩托车变速齿轮、汽车变速箱总成和齿轮、汽车液压和汽压制动软管、汽车用软轴管等。其中汽车变速箱是上海易初摩托车公司的定点配套件,液压制动软管和各种软轴管是上海桑塔纳轿车配套件。上海汽车制动器厂前身为安泰公路汽车运输行,1949年创设。1956年与12家小厂合并,定名安泰汽车材料制造厂,1965年改汽车制动器厂,产品有真空增压器、双管路真空助力器、气制动阀、中后制动分泵、紧急制动阀等。1986年起,引进德国桑塔纳双管路带主缸真空助力器技术和装配流水线。(来自《上海地方志》)
汽车制动器公司由上海公交公司修造厂改建。1950年6月上海市公共交通修造厂首次自行设计的1000型无轨电车试制成功。1958年上海市公交公司电车修造厂制造了第一辆红旗牌大型无轨电车。
建国中路29号上海色织四厂(前身为大来棉织厂)旧址。
▲原上海色织四厂大门
西段篇
建国中路西段,东起思南路、西讫瑞金二路,大部分旧建筑得以保留。
思南路西侧的建国中路路牌
建国中路18号上海地方法院检察处旧址。这幢法式三层建筑,现在是居民住宅。
建国中路20号法租界会审公廨旧址
建国中路22号法租界警务处旧址
建国中路22号国民党地方警察署旧址
上海法公廨创设于1869年4月13日,时设法国驻沪领事馆内。根据1914年7月14日上海法租界第三次扩张时中法双方之约定,“中国政府所派定上海法租界会审公堂之中国审判员,亦有权审问在外马路区域内中国人之民刑诉讼。是以在此区域内,特立一厅所,为该员执行审判事项之用。” 1915年9月17日,新法公廨即今建国中路20号建筑落成。10月21日,原设法国领事馆内的法公廨,正式迁入。
法租界会审公廨二楼法庭曾被称为“远东第一大法庭”,先后为法租界会审公廨、江苏上海第二特区地方法院、江苏高等法院第三分院及上海地方检察署,解放后为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地区分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卢湾区人民法院,2014年10月起为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所谓“会审”就是中外在一起联合审判案件,所谓“公廨”就是指公家设立的一个判案的场所)(来自网络)
《上海地方志》有二处分别描写法租界会审公廨和法租界警务处:
其一:1902年在今重庆南路徐家汇路东北侧地块建芦家湾捕房。次年,在今复兴公园附近的顾家宅营房设顾家宅捕房,后称界外捕房,1917年撤销。1911年设宝昌路(今淮海中路)捕房,1918年易名霞飞路捕房。1918年4月15日,原设金陵东路174号的法租界警务处(总巡捕房)与芦家湾捕房迁入今建国中路22号,芦家湾捕房遂称中央捕房。至1943年日伪接收时,警务处下设总监1人、副总监3人及人事处、秘书处、政治处、侦缉处、保甲处、物资统制处、车务处等机构和6个分区巡捕房。
其二:法租界会审公廨监狱 1909年12月9日,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会议决,在薛华立路靶子场兴建监狱。次年7月15日正式动工,1911年7月24日竣工,11月8日启用。1930年又予扩建。称“上海法租界会审公廨监狱”(今思南路99号),俗称马斯南路监狱。为法租界最大监狱。1931年8月1日改称“江苏上海第二特区监狱”。日伪时期先后易名“上海地方检察署看守所”、“上海地方法院看守所”。抗日胜利后,为国民党“上海地方法院第一看守所”。监狱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呈四方形。监房2幢,分设为男监和女监。男监居南,四层建筑,每层85间,计340间;女监居北,二层建筑,每层17间,计34间。女监旁为病监,西侧为外籍犯监,共有监房近400间,可容囚犯2000~3000人。四周筑有围墙,墙内设巡逻道,围墙东西隅各建1所瞭望楼。东北部为办公楼,监狱中部设“教诲堂”。二三十年代狱中曾关押过不少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土,如邓中夏、刘晓、刘季平、艾青等。解放后,为上海市第二看守所,先后隶属于市人民法院和市公安局。1985年6月撤建。
这里,宁静的马路、戒备森严的高墙是以前给我留下的印象。今天,围墙拆除,通透的铁栏杆,一眼就可以看到内部,没有了预想中的神秘感。
建国中路26号住宅
公寓式建筑,被称为警察公寓。有三幢楼组成,分别为东楼、西楼和中楼,中间为花园,对称布局。东、西楼为五层城堡式,中楼为三层联排建筑。砖混结构。
虽然设计者对大楼尽量作一些美观的装饰,建筑外观也比较光鲜,但是结构、布局所致,建筑内楼道、过道、楼梯、居室大门口等部分的采光及其差。在潮湿的上海是致命的缺陷。
院内的大花园,还是吸引人的。
建国中路28号泰康路小学
1953年由原私立勇义小学(前身为国华小学)和继儒小学合并而成,原址分别在泰康路274弄26号和45弄64号。1958年,徐家汇路第一小学并入,成为分部。1982年合迁建国中路28号。学校占地1.5亩,建筑面积1237平方米。1988年末,有班级10个,学生310人,教职工36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6人。
建国中路61弄和玫坊
新式里弄建筑,建于1936年前,三层砖木结构,有楼房7幢,建筑面积1347平方米。红砖外墙。没有庭院。和玫坊的建筑风格、外墙与建国中路18号极为相似。在《百业指南》标注为上海地方法院检察处、宿舍,很可能是此原因,被列入“三普”名单。
建国中路65弄,四套新式里弄住宅。
建国中路103弄18号住宅
建国中路103弄新式石库门弄堂建筑。不知道“三普”名单为何取该弄堂的18号为“代表”。据老人们说,此处建筑大部分都进行了改建,只有35号住宅基本保持原有格局。
。建于1912——1936年。旧式里弄,砖木三层结构楼房14幢。
此处
留存133和135号住宅。
建国中路137弄和平里
,新式里弄。砖木三层结构。有住宅11幢。建筑面积2804平方米。住宅有个中天井。
建国中路155弄建国坊。
原名薛华坊,长留村,新式里弄,建于1912——1936年,三层砖木结构,有楼房28幢,建筑面积4735平方米。红色是155弄的基调,侧面梯形的凸出阳台是另一种特色。由于与田子坊相通,使以前安静的弄堂,热闹异常。
建国中路155弄1号汪亚尘旧居
汪亚尘(1894~1983),浙江杭州人,原籍安徽黄山。15岁入杭州省立中学,后辍学,进绸缎店当学徒。18岁春到上海,入青年会夜校,跟图画老师张聿光学画,结识乌始光、刘海粟,当年冬共同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前身)并任函授部主任兼教员。20岁与丁悚、张聿光、刘海粟组织振青社。21岁与陈抱一组织东方画会。
22岁赴日本留学,27岁学成回国,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主任教员及教务主任。1928年再赴欧洲考察,1931年返国后筹办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及新华艺术师范学校,任教务长。1943年,日军强占上海租界后,新华艺专被迫停办。1947年赴美,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讲学。1953年将原新华艺专全部校产捐献杭州美术学院。
晚年侨居美国,1980年回国。擅长西画及国画,尤以画金鱼著称。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国立艺术馆、苏联艺术馆均藏有其作品。1980年回国定居。
1981年,将精心创作的作品送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收藏。著有《汪亚尘艺术论文集》、《汪亚尘教授书》、《亚尘油画》、《汪亚尘书画集》等。
建国中路155弄9、14-16、18号汪亚尘新华艺专旧址。
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创办于1926年,发起人张聿光、潘天寿、俞寄凡、潘伯英、许开甫、俞剑华、谭抒真等。
校址最初设在今瑞金二路南口的该校。尽管初
始只设国画、西画、音乐、艺术教育四系,办学晚于上海美专,且规模也无上海美专大,但从学校设备、设施还是从教员的水准来讲,其在当时的上海
无疑是首屈一指的。1928年该校迁至斜徐路,改为新华艺术大学,1929年秋季正式改定为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新华艺专无疑是最卓绝承载了海派早期美术教育的学校之一。
1931年新华艺专重组了校董会,推选徐朗西为校长,汪亚尘为教务长,潘伯英为总务长。由于新华艺专是同仁办学、名家执教,且主要教授俞寄凡、诸闻韵、潘天寿、俞剑华、张聿光等都有在上海美专办学、教学的经验,因而使新华艺专具有雄厚的实力与强劲的底气,教学十分正规而系统。1934年学校建立了友淑图书馆,开始收藏国内外图书资料及文物艺术品并养了一些飞禽走兽,既美化了校园,又供学生观摩写生。1936年又建起了木工场、印染工场,供学生实习操作。1937年11月,侵华日军焰火烧毁了该校。
合影
校方后租赁建国中路155弄内房屋作临时校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12月,因拒绝日伪学校重新登记的要求而停办,新华艺术由此成了历史。
三十年代新华艺专曾在延安建立校友会,1980年在上海重建,名誉理事长朱屹瞻,现为荣君立;理事长唐云,现为邵洛羊。1983年曾在上海举办规模宏大的“新华艺专校友会艺术作品展览”,校友汪道涵题签。2001年12月22日曾在卢湾区文化馆汪亚尘艺术馆举办“新华艺专校友作品展暨三代人画展”。
建国中路155弄3号韩组康旧居
韩组康(1894~1968),原名韩恩绶,英文名JohnE·S·Han。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县。1924年到1952年间,除1942—1945年日本侵略军接管卜内门公司他自动离职外,先后担任该公司实验室主任达20余年之久。1929—1952年间,他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沪江大学、大夏大学、同济大学等校任教,讲授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工业化学和工业分析等课程。文革中受到冲击。
建国中路155弄13号 杨度旧居
杨度(1874~1931) 字晢子。湖南湘潭人。1928年移居上海,初住成都南路东、近淮海中路的弄内,继迁荣业里(今淮海中路606弄),以卖文鬻字为生。后迁杜月笙所赠建国中路155弄13号。
经王绍先介绍认识陈赓,表示愿为中共工作。次年秋,由潘汉年介绍,经周恩来批准,参加中共。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间,搜集重要情报,并利用自己住所掩护进步人士。(来自《上海地方志》。将旧名改动为现名)
杨度,被称为“谜”一样的人物。在周恩来逝世前几个月,还关心的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的《难忘的记忆》等都有关于杨度的记述。由于文章较长,有兴趣可以在网络阅读。
建国中路155弄16号严志弦旧居
严志弦(1894~1968)字济宽,江苏省武进县人。1926年,严志弦于东吴大学毕业。
1930年始,受聘于,任东吴大学助教、讲师。之后在东吴、复旦两校任教授,并兼任江苏蚕丝专科学校教授。此外,还担任天丰药厂化验站主任、天元药厂厂长兼主任技师,并完成了《乳糖酸钙电解合成》的研究。解放后任复旦大学化学系主任、复旦大学教学科学部主任和教务长等职务。《复旦校史》记载“1968年5月15日,化学系教授严志弦被毒打致死。红卫兵把打得还剩一口气的严志弦教授架到家门口,大声砸门,然后就把重伤的严志弦撂下就走了。他的妻子说,早晨出去还是活活的一个人,回来还没过门槛,就咽气了。”
建国中路155弄25号平房
。挤在新式弄堂里,居然得到了保留。成为一道风景线。
建▲
建国中路30号、建国中路169原来是花园住宅
建国中路30号建年不详,1929年地图中已见,为法警务总监(总巡)住宅,上世纪30年代初起,由总监法勃尔入住。法勃尔为人堪称廉洁,禁烟毒时曾拒收杜月笙行贿的金台面,抗战初期,暗中亦持支持中国人民抗日立场。1943年7月后,未任伪职。次年,最相知的妻舅参加抵抗运动于西西里登陆之役中牺牲,遂在悲愤忧郁中自杀。建国后用为市公安局机关幼儿园,后拆除建指挥大楼。(来自网络)
▲建国中路169号院外
▲建国中路169号院内:据说原房主来此回忆说,左侧原是一片荷花池而不是草坪。院外是171号上海拉丝模厂。
▲建国中路169号住宅
▲建国中路169号后门在建国中路171号
建国中路171号上海拉丝模厂旧址
上海拉丝模厂的前身是中一拉丝模厂,建于1951年9月,1957年公私合营时有11家小作坊和家庭工业社并入。1966年改名为上海拉丝模厂,产品有金刚石拉丝模、硬质合金拉丝模。1973年在国内首次试制成功切割非金属的金刚石锯片。1988年末有职工321人。
建国中路街景图集
文 汇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