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日 关 注
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出事了!
12月15日,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节目爆出,知名品牌北京同仁堂蜂蜜生产商打着“退给蜂农养蜜蜂”的旗号,回收过期蜂蜜,回炉重造。两年来,盐城金蜂已经为北京同仁堂生产加工了2000余吨蜂蜜。
视频中,工人们将已经撕掉标签的过期或临近过期的蜂蜜,倒进大桶里进行回收。这些被贴上了“倒蜜”字样的蜂蜜表面上是去喂蜜蜂的,但实际上统统被送进了工厂的原料库。盐城市滨海县市场监管部门表示,该公司还曾篡改蜂蜜的生产日期,违法延长产品“寿命”。
不只一次造假 同仁堂变“坑人堂?”
同仁堂被爆出“蜂蜜门”后,其回应的核心意思表述如下:
1. 这是下属企业干的,和北京同仁堂无关。2. 视频曝光的问题蜂蜜,我都立刻封存了,没有流入市场。3.本次事件对公司收入利润等财务方面影响甚微。
将问题产品甩锅给下属企业。
事实上在“蜂蜜门”之前,同仁堂品牌就多次被曝光存在生产质量问题:
2012年1月,同仁堂清火片被查出不合格;2012年4月牛黄解毒片生产日期早产;2013年1月,北京同仁堂总统牌破壁蜂花粉片被爆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甘露醇,长期服用或致肾衰;2013年4月子公司产地黄抽检不合格;2013年5月同仁堂健体五补丸汞超标5倍;2013年5月牛黄千金散及小儿至宝丸朱砂超标。
2016年,“同仁堂”品牌某批次的一款麦卢卡蜂蜜曾被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测出糖浆,疑似造假。这一年同仁堂共被披露存在六起质量问题,涉及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黄、(熟)骨碎补等品种。同仁堂在山东淄博的药店还因为销售劣药被处罚。
当时,同仁堂在澄清公告中也采取的是甩锅手法:
到了2017年,质量情况并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据不完全统计,那一整年,因各种质量问题,同仁堂旗下企业超过10次被曝光,其中,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上“黑榜”次数高达7次。
“蜂蜜门”背后的同仁堂:多元化发展
本次惹出风波的正是同仁堂的子公司之一,同仁堂蜂业。主要业务为加工蜂产品,包括蜂蜜、蜂王浆(含蜂王浆冻干品)、蜂产品制品、蜂花粉(分装)等。
多元化背后:凉茶等产品为委托生产
企业自己不生产商品,只把商标授权给代工厂,这样的模式并不鲜见。据《南方周末》报道,多年前在保暖服装领域打出名号的南极人、北极绒、恒源祥、俞兆林等品牌,如今都已经不再做产品,而是砍掉生产线,转型卖起了吊牌。
其中南极人把吊牌业务做到了极致——现在南极人的品牌拥有者是上市公司南极电商,这家公司以南极人这个牌子授权销售的产品,除了保暖内衣,还有家纺、服饰、箱包、户外、居家日用、个人护理等许多品类。若有商家愿意用南极人这个品牌开辟新品类,南极电商表示欢迎,吊牌价格还可以再优惠。此外南极电商明确表示:授权销售也是一种正常商业模式。
企业一旦做大了,品牌知名度高了,多会转向靠品牌赚钱。名利相随,市场领域以名博利的情况并不少见。国际知名的耐克、阿迪达斯、飞利浦等公司,都通过品牌授权扩充产品线,甚至也将品牌延伸到不同领域。不过,对于代工厂的选择这些品牌相对谨慎,比如阿迪达斯香水由全球五大化妆品集团之一的法国科蒂代工生产。
中国食品品牌研究院院长曹保印表示:代工模式是很多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这种模式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只在于,如何有效管控代工企业。这不仅是同仁堂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大型食品企业特别是品牌型企业共同存在的问题。
代工模式存在的隐患并不能使同仁堂在这次食品安全事件中免责,同仁堂品牌的产品,价格往往远高于同类产品的价格,消费者愿意为这样的溢价买单,是出于对同仁堂品牌的高度认可。为回报消费者的信任,同仁堂应当加强监管意识,委托加工不代表监督责任就可以弱化,就可以撒手不管,反而更该加码监管力度,避免合作方因责任意识不强而越轨。
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民营经济权威新媒体平台
【头条】
解读政经脉搏,聚焦民营经济舆情
【踪迹】
追寻民企大佬行踪,描绘民营经济地图
关注各地工商联、商会【动态】
《全联通》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