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第一个周末是在家里度过。回到西安之后总算没有了“太远”而不能回家的借口,就在第二个周末收拾回家。
从小吃到大,令人念念不忘的凉面,西红柿鸡蛋、韭黄和蒜泥的组合简直赛高,我可以大口大口快速吃完,虽然吃饱了但还想再来一盘。
以及家里对我们饭量的又一次高估,这么一盆的牛肉和黄瓜甚至都已经足够四五个人吃了。
在周内的晚饭肯定也是要解决的。
第一回在食堂吃的晚饭是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料很足颜色也好看,缺点是青菜一点也不烂。
玉米土豆粉,听名字应该是很清淡的东西,结果发现还是有一点点辣椒油在里面。
大虾与某种贝类焖面、虾仁炒饭、花甲焖面。准确来说我只吃了其中第一个,满嘴的鲜味,蒜丁和虾真是好文明啊……
在小寨的袁家村排了很久的队才排到的biangbiang面,犹记得饭点时候的火爆场景,比如这个店空间里有200个座位,那就同时有240个人在店里——而我就是半天找不到座位的那40分之一,以至于差点要蹲在地上端着吃了(其实这才是关中特色?)。
七夕的一天,和借调来的几位“不论是不是单身反正都是一个人在这边”的同事们一起吃饭。本来就是从陕南过来的大家却仍然选择了陕南菜的餐厅。服务员极力推荐诸如“紫阳蒸盆子”等特色菜时候,大家急忙表示不点不点。
学名忘记了的,烧红的鹅卵石烫出来的鸡蛋羹/小炒肉/手撕包菜/椒盐蘑菇/忘记了什么菜可能是腊肉吧。这家有一点是灯光喜欢搞黄色,以至于拍出来的菜都是满屏的黄。
后来和同科室借调来的老师们一起小聚了一下。吃惯了陕菜和川菜的人来吃了一下湘菜,当时一位下周就要回家的老师表示难得能有人一起喝酒了(结果也都只是小酌几杯)。
天下味道差不多反正点了都好吃的小炒肉/完全不腻的回锅肉
特色的剁椒鱼头,双椒组合确实鲜香辣/茶树菇炒腊肉。
连续在周五和周六吃串和火锅。
时隔半年再次碰见尹行长,正好排到了在安康路过好多次但永远排着长队的马路边边,高高的铁锅是一大特色,难能可贵的反而是其中的五块钱冰粉(山楂片真是好文明)。
而后是小龙坎,不得不特别把名字提出来是因为这盘牛头给我的印象过于深刻。满满的一盘其实只有表面这几片,底下完全都是冰块。(手动捂脸)(但其实这种算是基本套路了吧,再华丽点的就是一个小玩具娃娃,拿肉片当裙子)
而后是一些地方特色的组合。
杨凌蘸水面/蘸水面的汁。实际上就吃过好多次,最早一次是1元一根,过了几年之后已然完全都是2元一根了。
豌杂面/胡辣汤。某个周末早上早起不得不面对选择早饭的命运,于是第一次吃到(并不正宗的)胡辣汤,经提醒才想起来有次我姐给我提过胡辣汤,只不过起的晚了后来没喝,浪费掉了(手动捂脸)。
绿豆凉粉/子长煎饼。当小吃吃还是很不错,但小吃都卖到主食的价格了……
而后又是一家既像是陕菜又像川菜的店。(其实我都不知道陕菜的定义是什么,好像全靠听说)
韭菜盒子/酸菜鱼
白灼罗马菜/小炒肉
椒盐蘑菇/肥宅组团喝茶
而后又是一家路边的小川菜馆,三个人转了一个街区也没决定吃什么,停下来商量的时候正好路边就是它……
但出奇的好吃且便宜(人均20+)
酱肉窝窝头,窝窝头尝起来有一丝甜味,拿来卷的菜是肉粒、蘑菇、辣椒和榨菜/小炒肉
伤心凉粉/蕨根粉
四个下班后谜之都没回家的汉子去了另一家人均20+的小川菜馆,不得不说味道可以而且量还是挺大的,充分说明了单位东北方向毗邻一个城中村的好处。
(有个拍黄瓜没拍到好像就换成了另一天吃的黑椒牛柳煲仔饭)/豆角茄子
什么什么肉/什么什么炒日本豆腐
又一次谜之组队,步行一会去吃烤串。特色的糖醋味肉串反而没有收录进去……
以及六个肥宅(或精神肥宅)的快乐喝茶之夜。右侧的叫做杨枝金捞布甸,属实是拗口的名字。
某个周六早上十点多,和同样没有吃早饭的三姐去了小寨的袁家村,哪怕是这个点仍然有60%以上的座位是有人的(更不用说往下一层的大排档已然有好几桌人在门口开始排队)。
捞凉粉(捞是精髓,合适的粗细和顺滑的圆条形状都是好吃的因素之一)/浆水面鱼
撕开的半个煎饼,意外地有点辣/合影,乡土主食+白嫖咖啡的组合可还行。
西安这边的券是真的多,大概就是旅游经济导致饮食业的供过于求吧。好几种app和小程序里都可以看到不错的券,同样地,也有很多的店如果没有券便根本不会想去吃。
比如这个套餐里的小虾/椒麻鸡块/酸菜鱼。量不少且辣,就像右下角里吃完鸡块之后剩下的红红火火场景。
某个周末的中午,和同样不知道吃什么午饭的校大厨去行门口吃了泡馍和泡馍小炒。自己碎馍馍的过程还是有种微小的成就感,可惜忘了拍照就给服务员端走了……第一次吃小炒,感觉还可以的,满嘴油。
又是一次团购券,和三姐去西郊的。西郊和高新风格就不一样,更偏向于几年前西安给外地人的那种感觉。
和不知道是服务员还是店长家人的男生聊了两句,他自己就是兰州人,他哥好像在天水机场工作,我只能尬尬地说没去过天水机场……
烤面筋/流汁宽粉(不过这个和火吧的还是差很多,对比之下首先就是太清淡了)
很不错的炒面片/白色的是甜胚子黑色的是灰豆子
很不错的调料丰富型烤土豆片
有那么一天发现下一周会有两到三个伙伴结束借调之旅回到家乡,于是挺又谜之组队组了九个人出来。
调的很不错的酿皮/菠菜小炒/糖醋里脊
不知道怎么称呼,可能是糖醋味的虾/什么冻来着
续上条,特色的葫芦鸡(皮炸的极酥脆,叫葫芦大概是因为盘子大圆放鸡小圆放了鸡汤)/小炒肉/锅盔和辣子(但锅盔太干了,在座的妹子都咬不动)
椒盐蘑菇(喜欢吃椒盐蘑菇的“名字是三个字的四字姐姐”更早两周仓促地先回了,还是略遗憾)/搅团(我完全忘了点菜时候校大厨关中口音里搅团怎么是什么音调组合来着……)
闲时零散的东西。
米线/一家注册了商标的biangbiang面
串串/实惠价的大圣代
臊子菠菜面/麻和辣和酸都刚好的腌黄瓜
再一次谜之组队,充分说明“晚饭吃什么”对每个人都是不想面对的哲学难题。
以后谜之组队的机会还有好多次。
冰粉/麻婆豆腐
双椒鸡捞面/纸包鱼(吃惯了大厨的鱼,不得不批评这个纸包鱼,都包的看不见鱼形了)
三个人拿多了的香锅,只能分两盘装(和尹行长吃着香锅就想起两年多以前在沙河校区食堂二楼吃香锅,堪称学生时代唯一的盛宴)
非常不错的烤鱼/加牛肉的冒菜(五个人去吃冒菜,两种味道,再次因为装不下所以最后端上来四盘,蔚为壮观)
这个月一直说想回安康去玩,却一直因为各种事情没能回去,最终却碰见小伙伴到西安来,却没多少时间够一起玩啊逛。
第一次嗦喜茶,芋泥口味的有种奶甜
人均20+的火锅/晚上又一位安康大哥来西安培训,啤酒+烤鱼,美滋滋。
不得不说生活节奏快了很多,当然也可能和暂时在行里住有关,生活上不能100%地安定下来。每天摸着肚子说不能吃这么多了,可中午打饭永远会打很多;每天都说难得住在高新,晚上应该多出去逛逛,但实际上晚上都是宅着,出去逛的时候感觉路边的高楼和车流都没有什么区别。往北是二环,往西是延平门大都荟,往南是均价两万好多的高新区和某套八万的小区,往东是徐家庄城中村、太白南路,再走则是小寨。对西安的片段式的地理记忆勉强开始拼接,可能明年这时候就基本熟悉了主要道路和区块,再过几年则再也没有什么兴趣,“烂怂的务么,有啥看头哩。”
不得不说七月八月是难得的夏季作息的两个月。在进入九月,享受了一周标准作息之后回头看八月,中午能多睡一会可真是太幸福了。
第84期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全国30多家直属机构,一站式手续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