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悠久的甘肃庆阳黄土高原上,有不少的地方曾经是以油坊命名的,如:油坊湾、油坊梁、油坊崾岘等等。可见手工传统油坊在庆阳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多么重要,食用清油在中国古代和华夏初期曾经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但操作工艺繁琐而费力。近年来,人们随着现代化机器榨油技术的出现,乡村一个个老油坊小作坊相继关门停业,再也很少弥见踪迹。
近日,有幸在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微群里看到本县乡贤研究者在群内发的40~50年代的老油坊作坊照片,隐隐中有一种似曾相识和依恋之感,故配以文字,留存纪念,免得传统工艺技术消弭在历史的长河中,后人们只能凭空臆想。
手工老油坊榨油,它利用的是杠杆原理,有些地方称之为“千斤榨”,就是用千斤之力压榨各种油籽作物(如:菜子、胡麻、麻子、杏仁、荏、芝麻等等)。具体做法是用石头和杠杆原理榨取植物油的一个原始的方法。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在生产生活繁衍生息中,与大自然索取生存所需食材,不断奔波、演变、进化从食物中萃取植物油食用,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代代薪火传承得来的一种脱渣取油的技术和方法。
一孔大的庆阳土窑洞,便是榨油的地方。昏暗、空旷的工作环境,油梁大头在窑洞里面,镶在有横梁下的墙壁中,竖放着的,占据油坊大部的分面积,一般它是建油坊时从别处买来的,用起来起码有几百年的历史。常年榨油,大梁上沾满油渍落满了灰尘。游梁分别由一根长15米,直径1米左右的原木做成,它的重量得好几个人才能抬得起来。
油坊一般分为大榨和小榨,大榨为石二榨,基本操作流程在一孔油坊完成,小榨为六斗榨,炒籽锅、蒸锅、石磨磨油籽等在一孔窑洞,榨油在另一孔窑洞。一角摆放着一个直径1米、高80㎝的圆形木桶,这是用来盛放磨好蒸熟的胡麻、菜籽、秂等油作物的;窑洞的一角放着石磨,是用人力或畜力马、骡子、驴拉磨,磨蒸熟的油料作物供压榨植物油来使用的。在石磨旁边有一个用泥坯垒成的直径近2米的大锅台,这是用来蒸胡麻、菜籽等油料作物用的。
把油料作物榨成食用油要经过20多道工序。首先要把筛选好的油料作物用石磨磨成粉末,然后放进蒸锅蒸熟,锅中冒出的蒸气炙得人满脸通红,浑身湿透,也不敢离开蒸锅半步。油料作物胡麻、菜籽等浆蒸好了,又得忍着烫,趁热把冒着白气的油料作物浆放在早已摊开的麻袋上裹好,再用木头做的箍子箍好,包成坨子放进油井中,油井每次可以放5个坨子,然后利用杠杆原理把油压出来。
每一次油井中的坨子都要压3次,清亮的油才能一点一点地渗出滴到油瓮里,整个榨油过程需要耗时2天多的时间。
将圆形的油坯一个个砸实装好,至少得3~4条汉子,铆足了劲,才能把5个装好的油坯迅速准确地码在大梁下,不能有一点歪斜,码得不好就会影响出油率;码好后其中一个汉子转动一旁的木轮子,那高塔下的油坯像变魔术一般,在一阵唰啦声里缓缓变矮了。金黄的、透明的油像稠稠的泉水,依恋不舍的流下,随着人们高亢的号子,哗啦啦淌个不停……
把油菜籽扛下去,在把榨好的油担上来。每年冬天才是榨油的好季节,开工时噼里啪啦放上几串鞭炮,告示乡邻今年的油坊开业了,同时也图个吉利。老油坊是一个技术和体力并存的行当,一般都有“老把式”掌舵和熟练的助手,这里面也有师承和信誉、诚信、道德问题存在,遵守行业规则,一个好的油坊100斤油籽能榨30斤左右的清油,而且榨出来的油醇香且口味纯正,如果投奸取巧,品次质劣就会“砸锅丢招牌”失去立业之本。
今天能引起我怀念老油坊,也许是我们以往丢掉了许多好的传统文化和优良的品质,华夏文明历史上好的和有用的东西,还需要我们传承和坚守。
(图/文何得鉎周著铭)